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浩劫,八王之亂(一):暴風雨前的寧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東漢末年時,曹操、劉備、孫權這些曾經的英雄,已經隨著歷史的河流遠去。

而與此同時一個碩大的家族正在冉冉升起,這個家族如同一隻貪婪陰狠的毒蛇,潛伏在陰影之中,在曹魏最虛弱的瞬間發起了致命一擊,將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努力盡收囊中,這個家族就是司馬家族。

在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努力之下,奪取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迅速做大,並且在263一舉攻陷了西南的宿敵:蜀漢。

在如此巨大的榮耀之下,司馬家族的威望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終於在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廢黜了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爬上了那最高的寶座,曹魏至此滅亡。

縱觀三國後期的歷史,仿佛是一部比慘大會,矮子裡面拔高個:司馬家族顯然是這群矮子中最高的那個。

東吳那個機敏缺又殘暴的皇帝孫皓逐漸在這一場角斗中喪失了人心和力量,終於在280年晉國的旗幟插上了東吳首都建業的城頭。

三家歸晉,華夏大地再一次恢復了寧靜和祥和。

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全國之後,為了不重蹈昔日曹魏的覆轍,他摒棄了原先的郡縣制度而是選擇了更為古老的分封制度。

想想昔日曹丕如此折辱曹植時,曹植也只能抖抖機靈吟幾首詩來抒發一下心中的不滿,但曹魏這種中央集權制度卻導致了當王室有難的時候,一干宗親卻只能幹著急,無兵無權想幫也幫不了啊。

但如果諸侯王的勢力一旦做大,卻也會導致藩王叛亂的事件,漢景帝時的「七王之亂」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所以司馬炎選擇給予諸侯王們一些權力,但卻不給他們過大的權力。

財政方面,諸侯王可以獲得封地三分之一的賦稅,但其他的必須上繳國庫。

官員任免方面,諸侯國可以安排官員,但諸侯國的核心職位的任免必須是由中央安排,以此監視控制諸侯國。

軍隊方面,每個諸侯國的兵力都會被嚴格把控,大國5000兵力,中等國家3000兵力,小國1500兵力。

這樣一看,這些諸侯國似乎還挺靠譜的,都是自己的親戚而且還實力有限,的確是保衛江山的好助手啊。

但司馬炎錯估了人心的險惡,在權力方面血親尚且殘殺,何況遠親乎?而對於諸侯國的控制是在於中央指揮系統完好的情況下,一旦中央出現亂象,這些鞭長莫及的諸侯國就會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野蠻生長,成為威脅帝國統治的龐然大物。

司馬炎這樣的安排埋下了一個危險的種子,而促使這個炸藥包完全爆發的卻是司馬炎晚年對於繼承人的安排。

司馬炎當時有兩個可以選擇的對象,一個是自己的親兒子司馬衷,另一個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能力出眾,頗有人望。

在司馬炎父親司馬昭在世的時候,就對繼承人的選擇十分苦惱,只是迫於司馬炎為長子並且並無過錯,這才選擇了司馬炎。

現在又到了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諸位大臣幾乎一致選擇了能力出眾的司馬攸,這其中甚至包括位高權重的衛瓘(就是搞死鍾會和鄧艾的那個)。

但是司馬炎自然是中意自己的兒子咯,所以他就多次下令讓司馬攸從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國齊國,以此讓司馬攸遠離權力中心打消他當皇帝的想法。

司馬攸上書自己有病,不能啟程。

於是司馬炎就派御醫去治療,御醫心領神會,自然稱司馬攸身體健康,並無大礙。

司馬攸知道老哥要整自己,沒有辦法只好啟程,在半路就憂憤而死了。

司馬攸一死,皇位就只能由司馬衷來繼承了。

說起司馬衷,我們大家也比較熟悉,就是那個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

司馬衷是個白痴也是西晉朝堂公開的秘密,不過立一個傻子做皇帝,司馬炎難道也是傻子?

司馬炎當然不可能是傻子,他也有自己的考慮。

司馬衷是傻子不錯,不過司馬衷性格淳古啊,只要給他裝配幾個好的輔政大臣,國家還不是運行得穩穩噹噹的嘛?總比立個亂搞事的暴君好吧。

其次呢,司馬衷雖然是個傻子,但是他兒子也就是司馬炎的孫子司馬遹聰明得不行啊。

司馬炎打算著等到權利過渡到他孫子這裡以後,他們晉國還不是長治久安嗎?

為了讓自己的傻兒子治理好國家,司馬炎在找輔政大臣的時候費勁了心思。

當時怕什麼來什麼,正是輔政大臣這裡出現了大問題,這才導致了之後兩百年的大亂。

晉武帝的選擇輔政大臣有兩個:一是他的岳父楊駿,另一個是他的叔叔司馬亮。

(司馬懿的四兒子)

司馬炎選擇此二人是有原因的,楊駿代表著外戚勢力,司馬亮代表著宗族勢力。

這兩股力量天然對立,選這兩人為輔政大臣也算是達成藩王和外戚的平衡,並且這兩個人都沒啥能力,就算想搞事,也搞不出什麼么蛾子。

但是,很可惜司馬炎錯估了楊駿的野心。

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能夠奪下天下並且將天下治理得很好,比如他老爹司馬昭。

而一個沒能力卻有野心的人能夠失去天下並把天下整得一團糟,比如楊駿。

楊駿篡改了遺詔,拉開了八王之亂的帷幕。

關注一下

一起漲姿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