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東吳只有4個月,其實雙方兵力相當(長江岸邊說六朝57)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80年,司馬炎採用羊祜生前制定的計劃,發兵20萬,沿著長江從西陵到建業,一字排開,分成六路進攻東吳。

六路軍有三大主力

這六路軍的統帥和目的地,由西向東分別是:

一、王濬,西陵(今湖北宜昌);

二、杜預,江陵(今湖北荊州);

三、胡奮,夏口(今湖北漢口);

四、王戎,武昌(今湖北鄂州);

五、王渾,牛渚(今安徽采石磯);

六、司馬伷,塗中(今安徽當塗);

主要是三大主力:西邊王濬,任主攻手;中間杜預,坐鎮指揮;東邊王渾,直指腹心。

司馬伷、王戎、胡奮是側應。

先來看上游。

王濬率水陸大軍從成都順江而下,東吳望風而降,沿途不像打仗,更像觀光旅遊。

只有在西陵峽的時候,遇到小小的阻礙。

吳軍在江上拉起鐵鎖,江中暗置鐵錐。

但由於被俘的吳軍叛變,晉軍早就得知這裡的機關。

王濬做了幾十個大木筏,筏上紮成草人,命令善水的士兵乘筏先行探路。

鐵錐刺到筏木,由於筏的力量巨大,在滾滾江水的衝擊下,鐵錐被連根拔起,隨伐漂流。

類似於掃雷先鋒。

王濬又做粗大火炬,長十多丈,灌上麻油,放在船前方。

遇到鐵鎖,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

於是通行無阻,攻克西陵,隨後摧枯拉朽。

再來看中游。

六個統帥當中,杜預的地位最高:是「鎮南大將軍」,其餘的五人都是「將軍」。

杜預一向坐鎮襄陽,280年打下了江陵。

東吳在荊州南部的官吏,全部向杜預遞上降表。

再來看下游。

負責東邊進攻的主要是司馬伷和王渾,司馬伷是司馬炎的叔叔,名氣不太響,但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孫子,就是司馬睿,後來東晉的第一任皇帝。

王渾也是當時的名將,他曾經站錯了隊,跟著曹爽。

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他因為屬於犯了錯誤的人,被免職。

但他並不灰心,又從縣令做起。

等司馬炎稱帝時,他已經做到徐州刺史,又爬到省級高官,在老百姓當中口碑極佳。

後來改任豫州刺史,由於豫州和東吳接壤,他從一個文官華麗轉身,馳騁疆場。

他和羊祐英雄所見略同,注重宣傳工作。

在他的描繪中,西晉山清水秀,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他通過朋友圈等各種方式散布到東吳去,這一招效果明顯,不少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吳軍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到西晉。

同時他也搞小動作,東吳在皖城屯田,王渾悄悄派人進攻田地的駐兵,燒毀大量穀物、稻苗,吳軍沒有飯吃,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最後一支中央軍被消滅

對於東吳來說,手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資本,就是還有中央軍3萬人。

但將才凋零,孫皓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丞相張悌身上。

張悌是個書生,從小就有才名。

魏伐蜀的時候,不少人推測路途遙遠,魏難以成功,但張悌堅信魏必勝,果然猜中。

但他是個預言家,屬於紙上談兵。

更慘的是,孫皓還自不量力,總共就這點錢還要揮霍,命令張悌率將領諸葛靚、沈瑩等主動出擊,渡過長江進攻王渾。

張悌悲壯地踏上了征途。

沈瑩勸張悌:東吳名將都已經死了,上流肯定守不住。

晉軍很快將到達建業,我們應當在江南集中力量,等待一戰。

如果渡江出擊,凶多吉少。

張悌答:我們現在渡江,如果失敗,是為國捐軀,沒有什麼悔恨的;如果取勝,可以振奮人心,上流士兵也可能拚死一戰。

你的方法是坐以待斃。

張悌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殺身成仁。

張悌出戰,大敗。

吳軍被圍時,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讓人去拉張悌一起走,張悌不肯。

諸葛靚逃跑才100多米,回頭一看,張悌已倒在晉軍亂刀之下。

共4個多月滅了東吳

王濬一路阻礙到了建業,東吳游擊將軍張象率領水軍萬人抵抗,但看到晉軍旗幟就投降了。

在深宮之中的孫皓聽說晉軍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嚇得魂飛魄散。

寫了三份降書,分別送給三個人:司馬伷、王渾、王濬。

他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來到王濬營門投降,綁了自己,帶了棺材,聽憑處分。

帶棺材的意思是,任殺任剮都由你了,棺材我自己也準備好,不要你出錢了。

王濬上前為孫皓鬆綁,燒了孫皓帶來的棺材。

這次滅吳,前後只用了四個多月。

東吳有兵力20萬人,晉軍總兵力並不占多大優勢,但人心向背,東吳這個大公司已千瘡百孔,腐爛之極,誰都希望早點倒掉算了。

唐代詩人劉禹錫經過西塞山(今湖北大治縣)的時候,想起當年王濬的戰船正是從這裡經過,感慨萬千,寫了一首詩:《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詩中王濬是最大的功臣,應當載譽而歸,鑼鼓喧天,衣錦還鄉。

然而實際上,王濬的處境在當時苦不堪言,還差點丟了命,這又是為什麼呢?

可加微信公眾號:老楊說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