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往事——五代十國時期平遙歷史情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宋之間的政權交替經過了五代十國六十多年的戰亂。

這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由於政權更迭頻仍,所以留下資料鮮少。

平遙資料則更少。

我們只能從五代十國的政權的交替中找出與平遙有關的信息來局部敘述這一時期有關平遙的情況。

公元907年,是唐朝末年。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分裂局面,至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一共53年時間,從歷史的行政上屬於五代十國時期,而對於山西,乃至平遙來說。

這一說法不能完全算是表述準確。

公元907年,雖然唐朝滅亡,但是平遙還在唐的統治範圍;公元960年,雖然宋朝建立,但是平遙尚未歸宋。

所以,對這段戰亂紛飛的歷史需要專門集述。

先搞清楚什麼是五代十國。

907年,唐朝滅亡,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這就是所謂的「五代」。

而與五代同時期建立的國家有前蜀、後蜀、吳、南唐、閩、南漢、荊南、吳越、北漢等十國。

史稱五代十國。

從907年五代十國第一個政權後梁開始,到976年最後一個政權北漢結束,五代十國的跨度為六十九年。

而這六十九年間,平遙的政權格局始終貫穿於軍閥割據當中,或有戰亂,但由於每次政權更迭的戰役都能避開平遙,所有平遙又相對太平。

由於戰爭的因素而遭受的城市破壞應該不太嚴重。

在五代十國時期,從字面上看應有15個政權,而實際上這段歷史整個中國先後成立的政權超過15個,而與平遙有關建立的政權只有5個。

其中為五代中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十國中的北漢。

現將簡略列舉如下:

後梁。

907年,朱溫取唐而代之,建立後梁。

先後建都於開封和洛陽。

開始後梁只領有今山西南部一部分州縣。

今山西中北部地區還控制在唐朝手中,還控制在唐朝手中的地盤中就包括平遙。

平遙和介休兩縣處於唐和後梁的邊境地區。

這一格局直到後梁滅亡都未能改變。

923年,後梁被後唐所滅。

實際存在16年。

後唐。

後唐似乎是想繼續唐朝的衣缽,恢復盛唐的局面。

後唐主與唐朝皇帝一樣姓李。

早於後梁取代唐朝稱帝前11年,唐朝因沙陀族人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有功,當時已經是河東節度使的李克用,又多了一個頭銜,封為「晉王」,王都設太原,領地包括了並、蔚、隰、雲、澤等十九州。

平遙屬於隰州(今汾陽市)管轄。

因為李克用及其子李存瑁的嚴密部署,後梁始終沒有突破太原以北的地區。

907年後梁代唐後,李克用也積極進行軍事活動。

於913年滅東北方的燕國,923年滅後梁。

山西全境歸李克用。

後唐建立。

直至936年,被後晉所滅,後唐實際立國13年。

而這一政權實際掌握平遙政權的時間則超過四十年。

後晉。

後晉之主石敬瑭本是後唐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

936年藉助北方契丹的兵力滅後唐稱帝,都開封。

為感謝契丹的出兵相助,將後唐所屬的今山西北部割給契丹。

今山西中南部歸後晉。

當然,平遙也一併歸後晉。

947年,後晉為後漢所滅,前後統治11年。

後晉時,平遙出了一名名吏,薛融。

薛融,以文學知名,原為唐朝官吏,後歷後唐、後晉。

在後晉時為左補闕直弘文館。

石敬瑭未稱帝時,薛融為河東觀察使。

石敬瑭稱帝後,拜為吏部郎中、中書舍人,深受器重。

薛融非常謙虛,說這些職務都不是我的長處,請求皇帝重新安排官職。

皇帝又派其修洛陽的宮殿,薛融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認為國家處在多事之秋,不易大興土木,所以上諫皇帝要求停工,皇帝接受的薛融的意見,遂罷工。

薛融因諫言上書有功,遷御史、尚書右丞。

薛融是目前史料中查到五代十國時期平遙籍唯一的一位人物。

後漢。

後晉之後是後漢。

後晉藉助契丹之兵滅了後唐,孰不知11年後契丹又滅了後晉。

947年,後晉被契丹滅。

後晉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都開封。

山西北部地區仍歸契丹,中南部地區歸後漢。

太原及其周邊為劉知遠固有領地,所以平遙在後漢政權中沒有發生戰亂。

但是後漢的命運非常之短,950年便被後周所亡,歷時四年多。

北漢。

950年,後漢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郭威攻入開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都開封。

