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冤殺大明奇才解縉?無心一句話竟讓他名赴黃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月小妝
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寫過一篇文章,引用了一個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個對子就是大明才子解縉的代表作。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中進士,深得朱元璋喜歡,甚至達到了「情同父子」的程度。
可能是少年得志,又覺得自己是皇帝身邊的人,解縉往往口無遮攔,言辭犀利,不懂得政治鬥爭的危險。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
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明史《解縉傳》)。
鬼谷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得意別得心,失意別快口。
」然而能做到的,太少太少了。
伴君如伴虎,沒有什麼比「得意」、「得心」更危險的生存狀態了。
解縉並不是一個政治投機人。
文人有個毛病,談論政治頭頭是道,甚至洋洋洒洒能寫成一本書,搞的你以為他多有城府,多有陰謀一樣。
其實,做起來,連市井小民都不如。
為何?清高。
骨氣。
就跟良家婦女砸了貞節牌坊一樣困難,對貞節的信仰是刻在她們骨子裡的。
文人也是一樣。
你真讓他趨炎附勢,說違心的話,他就要說什麼「士可殺不可辱」了!
評價解縉,史學界有四句話是公認的,即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為人耿直,剛正不阿。
這似乎才是確切的,這也決定了他一生之坎坷。
起初,朱元璋喜歡他喜歡的跟什麼似的,告訴他「知無不言」,他就真的「知無不言」了。
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個萬言書,慷慨陳詞。
不久,解縉又寫了《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陳述其治國之策。
朱元璋什麼表現,「帝稱其才」。
武則天還稱駱賓王有才呢!「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武則天龍顏大悅,這麼好的文筆是誰寫的?全然不提這是一篇造反檄文。
最後呢?不還是殺了嗎?
只能說解縉太傻太天真,不懂得政治鬥爭的險惡處。
不久之後,朱元璋便藉口一件小事,責備解縉「散自怒」,將其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將他從身邊趕走了。
其後更有意思了,朱元璋要殺韓國公李善長,解縉替人捉刀,寫文章伸冤。
不得不說,朱元璋可能是覺得殺文人名聲不好,再說他又沒造成實際上的威脅,但確實是生氣了,又把他貶走了,放了他十年的假,終身不用。
解縉的文章還真是多,這種文章都敢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
解縉以進京弔喪為名,重返京城,經過十年歷練,他覺得他可以了。
陰謀詭計的書可能也讀了不少,脫胎換骨,儼然換了一個人。
隨後的一場政治鬥爭中,脫胎換骨的解縉突然擁有了敏感的政治嗅覺,跟對了組織和領導班子,從此一躍而起,重寫人生輝煌。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入金川門的時候,深受朱元璋恩德的解縉卻背叛了朱元璋和朱允炆,投降了朱棣。
在壓倒性多數的建文朝大臣選擇出亡或以死抗爭的尷尬形勢下,解縉等人的歸降無疑為朱棣撈回了一點面子,所以朱棣創辦內閣時,擢升解縉為翰林侍讀,為內閣成員,參與國家機密要務。
朱棣再殺了方孝孺十族後,迫切需要文人團隊的支持,解縉作為當時暢銷書的作家,雖然他很久沒創造了,但寶刀未老,江湖上哥的傳奇還在,朱棣能不欣喜若狂嗎?
好了,先不討論解縉的節操問題,因為節操依然沒離解縉遠去,雖然他違心幹了一件大事,然而其後他的「剛直」又害得他丟掉半條命。
其實從「萬言書」開始,朱棣就知道他,都他的才華是認可的。
朱棣得了解縉,心情好太多了,經常一起做詩。
據明代筆記記載,二人之間吟詩作畫之事常有,朱棣經常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題目考察解縉的才能。
有一次朱棣對解縉說:「有一書句甚難其對,叫『色難』」,朱棣剛說完,解縉馬上答道:「容易」,朱棣十分驚訝,說:「那你快來對一對」,解縉說:「臣已經對了。
」朱棣先是一怔,轉而會意地笑了,事實上解縉確實已經給了對語,「色」對「容」,「難」對「易」。
《明史》說:「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達。
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
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說明他還是性情中人。
朱棣派給解縉的第一件事,就是編纂《太祖實錄》。
這個東西可能今人不知道他對於朱棣的重要性,那簡直就是顛覆世人三觀的書,尤其是關於他的身世(如其是否馬皇后所生)、以及關於太祖皇帝對其之評價,對他這個篡位之人,顯然太重要了。
這個是解縉的加分選項,可以說直到這時為之,解縉對朱棣還是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的。
野史記載,解縉詩文調戲過公主,朱棣笑著安慰公主道:「此風流學士,見他做甚。
」其實說朱棣對他一點也沒有文人之間那種發自內心的欣賞,而僅僅是利用,似乎並不恰當。
但朱棣並不能因為文學,忘記他的政治身份以及政治使命。
而這一點上,解縉卻未把握好分寸。
解縉又奉命編撰《永樂大典》,「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最終使其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一部百科全書。
這一時期,實乃解縉人生的輝煌之時。
朱棣對解縉的信任,也無以復加。
他曾對大臣們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
真正讓解縉倒大霉的,是立儲的事情。
朱棣想改立太子,他不太喜歡長子朱高熾,反而喜歡狠戾的二皇子朱高熙。
按理來講,這種事情深諳政治的老狐狸都躲得遠遠的,除非重臣,特別有威武,或者這場爭鬥特別有利,才會挺身而出。
但是,出頭的竟是解縉。
他覺得改立太子不妥當,所以到朱棣面前吹風,朱棣萬萬沒想到,解縉回答與他所想的截然相反。
解縉在揣摩聖心上,跟朝廷的老狐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朱棣久久沒有說話,直到腦子轉得很快的解縉說了句「好皇孫!」朱棣動心了。
他說的是朱高熾的兒子,一個在朱棣心裡可堪大任的人選。
要想讓他繼承王位,那麼他爹就必須得是皇帝。
解縉明明哪一邊都不站,卻無形中幫了太子,得罪了王爺。
朱高熙偏偏是個氣量偏狹的人,這就決定了解縉悲慘的一生。
鬱悶的朱高煦只好大擺排場,心中有個皇帝夢,近在咫尺,竟然雞飛蛋打,他能不鬱悶嗎?
