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名將--張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老家朔州,每次回家都要經過一條又寬又直的大道。

當地百姓習慣稱其為二級路,其實它有一個更具歷史情懷的名字-張遼路。

沒錯,這條路正是以朔州市朔城區人、三國時期曹魏張遼命名的。

張遼,在《三國志》中記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張遼(文遠),張郃(俊艾),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其中於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

既然貴為曹操五子良將,張遼必然有其國人之處,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關於張遼的祖上,則是三百年前當時一場重大歷史事件的民間策劃人———著名的「馬邑之謀」的始作俑者:聶壹。

聶壹是朔州本地漢、匈民族邊境貿易市場上的一個商人,長時期對匈奴的熟悉和對西漢王朝邊患不息的焦慮,使他挺身而出,上書漢武帝,提出了一個「最後解決」匈奴人的建議:假意和匈奴人走私,誘使他們占領漢軍已設下伏兵的馬邑,而涉身犯險去引誘敵人的人,就是聶壹自己。

但聶壹很不走運。

千辛萬苦騙來的軍臣單于十萬大軍,在走到左雲時就起了疑心。

後來,單于驚恐萬狀地逃回沙漠,三十萬漢軍則從埋伏圈裡灰溜溜地站起來,無功而返。

聶壹一片丹心付於荒草,不但沒功,還成了漢、匈兩方都懷疑的人。

為了避禍,他改姓為「張」。

這是公元前133年前後的事。

在朔州歷史上,有個很怪異的事情。

每逢三百年,朔州歷史上便會出一名武將。

果不其然,三百年後169年,張遼出身了。

此後三百年,尉遲恭、劉武周威震天下。

再往後推三百年,便是後唐李氏父子和紅袍將周德威了。

咱們繼續說張遼,最初的張遼在號稱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手下,其武勇多次讓曹操吃了苦頭。

怎奈呂布終究是個匹夫,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在呂布被曹操打敗後,張遼一臉的不服。

曹操覺得這個人面熟,張遼說:「濮陽城中曾經相遇,怎麼忘記了?」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什麼?」遼曰:「可惜當天的火不大,沒有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道:「你是我手下敗將,怎麼還敢侮辱我!」拔出劍來,要親自殺死張遼。

張遼一點也不害怕,伸出脖子在那裡等著。

劉備關羽都為張遼說情,曹操就扔了劍,親自為張遼解開繩索,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上,張遼很感激,就歸順了曹操。

曹操封張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遼歸從曹操後,便隨軍征討,在與袁紹父子的較量中,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東打西殺,成為曹操手下的著名大將,為剿滅袁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遼與關羽同為山西人,兩人雖然後來各奔其主,但是在戰鬥中還是結下了很深的「革命友誼」,惺惺相惜。

當時關羽在曹操麾下時,張遼對他也是兄弟相稱,二人關係甚好。

赤壁戰後,曹操認為合肥是緊要之地,任命張遼為主將守衛合肥。

這也開始了張遼的光輝歲月,張遼雖是山西,但是他的主要發跡成名之地是合肥,現在的合肥張遼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冢,現存墓冢,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園中有張遼持刀立馬的青銅塑像。

孫權派人來進攻合肥後,張遼便率軍迎擊,大敗孫權於合肥。

當時的東吳有個太史慈,這個太史慈心術不正,整天想著害人。

他的同鄉戈定的朋友後槽在張遼手下養馬,因為受到了張遼的責罵,所以難免懷恨在心。

太史慈趁此機會便慫恿後槽刺殺張遼,自己帶兵在外接應,以報失敗之仇。

孫權呢,正因為上一次失敗而悶悶不樂,聽到這個建議後便欣然同意。

戈定當日在混亂之中進入了合肥城中,找到養馬後槽,兩個人找了個僻靜地方商議。

後槽悄悄地說:「這地方離中軍較遠,夜間不容易過去,現在在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呼反,城中兵亂,趁機刺殺張遼。

」戈丁覺得這主意不錯,便準備伺機行事。

當晚,張遼得勝回城後,犒賞三軍,但是並不許士兵解甲睡覺。

由此可見張遼的機敏之處,看來他是早就料到了大勝之後孫權定不會善罷甘休。

吩咐三軍打起精神後,果不其然。

在後半夜聽到軍帳外開始吵起來,張遼問左後隨從,大家都說反了。

張遼心中滿是疑惑,沒道理都反呀。

待穩定軍心後,張遼帶兵一舉拿下了反叛的人。

並且將計就計,假裝城內反叛成功。

大開城門誘敵深入,東吳的軍隊從而一敗塗地。

孫權依舊不肯罷休,先攻打皖城。

張遼的救兵來的遲了一些,皖城就失陷了。

張遼於是回到合肥,心中愁悶,想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正在這時,曹操派薛悌送來一個木匣,外邊紙條上有曹操的親筆:「賊來乃發。

」鎮守合肥的曹軍也不知主公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這天報說孫權引十萬大軍,來攻合肥。

整個曹軍內部甚是著急,此時合肥守軍有限,以一當十都不夠東吳軍的一半。

張遼便打開匣子,裡面寫著說:「如果孫權兵至,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

」張遼分析後說:「曹操遠征在外,吳兵以為一定會打敗我們。

我們應該先發兵迎擊,奮力作戰,打他個措手不及,使軍心大定,只有這樣才能守住城池。

本來呢,這話沒錯。

但是李典平時與張遼有些不合,因為瑣事發生過摩擦。

聽了張遼這番話,便默不做聲,表示反抗。

樂進見李典不語,同時自己心裡對於這場戰鬥也沒有底,就說:「賊眾我寡,難以迎敵,不如堅守。

張遼一聽這話,便知這二人不願出戰,就說:「你們倆私心太重,不顧及公事。

我自己出去作戰,與敵人決以死戰。

」說罷這話,張遼拂袖而去。

此時的李典被張堅決赴敵的精神所感動,便和樂進商議,決定捐棄前嫌,團結禦敵。

張遼得知後,振奮精神作了周密部署。

設計詐降計誘孫權至逍遙津,張遼和李典從兩路殺來,孫權大驚,差點將其活捉,張遼此戰以區區八百人的兵力大破東吳十萬大軍,吳兵在這場戰役中折了大半。

這一戰亦被載入史冊,又稱威震逍遙津。

此後江南人人害怕張遼大名,從此張遼的大名在江南地區威震天下。

小孩子如果晚上哭鬧,聽說只要一說張遼大名,小孩晚上都不敢哭。

在張遼的精心指揮下,以區區幾千人破了敵軍十萬,此戰可謂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

曹操去世後,孫權再次背叛曹魏。

張遼繼續為曹丕效力,曹丕對張遼十分器重。

每當張遼得病時,都派出自己最好的醫生給張遼治病。

也因此,張遼的病情稍微好轉,便返回江東鎮守海陵。

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范。

但張遼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張遼雖為山西朔州人氏,但是其一生基本在南方作戰,成名於合肥。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當地人祭奠這位英勇的武將。

(文字整理自網絡 圖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