《晉書》里的司馬懿,到底是隱忍?還是殘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傳統印象的形成源自於《晉書》。
《晉書》是唐朝人編纂的,不僅沒有為司馬懿洗白,甚至還一定程度上貶低司馬懿,以為人臣者戒。
問題是這部書的質量在二十四史中幾乎墊底,雖然搜集了不少資料,卻完全不加甄別和取捨,什麼神神怪怪的荒誕內容全都往裡塞。
晉朝皇室對於自家老祖宗,自然多有溢美之詞,可是粉塗錯了地方,結果反倒把老祖宗的形象塑造得極其不堪,《晉書》對此也照單全收,再加上一些負面評價,結果司馬懿就徹底變成陰謀家了。
這是因為,司馬家得國不正,那就必須得給篡位找合適的理由。
按照《晉書》的記載,司馬懿初始並沒打算侍奉曹家,是被迫出的山,而且曹操還非常猜忌他,憋著勁兒要殺他,正所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對於這樣的魏國,篡了就篡了吧,沒啥可不好意思的。
但是這麼一來,仿佛司馬懿打一開始就存了篡魏之心,一直在暗中積攢力量,裝了一輩子的蒜,直到把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王,也包括大敵諸葛亮全都熬死了,他才猛然間跳出來掌權——陰謀家嘴臉,畢現無遺。
這是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嗎?說司馬懿能忍,一般會提三件事:一忍曹操的壓制,二忍諸葛亮的激將,三忍曹爽的排擠——那就讓咱們逐一來分析一下真偽吧。
曹氏沒有對不起司馬懿
根據《晉書》記載,建安六年,也就是司馬懿22歲的時候,首先被本籍河東郡推舉為上計掾,其後不久,曹操就徵召他去幕府任職,但是司馬懿「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裝病不從。
曹操派人半夜裡悄悄地前去窺看,司馬懿咬牙躺著,一動不動,這才躲過了一劫。
但是估計曹操仍然懷疑他是裝病,所以數年後進位丞相,又召司馬懿為文學掾,並且吩咐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不敢再裝了,被迫進入曹操幕府——所以才說他附曹並非真心實意,純屬被迫。
然而仔細研究這個故事,便能發現問題。
司馬氏為河內名門,但並不屬於頂級的經學世家,這麼一個家族裡的小字輩,才剛二十出頭,曹操想召他做幕僚很正常,專門派人去查看他是不是真病了,當時的曹司空應該還沒有那麼閒。
司馬家兄弟八人,號稱「八達」,其中老大司馬朗22歲出仕曹操,為司空掾屬,轉為成皋縣令,司馬懿排老二,當時的名聲並不比大哥強太多。
若說曹操想拉攏河內司馬家,那有個司馬朗也就足夠了,不必再堅持讓司馬懿出山。
事實上,建安六年的河內太守,很可能是魏種(建安四年就任),不但門第不高,而且在呂布入兗州的時候還曾經棄官而逃,名聲很差,所以司馬懿若通過魏種的渠道得以進入曹營,肯定會對他日後的仕途造成負面影響,故此才不肯應徵。
那麼後來他為什麼又從了曹操呢?《後漢書·荀彧傳》中有記載,說:「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腢、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這就很清楚了,司馬懿最終是抱上了潁川荀氏的粗腿,這個推薦人資格足夠啦,於是欣然出山——真跟什麼「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一丁點兒關係也沒有。
《晉書》評價司馬懿,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接著記述,曹操察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也就是說腦袋可以迴轉一百八十度,又夢見「三馬同槽」,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晉書》最後總結:「跡其猜忍,蓋有符於狼顧也。
」
「猜忌」、「猜忍」,這是唐朝人對司馬懿的評價,不可全信;而至於什麼「狼顧」之相和「三馬同槽」,純屬小道八卦。
要知道司馬懿仕曹之後,曹操「使與太子游處」,也就是說讓他跟著曹丕干,很明顯作為下一代的心腹重臣來培養,真要是有疑忌司馬懿的心,能放心把他擱兒子身邊嗎?
