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王陽明心學,失落的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上下五千年,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

很多人對孔子和曾國藩應該比較熟悉,但估計很多人對明朝的王陽明卻並不了解。

至於他的「心學」,很多人更是沒接觸過。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心學本身比較生澀難懂,而王陽明死後心學又出現很多分派。

第二、因為中國統治者歷代一直崇尚孔孟,而忽略了新興的心學。

第三、新中國成立,一直推崇馬克思主義哲學,跟心學更是背道而馳。

我也是偶爾的機會,看到了他的學說,開始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自以為斷章取義的懂了,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結合生活的體驗,我越發覺得他的學問博大精深,回味無窮。

用心體驗,不斷的磨練,真的是受益非凡。

所以今天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淺見和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網上所講和闡述的陽明心學太過於繁複說教,卻往往又說不全面。

在我看來,學習心學,關鍵抓住兩點和四句話。

兩點:心能誠意,心即理;事上磨練,致良知。

四句話,是王陽明留下的心學總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字不多,但是字面意思很不好懂,要深究其理,估計更是要花很長時間甚至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我從自身的理解來解釋一下這兩點和四句話。

首先是「兩點」,知道王陽明建立心學過程的人都知道。

在心學之前,中國人修身立命都是學「程朱理學」,就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先是從格物開始,什麼叫格物?就是你對客觀事物一些東西的深入了解,然後找到其中道理,懂了這些道理就是致知。

可是王陽明曾經為了求證理學的格物致知,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

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洒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

我猜測王陽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種寓意,他格竹子的目的是想弄明白為何人要把竹子和君子關聯在一起,「正直」、「有節」、「謙虛」等品質,是竹子告訴人了呢?還是人本身就有這樣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後又發揮想像的結果呢?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把竹子從發芽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全弄明白,然後通過複雜的升華,最後明白竹子代表多好的品格。

但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覺得這一套有問題,他在想,所有的這些品格不是人的內心本來就有的嗎?沒有竹子,心裡還是知道這些品格的。

品格真的是格出來的嗎?顯然,真正的品格是由心生,心能表達出來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意思,這就是心即理,心能誠意。

那什麼是致良知,事上磨練。

人的內心有邪念也有善念,但是你要去克服惡念往善念上走,這就是為什麼說邪不勝正。

因為人往往天生有惻隱之心,看見老人小孩受苦受難會本能的同情;看見小狗被遺棄會難過;看見美好的東西被毀掉會惋惜,這是人的本性;同樣人也會有邪念,但是你要磨練克制自己的內心,往善的方向引導,這就是「致良知,事上磨練。

而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字面意思解釋,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

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

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

」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講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慾,致良知。

不管你學習什麼,天文也好,地理也罷,造原子彈,飛機大炮也無所謂,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殺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沒,若是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所以現在大家應該大概知道「陽明心學」是怎麼一回事了。

然而前有孔孟二千年的大山,後有馬哲,陽明心學有如深藏地下的美酒,一直埋沒。

那麼現在我們比較一下這三種哲學思想,到底哪種好,或者說該如何協調?我覺得中國這五百年尤其是現在,真的很需要這種思想。

為什麼?

從社會角度講,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物質極大的得到滿足,但是唯物論的背後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一切,都是因為「違心」,而不是「唯心」,從小飽受唯物論薰陶的我們,估計看到「唯心」二字,會有說不盡的違和感,但我告訴你,認知度有框架,哲學卻沒有框架,人必須有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而並不是一味的不假思索的輕易附和。

很多人現在說,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信仰,這和心學的意義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這個社會真的太需要用這種的力量,把這個國家和民族和諧均衡整體的聯繫起來。

我們希望得到健康、快樂、優質生活環境、情感交流安全、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並非粗暴的滿足慾望。

改變這一切,靠馬哲估計實施起來會很艱難,所以需要心學。

從個人角度講,培養強大的精神力和價值歸宿,會讓你活的更踏實和有意義。

所以從這一刻開始,你準備好了嗎?有所感悟,然後付之以行,培養自己的內心。

知行合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明心學濃縮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陽明心學四決,又叫心學四訓。陽明子創立的心學實際脫胎於儒家,但我們崇拜陽明子,佩服、俯首拜之,對正統儒家學說並不全有這種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