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森還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世紀70年代初,蘇聯擴張對西歐的威脅日益突出,西歐國家掀起了同我建立外交關係新高潮,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加強。

在此背景下,蓬皮杜萌發了訪華的願望。

1971年10月,中國外貿部長白相國訪問法國。

蓬皮杜總統親自設宴招待代表團。

在宴會前喝開胃酒的交談中,法國前總理富爾對蓬皮杜說,「總統先生,要是您去中國,我相信,中國當局必定會給予最高的禮遇」。

蓬皮杜風趣地回答說,「親愛的總理先生,我很樂意去。

不過,不論您在北京的聲望有多高,我總得該先收到北京當局的邀請才行」。

法國駐華大使馬納克補充說:「如果北京方面知道您希望訪華,您當然會收到邀請的。

1972年7月法國外長莫里斯·舒曼率陣容強大代表團訪華,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在談話中,毛主席表示十分歡迎蓬皮杜總統訪華,並說接待法國總統的規格將比接待尼克森高一點。

周總理會見舒曼時,舒曼說,蓬皮杜總統很想知道他的訪華願望能否實現。

周總理的回答當然是歡迎法國總統訪華。

(1972年7月1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法國外長莫里斯·舒曼)

於是舒曼外長建議以董必武代主席的名義向蓬皮杜總統發出邀請。

法方原提議蓬皮杜於1974年4月來華訪問,後又突然把訪華日期提前到1973年9月。

因此,1972年11月喬冠華副外長會見舒曼外長時以董必武代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名義邀請蓬皮杜總統於1973年9月11日至1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蓬皮杜急於訪華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力圖通過進一步發展對華關係,增強其同美蘇打交道時的話語權;二是通過訪問,保持法國作為西方第一個同中國建交大國的優勢地位,以免落在義大利、加拿大的後面;三是藉機發展經貿關係,獲取實惠;四是身體健康原因,蓬皮杜已身患骨髓癌,全身浮腫。

為避免重蹈戴高樂訪華未成身先亡的覆轍,決定不辭辛苦,爭取有生之年來華會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

(蓬皮杜與周總理)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蓬皮杜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中方以最高規格接待了他。

11日下午,周恩來親自在機場舉行歡迎儀式,晚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歡迎宴會,氣氛十分熱烈。

12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蓬皮杜,二人交談得很熱烈。

法國新聞媒體對蓬皮杜的訪問大都做了積極報導。

12日毛主席會見後,法國各大報紙都在頭版刊登消息,法電視台評論說,毛主席接見「是蓬皮杜總統與中國革命之父的歷史性會見」,說毛主席與蓬皮杜的談話時間比尼克森談話時間長一倍。

(毛主席在北京會見蓬皮杜總統)

電視台、電台和各大報刊都詳細報導了周總理和蓬皮杜在歡迎宴會上的講話,輿論認為,兩國領導人在「維護國家獨立」、「反對霸權」、「獨立防務」、「歐洲統一」等問題上「有很大一致性」。

認為「周總理在談問題時,比法總統自由得多」,「語調強硬」,「毫不掩飾地揭露霸權主義和超級大國的政策」。

本文選摘自《外交官歷史親歷記》本篇作者:蔡方柏

內容簡介:

外交官,這一富有榮譽感和責任感的職業。

本書收錄了20餘篇文章,作者多數是長期從事外交工作的高級外交官,包括前駐英、法、美、中東、印尼、拉美等重要國家和地區的大使、領事。

他們回顧親身經歷,以翔實的資料記錄下來他們外交生涯中經歷的重要外交事件和精彩片斷,讀者不僅能閱讀到周恩來、鄧小平在重要外事活動中的外交智慧與風采,還能了解到外交官們與阿拉法特、柴契爾夫人、里根、勃列日尼夫、胡志明、蓬皮杜等國際重磅政界人士最直接的交往與接觸。

領略外交官觥籌交錯、迎來送往的工作生活之下,暗藏的鬥智鬥勇與縱橫捭闔,從一個側面看新中國外交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公眾號:jzhpres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