司馬懿就正是抱著曹丕的粗腿,才得以步步高升的。
曹丕做魏太子的時候,身邊有四位心腹謀臣:陳群、司馬懿、吳質和朱礫,被稱為「四友」。
曹丕是個挺念舊的人,當他篡位稱帝以後,這四人全都得以躋身高位,權重一時。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從中也瞧不出司馬懿有多隱忍來。
很多人都認為,司馬懿那麼大本事,就因為曹操不信任他,所以一直壓制他,要到曹丕時代他才得以嶄露頭角,這又是妄言。
司馬懿仕曹大概是在30歲前後,曹操死的時候,他41歲,正當年富力強之時,十多年間,從小小的文學掾一直做到丞相主簿、太子中庶子、軍司馬,仕途算是一帆風順了。
你不能拿他跟27歲出山就能讓劉備「如魚得水」,引為副手的諸葛亮相比,劉備手下沒人啊,曹操麾下則謀臣若雲,無論年歲還是資歷,司馬懿怎麼可能去跟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等人並列?
曹操夠看重他了,上來就讓他跟著自己的繼承人,哪有一丁點兒要壓制司馬懿的意思?
所以司馬家後來篡位,那污點是洗不掉的——曹氏代漢,好歹中原是曹操打下來的,有過扶危定傾之功,若無曹操,估計漢朝早亡了;司馬家既無如此烜赫的功勞,曹氏又沒啥對不起他們的地方,史筆皇皇,一個「篡」字肯定逃不了。
《晉書》也承認,司馬懿仕魏,「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辦事勤勤懇懇,即便不計他多次出謀劃策之功,也屬於一名稱職的中層官僚。
但是《晉書》以後事倒推,認定這是裝的,實際上司馬懿並不忠誠,而只是為了麻痹曹操。
所以曹操瞧見司馬懿這麼老實,「意遂安」,不再跟曹丕說要除去此人了。
「非人臣」,有野心,和是否認真辦事,這根本就是兩碼事吧。
正好相反,不管一個人再怎麼有野心,倘若平常疲疲沓沓的,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那才不值得擔心吧,司馬懿只有反其道而行之,曹操才可能不再猜忌他、壓制他。
人心隔肚皮,司馬懿究竟是怎麼想的,別說後人了,即便當時代人都無從揣測,只能聽其言,觀其行,不可能猜其心。
起碼司馬懿早年間,看不出他有「不肯屈節曹氏」之情,也沒有韜光養晦、隱忍待發之意。
司馬懿沒有花十年忍曹爽
《晉書》中說,司馬懿在隴上對戰諸葛亮,固守不出,諸葛亮多次挑戰都無法達成目的,於是送對方「巾幗婦人之飾」。
司馬懿當場就怒了,上奏曹叡,請求和蜀軍決戰,曹叡急命辛毗前往,柱節營門,不准交鋒,這才挫敗了諸葛亮的圖謀。
但是隨即就借諸葛亮之口,戳穿了司馬懿的偽裝,諸葛亮說了:「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到了《三國演義》,為增加戲劇效果,就直接給改成了:「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
」當時任憑哪個男人被贈予婦人巾幗,都是不可能不光火的,區別只在於是及時發作,還是硬生生把怒火給壓抑下去——這才叫做「忍」。
可是由此就能得出司馬懿是個「忍」人的結論來嗎?倒也不見得。
因為他當時為一軍統帥,必須要為整支軍隊甚至是整個國家負責,在明知道對方是想激怒自己,並且出戰毫無勝算的前提下,怒而興師,這不是優秀統帥應該做的事情。
這或許能說司馬懿有一個優秀統帥需要的隱忍素質,但如若換成諸葛亮、陸遜、周瑜等三國時代的一流統帥,應該也有一樣的決斷。
那麼再說最後一件事,忍曹爽。
司馬懿此前一直當文吏和軍中參謀,要到曹丕建立魏國以後,黃初五年,才初次領兵,在曹丕南征的時候留鎮許昌。
曹丕駕崩,曹叡繼位,司馬懿和陳群、曹真共同輔政,成為國家的一流重臣,然後即首當方面之任,第一仗就打敗了來侵的東吳諸葛瑾和張霸,因此而被任命為都督荊、豫諸軍事,鎮守宛城,接下去千里奔襲,擊破孟達,進而跟隨曹真伐蜀,並在曹真去世後總督關西軍事,跟諸葛亮對戰,諸葛亮死後受命征討公孫淵,等等,這些事跡大伙兒全都耳熟能詳啦。
等到曹叡駕崩,曹芳繼位,司馬懿又是輔政大臣,與宗室曹爽共事,官位晉升為侍中,還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統兵三千值守皇宮,真正軍政大權一把抓,這就距離權臣只差一線了。
可是就這一線越不過去,因為有曹爽壓在頭上。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爽是聽從了親信丁謐的建言,上奏請求加封司馬懿為太傅,理由是:我年歲比司馬仲達差太多,能力也不如他,他當初跟我老爹曹真同殿為臣,那我的官職怎麼敢比他高呢?
