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十六國之胡夏——十萬工匠拿命築就的堅城,硬到可以做磨刀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隨著淝水戰敗,苻堅建立起來的前秦帝國瓦解,飽受戰火蹂躪的北方再一次結束了短暫的和平,變得更加混亂。
地處西北邊陲的涼州一直以來都是少數民族雜居地,這裡既有河西水草之茂盛,又有絲路通商之便利,自然成為各路諸侯發家的搖籃,也成了無數英雄的埋骨之地。
在這片狹長的膏腴之地上,先後有七個國家建國,他們有乞伏鮮卑的西秦、羌族姚氏的後秦、呂光的後涼、禿髮鮮卑的南涼、沮渠蒙遜的北涼、李暠的西涼以及赫連勃勃的胡夏,如果算上期間染指涼州的東晉、北魏、仇池、吐谷渾、西蜀等國家的話,在最高峰時期共有十二股勢力角逐沙場,上演了無數的悲歡離合。
在這些勢力中,最出風頭是就要數胡夏政權和它的創立者赫連勃勃了。
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是匈奴鐵弗部的人,算起來和劉淵還是親戚呢(劉淵的故事請參考本系列的前趙篇)。
為啥這些匈奴人要姓劉呢?因為當初匈奴貴族與漢朝聯姻,後代做為漢朝的外甥,覺得跟母親姓抱個大腿顯得血統會高貴一些,所以一直樂此不疲。
「腦後有反骨」,這是諸葛亮對魏延的評價,如果按這種推理的話,劉勃勃全身上下都是由反骨組裝起來的,造反叛變這種事在別人看來事關重大,但在勃勃這裡簡直稀鬆平常。
當年,劉勃勃父親帶領族人在和北魏的戰鬥中全軍覆沒,他隻身逃到後秦避難,後秦國主姚興對他禮遇有加,還給他配了兩萬戶鮮卑人,讓他幫助手下的一個酋長沒弈於鎮守朔方。
沒弈於看勃勃很精幹,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不久,勃勃突然反目,殺死老丈人後吞併了他的部眾,以此為資本建立大夏國。
當了國主之後的劉勃勃覺得姓劉已經不夠拉風了,於是改姓赫連,意思是「自己的家族顯赫,在上與天相連」。
之後的赫連勃勃把刀揮向了另一位恩人——姚興,並且把騷擾後秦做為大夏的基本國策。
赫連勃勃把游擊戰和運動戰大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靠著騎兵的來去如風,把後秦的邊塞打的「諸城門不晝啟」,逐漸蠶食了大片領土,國力逐漸提升。
但作為游擊戰的宗師級人物,赫連勃勃在歷史上成名卻並非在於他卓爾不群的戰術,而是由於他在修建統萬城時的兇狠殘暴。
稱帝後的赫連勃勃決定結束居無定所的游擊生涯,開始正式建都,名字同樣拉風——統萬城,意為「統一天下,萬邦來朝」。
統萬城在建築時使用白粉土、沙子、熟石灰為材料,由糯米汁調和夯築而成,據記載,城牆最厚處達16-30米(可以並行9輛坦克),角樓更是高達31米(相當於10層樓高),這可是在1600年前築的城啊!即使在今天,這種規模的建築也堪稱雄偉了。
在築城在過程中,赫連勃勃的殘暴更是顯露無遺,城牆每完工一段,他就派人驗收,檢驗方法是用鐵錐刺牆,只要扎進去超過一寸,立刻殺死工匠,把屍體砌到牆裡面換一批人重新築。
如果扎不進去,把鑄劍師殺了重新打造兵刃。
就是在這種循環往復的死亡威脅之下,統萬城被築得銅幫鐵底,甚至可以用來當刀劍的磨刀石。
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600年了,依然可以看到比水泥和石頭還要堅固的質地。
之後的統萬城幾經易手,不斷有割劇軍閥在這裡盤踞對抗朝廷,此地易守難攻,每次的平叛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到了宋朝年間,為了根治匪患,官軍在攻陷統萬城之後進行了大肆破壞。
自此之後,統萬城廢棄,在遼遠的西北,成為了匈奴留下的最後一處遺蹟,默默在風中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