後漢雖為後周所滅,但是後周沒有領有後漢的全部州縣。

今山西中部就不被後周所領,包括平遙。

後周於960年被趙匡胤所取代,歷時十年。

而不被後周所領的今山西州縣歸了北漢政權。

951年,後周滅後漢的同時,太原留守劉旻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與後周對峙。

北漢領有並、汾、遼等十州,平遙在其內。

北漢和北周在954年發生了一次大戰役,北漢出兵南伐北周,在今山西澤州的巴公鎮雙方交鋒,北漢敗北。

撤退時途徑平遙,北周一路北追,直至太原城下。

北漢元氣大傷。

960年,宋朝建國的這一年,宋派兵伐北漢,途徑平遙,屠城。

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平遙遭受最大的一次衝擊。

北漢是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被宋滅亡的政權,宋朝在剪滅北漢政權中過程花費了巨大人力和財力,從宋代建國,到北漢覆滅,又經過了十六年。

宋代於公元960年建立,便開始思謀北伐北漢。

968年,宋第一次兵伐北漢;969年,宋第二次兵伐北漢,且是太祖親征。

兩次伐北漢,宋漢互有勝負,第二次由於宋軍得了腹瀉病,班師回朝。

宋太祖亡故。

又過了七年,976年,宋太宗北伐北漢,北漢滅。

北漢控制下的州縣、軍隊、人口盡數歸宋。

這三次攻伐北漢的戰役打得都很慘烈,近二十年的軍事對峙讓沿途民眾吃盡了戰爭的苦。

三次攻伐,從南入北,只有969年的北伐中,宋軍的一支在回撤時途徑平遙。

969年,宋太祖親征北漢,先後從今河南開封、陝西府谷、河北井陘、山西臨汾四個方面向太原集結軍隊,其中只有臨汾方向的兵力進攻時途徑平遙。

總之,不論是大戰,還是小役,總會給民眾帶來沉重的負擔,人民生靈塗炭,在所難免。

五代十國期間,儘管始終伴隨著戰亂,但就平遙而言,相對保持了太平。

現今看這段歷史,很難找出與平遙有明顯相關的歷史事件。

於是在敘述五代十國時期平遙歷史時難免會落入事實不夠紮實的窠臼。

然而,歷史又是清晰的,我們從政權更迭中又可以相對完整看到平遙各個政權更迭中的一個狀態。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總能留下些許痕跡。

今天我們來看五代十國時期的平遙,恐怕最大的亮點便是鎮國寺。

鎮國寺始建於五代後漢天會七年(963)。

位於平遙古城東北15km郝洞村。

鎮國寺的名氣更多是因為1997年同平遙古城、雙林寺一併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緣故。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改為鎮國寺。

現今鎮國寺大門上的一幅楹聯很有氣勢:「京城寶剎五代造莊嚴絕妙,天竺金身大唐風法宇宏開」。

該寺中心建築萬佛殿始建於963年,這一年是北宋建立的第三年,而平遙還是北漢。

其建築特點為大唐風格,但又能明顯區分於唐風,是五代建築的典型特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現存的五代建築。

鎮國寺起建原因未詳,但是說明佛教信仰仍然在民間很有市場。

現存的萬佛殿有題記顯示為五代,其餘山門、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三佛殿等皆為後世新修、重修、維修。

此處我們單說萬佛殿,殿宇造型獨特,平面呈正方形。

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有龐大的七輔斗拱,形制罕見。

是五代唯一留存的建築標本,堪稱國寶。

殿內有11尊塑像有唐代風格,應為五代遺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一時期中國歷史最為動盪,53年換了15個皇帝

中國古代歷史上王朝變遷,分分合合。既有強漢盛唐這樣的大一統時代,也有戰亂不止諸侯並起的割據時代,在亂世時期各民族紛紛登上舞台。有一個歷史時期僅僅53年,中央政權竟然換了15個皇帝,如同走馬燈一樣...

五代十國,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859年爆發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之後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