太傅是什麼官?是上公,比三公還高半級,論起名位來,真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問題是自東漢以來,多以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統領內外朝,太傅僅僅名位尊崇而已,卻並非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好比東漢最著名的太傅陳藩,觀其事跡,就不過大將軍竇武的一名高參而已。
所以這是明升暗降,專為架空司馬懿,好讓曹爽一人獨掌大權。
那麼對此,司馬懿是不是直接忍了呢?按照傳統的看法,確實是這樣的,司馬懿似乎認定了曹爽幹不成事,所以要等對方「多行不義必自斃」,他自己甚至於還假裝生病,讓曹爽對他不設訪。
就這樣忍了整整十年,直到嘉平元年的「高平陵之變」。
然而按察《三國志》和《晉書》,其實司馬懿並沒有忍那麼長時間。
就在他升任太傅,離開朝廷中樞的第二年,吳軍侵擾樊城、柤中,司馬懿自請率軍抵禦,順利擊破朱然、諸葛瑾等將,隨即又命鄧艾在淮南屯田,為將來伐蜀、滅吳預做準備;兩年後,再次率軍擊敗北伐的諸葛恪。
司馬懿的這些作為,說明他既沒有因為被架空而跟曹爽起齟齬——起碼錶面上沒有,也並不甘心退居二線,蟄伏隱忍,仍然在為了國事操勞,至少還牢牢掌握著一方兵權,只是一時退出洛陽的政治場,但要想重新介入是隨時都能辦到的事。
事實上,司馬懿和曹爽產生激烈的衝突,進而被迫裝病隱忍,只有短短的兩年時光而已。
司馬懿的「乾坤一擲」
《三國志·曹爽傳》,對於很多細節記載得相對詳細,但因為是記傳體,所以時間線捋得不是很清楚,看不清曹爽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架空司馬懿,而司馬懿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裝病的。
《晉書·宣王紀》則不同,因為從司馬遷寫《史記》開始,帝王本紀就同時擔負了紀年的功效,所以哪一年發生了哪些事,層次、順序非常分明。
根據《晉書》的記載,曹芳繼位後不久,曹爽就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架空了司馬懿,但司馬懿並沒有完全淡出政壇,退居二線,仍然多次領兵征伐,而且在朝廷大事上也保留著不小的發言權。
一直等到正始八年,曹爽的勢力逐漸穩固,並且肆行妄為也臻於頂點,司馬懿才正式跟他鬧翻。
據說在這一年,「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司馬懿)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
對於曹爽的罪狀,很可能有誇大之辭,但他重用年輕一代的親信黨羽,排斥曹魏世代老臣,獨掌朝綱,多次變更典章制度,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不管他那些變法措施是對是錯,肯定不會合在舊制度下浸潤了半輩子的老臣們的胃口,那麼司馬懿等人開始反感他,進而反對他,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司馬懿這才開始告病退休,據說「爽、晏謂帝(司馬懿)疾篤,遂有無君之心,與當密謀,圖危社稷,期有日矣」,就是說曹爽有篡權的企圖,這很可能也是污衊。
但不管是真想篡權,還是只想擅權,或者變法改革收穫成效,曹爽必然都會忌憚司馬懿復出。
於是轉河南尹李勝為荊州刺史,派他去向司馬懿辭行,瞧瞧老頭兒身體究竟怎麼樣,司馬懿就此演了一齣好戲,假裝耳聾眼花,連粥都喝不進去了,讓人感覺一轉眼就會咽氣——曹爽這才放心,「不復設備」。
應該說,到了這個時候,司馬懿肯定已經有了殺曹爽的心了,並且才開始隱忍。
只是不忍不行啊,對方大權在握,倉促動手就是個死哪!在生死之間,還肯挺胸衝上的,那是仁人、烈士,但退後半步,等待時機,也是不得已的策略。
李勝窺探司馬懿的動向,是在正始九年春季,然後不到一年,就爆發了「高平陵之變」。
