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擺脫平庸的唯一途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將4月23日設置為世界讀書日——其主旨是讓「讀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天也成為倡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時刻。
世界讀書日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各類新鮮事物不斷湧現,既定的認知框架不斷被打破,幾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
大潤發董事黃明端離職時,發出了無奈的感嘆:「我贏了所有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張泉靈在演講中結合個人經歷發表了肺腑之言:「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摩拜單車併購案之後,很多不明就裡的人爭相傳播「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更有各種網絡段子流傳,你的對手在讀書,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
每一個追求上進的人,都會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擔心落後於其他人,這種焦慮感讓人們迫切希望快點汲取「乾貨」,快點升職,快點賺錢,快點減肥,快點變美,於是近乎狂熱地開始買書,開始購買各種類型的付費課程,但學習效果怎樣卻不得而知。
這更進一步加深了焦慮感。
在焦慮過度的當下,我們需要放慢腳步,回歸初心,重新審視讀書的意義,重新尋找有效的學習之道。
為什麼要讀書?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古往今來很多人對此都有精闢的看法,這樣的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好談論的。
實際上,搞明白為什麼要讀書意義重大。
很多人沒能堅持讀書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期望值太高,他們一開始抱著滿腔熱情開始讀書,但設置了今天讀書明天就能賺大錢這樣不合理的預期,一旦實際效果不及預期,就開始懷疑讀書是否有用,讀書的熱情大大降低,甚至就此放棄繼續讀書。
1
和自己成為朋友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
伏爾泰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時,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位好朋友;當我們以後一次次讀這本書時,每次都覺得又和老朋友重逢了。
」
人生總會有很多或平靜或孤獨或艱難的時刻,愛讀書的人都不會讓歲月蹉跎,總能讓依然生活充盈;一個愛讀書的人,在孤獨苦悶的時候反倒可能是進步最快的時候。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愛讀書的人可以和自己成為朋友,他的生活就不會陷入一味的孤獨苦悶。
2
突破認知藩籬,逃離平庸
網際網路可以讓世界連接到一起,世界因此變得更加平等開放,但因為人性的局限性,網際網路很多時候把人分割成了一個個碎片化的小的部落。
人類分出你我部落的本能在網際網路下暴露無遺,愛玩遊戲的在一起,愛音樂的人在一起,愛讀書的人在一起,積極的人在一起,消極的人在一起,激進的人在一起,保守的人在一起。
網際網路在帶來自由開放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加深了偏見和隔閡,我們很可能變成了井底觀天的青蛙。
在這個井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相同的小世界,用幾乎一樣的方式思考問題,我們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的。
在原來中心化的公共媒體時代,我們還有可能把所有人都拉在一條起跑線上,例如不管你愛不愛看,每天晚上7點鐘都只能看新聞聯播。
今天所有的這些公共的話語體系已經不存在了,所有東西都被碎片化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其服務越來越個性化,它會投你所好,為你準備所想看到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內容,愛看八卦的人會不斷地被推薦八卦內容,愛軍事會的人不斷地被推薦軍事內容,愛體育就不斷地被推薦體育;甚至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同一個關鍵詞,不同的人搜索的結果都可能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他願意看到的一部分信息,這就是網際網路回音壁的現象。
網際網路在打破信息壁壘的同時,也在形成新的部落壁壘,讓我們變成狹隘的井底之蛙。
這或許是網際網路最大的悖論。
一旦陷入不自知的認知藩籬,平庸者很可能就一直平庸下去。
而要打破這樣的怪圈,一個辦法是加強和不同類型的人交流,另一個辦法是多看不同類型的好書。
前者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但是後者對所有人都沒有太大的門檻和障礙。
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讀書已經成為自我突破的最有效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個人逃離平庸的唯一捷徑。
當然,這也要求我們要跳出之前的舒適圈,多看一些之前沒有太關注甚至不太感興趣的經典好書。
通過走出既有的舒適區,很多書友突破了既定的認知邊界,也帶來了生活的巨大改變。
3
有書是一種生活狀態
如果一個人還在保持規律性的閱讀,說明她還有學習的動力,還在有意識地提升自己,還有自我進化的可能。
一個持續閱讀的人,一定是不斷向上提升的;一個普遍閱讀的社會,一定會持續變得更好。
這正是有書的核心理念。
很多時候,我們為讀書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事實上讀書本身就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賦予太多功利價值。
讀書本身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讀書本身沒有什麼神奇的,但是持續閱讀卻會發揮出神奇的效果,持續閱讀的狀態會讓我們每天進步一點,讓我們的生活每天更好一點。
讀書的重要意義你已經明白,那就開始行動吧。
不過面對浩瀚的書海,你是否又有拔劍四顧心茫然?