然而解縉,又幹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他居然打小報告,雖然他是真的覺得,二王太過分了,怎麼可以這麼逾制?
「皇上,漢王本是親王,親王地位要比太子低一檔,現在漢王如此逾制,這是要鬧事的節奏啊,皇上,萬萬不可。
」
說這話之間朱棣沒懷疑他,以為是文人倔強,不合時宜,說這話之後,朱棣徹底懷疑了。
怎麼回事?你想搞死二王,你是太子黨啊?
這會朱高煦有的放矢了。
他明白此時他還有一樣東西,是他有,而太子沒有的——聖心。
朱棣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心裡還偏心二王,他立儲的事情連解縉這樣一個,他認為板上釘釘支持他的,竟然都反對他,他是灰心了。
他這一輩子幹了太多叛經離道的事了,現在他老了,不敢再以卵擊石了。
為了大明的萬代基業,他選擇忍痛啞忍,心裡還是很難受的。
解縉一次又一次,觸痛他的傷疤,他焉能不怒?
朱高熙便找機會跟朱棣說:這些內廷密語全是解縉泄露出去的。
說來說去,沒有真憑實據,朱棣便忍了,到了永樂五年,有人告發說:解縉在主持大明科舉考試的廷試閱卷時有不軌之舉。
當時朱棣正找不到合適的藉口老懲治解縉,這下可逮著了,馬上下詔將解縉貶為廣西布政使參議。
牆倒眾人推,解縉外放時,往日被他得罪的人又向朱棣進讒言:「解縉對自己外放很不滿意,怨氣衝天。
」朱棣聽後更惱火了,馬上下令將解縉貶到交趾(今越南)。
解縉自動找死的路還沒走完,又一件事情,讓他被震怒的朱棣扔進監獄。
三年後,解縉因事要到京城奏事,偏巧朱棣去征戰蒙古。
見不到皇帝,順便拜謁一下皇太子。
就是這樣一件事,坐實了朱棣的懷疑,解縉是太子黨。
其實是文人之間詩酬相對,文章相合的感情,但錯就錯在,他忘記他的身份,他不是大明才子,他是一個處在政治漩渦中的人。
隨時都有可能喪命,隨時都有可能玩完。
他被送進了錦衣衛大牢。
解縉的死,源於朱棣一句無心之語。
明史說,「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據說,這年正月十三,紀綱向朱棣呈報錦衣衛獄在押人員名單,朱棣看了之後隨口問了一句:「解縉還活著哪?」紀綱隨之心領神會。
看這段歷史,一般都以為,殺解縉實乃朱棣之聖意。
其實,很有可能是朱棣突然想起解縉,還有點想他。
從靈魂深處,他是欣賞他的。
然而這個人,也確實不能再用。
他在朱棣心裡可以用四個字代替——不自量力。
是啊,得多不自量力,才能貿貿然參與到皇權鬥爭中去。
譬如唐玄宗對李白,在他心裡,李白也不過是一個有才的玩物罷了。
後面的情形,明史有一句話記載:「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
當時的情景,可以想見。
紀綱命人請解縉喝酒。
他知道,解縉是好酒的。
不多時,解縉已經醉了。
既已醉了,紀綱便命人用草蓆把他捲起來,扔到了城外山崗之上。
是夜,大雪紛飛,他死了,死在無邊的空寂,和比空寂更寂寞的孤獨里。
願來生如雪,玉潔冰清,願一切污濁冰消雪融,人生永無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