對於這場政變產生的緣由,歷代有多種揣測,或說是忠君者對亂政者的絞殺,或說是世代老臣對悻進小人的攻擊,或說是世家大族對曹魏宗室的反撲。
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沒法將此事僅僅當作司馬懿和曹爽二人之間的權力鬥爭。
因為太尉蔣濟、司徒高柔、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等多位老臣全都站在了司馬懿一邊,他們始終都只是司馬懿的同僚、盟友而已,算不上黨羽,所以這是兩個集團之間的爭鬥,司馬懿也並非鐵桿的集團首腦,而只是臨時推舉出來的代表人物而已。
曹爽「亂政」,不僅僅司馬懿忍了他很久,蔣濟、高柔他們肯定也忍了很久,你不能把「忍」者的帽子單獨扣在司馬懿頭上。
而且實話說,這場政變風險係數很大,因為司馬懿只是得到了皇太后的詔書,而皇帝本人還被捏在曹爽手裡,司農桓范就曾經勸說曹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
曹爽要真這麼幹了,很可能引發曹魏政權的徹底分裂,中原大亂,混戰不休,即便司馬懿比曹爽擅長軍謀,也未必能夠很快便贏得勝利。
以後事前推,曹魏西部軍團肯定是站在司馬懿一邊的,但南部軍團的令狐愚、王凌等人就很不好說。
所以這是一場「乾坤一擲」的大賭博,倘若司馬懿果然擅長隱忍,他就應該繼續忍下去,這並不是最佳發動的時間。
當然啦,除非司馬懿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真的非常了解,已經料到自己活不太久了……
是隱忍還是殘忍?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很複雜的,勇士未必沒有畏怯之時,懦夫也難保不會被逼急了而絕地反彈,要給一個歷史人物貼標籤,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忍」這個標籤,人生在世,誰還沒有忍過麼?必須得忍人所不能忍,才算是擅長隱忍的陰謀家。
分析世傳所謂司馬懿三次忍,如前所述,忍曹操之壓制,完全是子虛烏有、史料訛傳,而忍諸葛亮的激將、曹爽的排擠,也還在一名合格的統帥與政治家合理行事的範疇之內。
要因此就給司馬懿貼上「忍」的標籤,除非這個「忍」字不是指隱忍,而是指殘忍。
在司馬懿身上,殘忍的個性表現得更為明顯。
他圍攻襄平,「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欲移營,帝(司馬懿)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為了取得勝利,完全不把士兵的死活當一回事兒;攻陷襄平後,「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以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當初勸曹爽不要鋌而走險,趕緊投降的時候,司馬懿條件開得很優越,「事止免官」,還「指洛水為誓」,可是一轉眼就食言而肥,「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
後來令狐愚、王凌在淮南造反,圖謀擁立楚王曹彪,司馬懿將其擊敗後,先逼死王凌,然後「收其餘黨,皆夷三族,並殺彪」——曹彪其實很冤枉。
所以《晉書》說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這一評價是很有道理的,也沒法給他洗白,但這跟能不能「忍」,真沒有什麼關係。
司馬懿擅權變,知進退,該蟄伏的時候蟄伏,該冒險的時候冒險,身具合格政治家和軍事統帥的雙重秉賦,但不見得就比別人更能「忍」。
而且話說回來,倘若他倆兒子沒有廢立弒殺過天子,孫子沒有篡過位,估計司馬懿臉上還不會有那麼多白油彩……
縱觀司馬懿其人一生,豈止一個忍字了得
歷史傳說中的司馬懿似乎總是生活在兩個英雄人物的陰影里:一個是曹操,一個是諸葛亮。然而,歷史事實中的司馬懿卻獨攬魏國大權奠定了篡奪曹氏政權的基礎,並擊退諸葛亮,奠定了滅蜀的基礎。他絕不是別人的影子...
