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歷史」獨目天罡李克用(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李樹樑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民不聊生。

這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個豪傑輩出的年代,一位來自雁門關外的少數民族英雄,一步一步走上了歷史舞台……

01

天降大任勇身前

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762年),原本風光無限的大唐王朝盛極而衰,中央宦官專權,弒君亂政;地方藩鎮割據,各自為政。

貪官污吏橫行無忌,黎民百姓水深火熱,這種局面持續了百年之後,社會矛盾積聚到了極點,反抗壓迫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最終演變為席捲全國的起義浪潮。

公元868年夏,已在桂林戍守六年的八百名徐州籍將士,對政府一再延長服役期限的做法極度不滿,終於集體譁變。

他們共推時任糧科判官的龐勛為首領,帶領大家一路北返,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蘇北地區,家鄉徐州近在眼前。

對於這次事件,唐王朝不從自身尋找原因,檢討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行為,反而氣急敗壞,從各地抽調部隊,秘密集結在淮北一帶,千方百計要置八百戍兵於死地。

戍兵們辛勞數年,苦苦哀求一歸鄉而不可得。

面對朝廷的趕盡殺絕,龐勛用當年陳勝起義時「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的豪情壯志,激勵大家揭竿而起,一場氣壯山河的大起義就此拉開了序幕。

起義爆發之後,江淮地區貧苦農民紛紛響應,短短數月,人數激增至二十萬。

起義軍先破宿州,再設伏兵全殲唐朝征討大軍,並乘勝攻克蘇北第一重鎮徐州,處死刁蠻殘暴的徐州刺史崔彥曾。

徐州失守,朝野震動。

唐中央急調三路大軍聯合會剿,南路大軍總指揮名叫戴可師,以兇悍好殺而著稱,時人對其恨之入骨,送一綽號「狼帥」。

戴可師親率大軍三萬,急功冒進,徑直撲入盱眙城內。

此時的盱眙其實是一座空城。

戴可師剛入城內,立足未穩,起義軍就趁著大霧,從四面八方包抄而來。

南路唐軍頃刻間便成了瓮中之鱉,戴可師當場被殺,身首異處,三萬大軍除百餘人僥倖逃生外,其餘全部被殺。

其他兩路大軍也接連被起義軍擊敗,淮北大地,已然割據之勢。

龐勛躊躇滿志,遣大將王弘立率義軍精銳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唐軍前線要塞鹿塘寨。

就在起義軍如日中天之際,一支特種部隊從雁門關外悄然出發,千里急行,於公元869年初到達淮北。

這支特種部隊總共才三千人,全系重裝騎兵,個個弓馬嫻熟,人人剽悍異常。

為首的是一對父子,他們複姓朱邪,乃西突厥沙陀部首領。

這支特戰部隊行蹤詭秘,悄無聲息地埋伏在鹿塘寨外。

起義大軍到達之後,全力攻城,對近在咫尺的危險絲毫沒有察覺。

戰事膠著之際,沙陀騎兵突然殺出,奇襲起義軍側翼。

兩軍交戰,猶如兩人過招,雙拳在外,側翼難免成為軟肋。

三千重甲武士揚鞭揮戈,往來衝殺,起義軍陣腳登時大亂,鹿塘寨中防守唐軍趁機突圍,里外夾擊。

一場惡戰下來,三萬義軍精銳,包括力斃戴可師的一代名將王弘立,全部戰死。

此戰之後,沙陀鐵騎兵不解甲,馬不卸鞍,如利劍般穿插直入,進抵徐州城下,一舉搗毀起義軍大本營。

龐勛僥倖突圍,率殘部逃至皖北。

可沙陀鐵騎何等神速?一路尾隨,窮追不捨。

公元869年九月,龐勛義軍在安徽宿縣一帶被唐軍合圍。

決戰來臨,沙陀鐵騎作為先鋒衝進義軍陣中,一通猛砍猛殺,四面唐軍步步逼近,悄悄收網。

半天血戰過後,起義軍全軍覆沒,龐勛慘死戰場。

轟轟烈烈的龐勛大起義,就這樣被沙陀鐵騎無情地撲滅了。

因在這次鎮壓戰爭中屢建奇功,力拔頭籌,凱旋歸來的朱邪父子被唐王朝賜國姓「李」,父親改名叫李國昌,兒子則改名為李克用。

李國昌被任命為朔州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李克用則被編入唐政府軍,鎮守在大同盆地北部邊緣。

(來源: 朔州新聞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歷史遺忘的民族—沙陀人

為啥說被遺忘呢?因為正史鮮有記載這個民族,他們同鮮卑、党項一樣,淹沒在一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但是鮮卑人和党項人建立的國家,從來沒有被列入中原正統王朝的序列。而沙陀人卻先後建立了三個雄據中原的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