再好的讀書方法,只有行動起來才有意義,因此接下來我們探討並解決幾個讓讀書行動受阻的問題,目標是提供有效的行動指南。
一旦行動起來,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斷提升閱讀和學習的力量。
讓我們參考以下路徑開始閱讀之旅。
1
認識你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這是伴隨我們每個人終身的問題,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了答案,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找到答案。
你讀書和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會回答,「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一個空洞的答案,更好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自己呢?如果就此停止不前,那就是一個懶惰的答案,我們也就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你不妨依次從下列幾個問題逐步深入尋找答案。
1、你對什麼最感興趣興趣?是科技、商業、文史哲還是對藝術或其他?
2、你希望通過讀書提升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3、你期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勝任什麼職位,成就什麼理想?
4、你應該構建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如果有可能,描繪出自己的知識樹來,可以和其他能幫上自己的朋友一起探討
有了相對清晰的目標,你就可以先列出一個讀書清單來,哪怕就只有幾本書。
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繼續深入了解自己,繼續進一步完善讀書清單,繼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藍圖。
2
碎片化時代系統學習
你已經有相對清晰的知識架構藍圖,有了清晰的行動目標,但面對浩瀚的書海依然可能依然會茫然失措。
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截止到2015年,谷歌圖書已經掃描了2500萬冊圖書;而2017年,僅僅中國圖書就新增了超過30萬種。
如果我們抱著窮盡所有這些圖書的願望,那幾乎是要絕望了。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讀完這些所有的書,我們應該讀的書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
有些書可以快讀,有些則需要精讀,有些甚至需要把相關的圖書拿過來進行比較研讀。
知識框架搭建的所需的經典圖書,我們需要集中精力進行精讀和研讀,拿出「扎硬寨打死仗」的決心攻克難題。
對於補充性的知識,或者用來複習的知識,可以用快速閱讀的方式,或者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
這樣的閱讀方法,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碎片化學習到的知識也可以作為附加在知識架構上的節點,這樣即使我們用碎片化方式學習到新的知識,也會迅速連接到這個網絡中去,內化為自己認知體系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會問「學了那麼多知識,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你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學習到的這些知識點是孤立的,還只是信息而已,並沒有被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智慧。
3
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一本好書就是一位智慧的人,一旦你按照上述的兩條指南開始行動起來,只要堅持讀完幾本經典好書,你就會體會到書中的滋味,就能夠培養起讀書的興趣來。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最早的幾本書一定要選擇經典圖書,並且要選擇你感興趣也可以讀完的,並且要多一些耐心,哪怕是有一些痛苦也要挺過來。
你也開始行動起來吧,不用猶豫,不用恐懼,just do it,未來的道路就會次第鋪開,五彩的目的地就會越來越近。
成長自己,帶動他人,4·23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展示有書的力量。
今天,我們該怎樣讀書
【光明日報·文化聚焦·求同存異】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於深山。為了解救公主,勇士聖喬治隻身赴險,擊敗了惡龍,公主則贈予喬治一本書作為回報。從此,書便成了膽識和力量的象徵。這則流...
世界讀書日|孩子,你認真讀書的樣子,真美 !
我們常常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和讀過的書。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自從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的今天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讀書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