一部《虎嘯龍吟》掀起的魏晉熱,司馬懿成功奪權背後的那些秘事
一部《虎嘯龍吟》掀起了魏晉熱,司馬懿奪取魏國政權的歷史事件為觀眾所熱議。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有其歷史的偶然性,司馬懿長壽,魏國幾代君主短命,給其奪權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基礎、社會思想以及曹魏政權的...
他是三國時代的裝病達人,真正演技派!連動不動就痛哭流涕的劉皇叔都要遜他一籌!
俗話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三國時代是一個風雲際會的亂世,群豪競出。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草民最終成為割據一方、君臨天下的皇帝,劉皇叔的演技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在當時可能無出其右。白門樓呂布受死、與曹操...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這麼不受曹氏待見?真相卻是大相逕庭
最近大熱大火的《軍師聯盟》,以一個另類的視角,詮釋了三國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放棄了以往從劉曹孫三家的視角,而以司馬懿為第一視角,講述了精彩紛呈的後三國時代。
隱忍的老虎司馬懿,從誠服於曹氏到取而代之
《軍師聯盟》從曹魏集團的視角展現了不一樣的三國歷史。其中司馬懿從不出仕到一代權臣,再到最終取代曹氏。無論是董卓曹操,劉備,孫權,或者周瑜,諸葛亮。他們都不曾想到漢末三國這個屬於他們的偉大舞台,...
陰險毒辣的司馬懿為何被拍得高大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最近火熱的《軍師聯盟》,對司馬懿形象的重新塑造和包裝,引起熱議,對很多人的歷史觀都形成了衝擊。大多數情況下,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陰暗狡詐的野心家,在《軍師聯盟》洗白和整容的效果下,司馬懿變成了憂國...
三國最能裝的人,司馬懿靠兩次裝病贏得曹氏天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小編介紹過司馬懿跟曹操和諸葛亮之間的明爭暗鬥。在三國的眾多人才中, 司馬懿的智謀雖然不是最出色的,但他的心機絕對是超一流的。司馬懿一生事曹氏四代人,分別是曹操、曹丕、曹睿和曹芳,算...
比司馬懿還狡猾的老狐狸,自立貞節牌坊,活了九十三歲
魏晉時期,政壇上先後有兩大主角,前期為曹氏,後期為司馬氏。曹操打好基礎後,兒子曹丕受禪稱帝,以魏代漢。曹魏後期,司馬氏崛起,司馬懿父子鋪平道路後,孫子司馬炎效仿曹丕,也搞了一次受禪,以晉代魏。自...
蘭台說史?《軍師聯盟》洗白了想篡位的司馬懿?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這幾句詩,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都明白,評價忠奸,蓋棺定論也就差不多了,偏偏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異類,身後的罵名,棺材板子都...
三國奸雄原來是他,曹操幾代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諸葛亮也不行
東漢末年,漢獻帝被曹丕禪讓退位,至此三國、魏晉時期,這種最具危險性的繼承接班的政治遊戲由此拉開序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家族更厲害,可憐曹操四代打下的曹魏江山,拱手送給司馬家族。曹操是奸雄...
《軍師聯盟》司馬懿的經歷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正在熱播電視劇《軍師聯盟》,司馬懿是按正面角色去演繹的,無論是在三國演義和京劇及各類小說司馬懿都是以一個超級隱忍腹黑的角色出現的,該劇有一點毀三觀,有木有?不管你站在劉漢的立場,還是站在曹魏的立...
成功不擇手段,司馬懿可曾聽到來世的聲音?
晉明帝司馬紹(公元299-325年)是司馬懿(公元179-251年)的玄孫。他繼承了皇位後,就問大臣王導(王羲之的伯父),司馬家是如何得到的天下。王導出身著名士族琅琊王氏,祖輩是支持司馬氏奪取曹...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末世梟雄司馬懿,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英雄有兩種,打出來的和忍出來的。打出來的英雄生猛亮麗,如項羽,然秋後軋帳,常不及忍出來的英雄收益廣大,如劉邦。在漢末三國,若曹操、諸葛亮算前一種,劉備和孫權就屬後一種,司馬懿更是後者中的翹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