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正名,頗受爭議、功過毀譽的晚清四大名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關於他們的研究和評論可謂汗牛充棟,功過毀譽皆不計其數。

一、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

湖南湘陰人。

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首領。

左宗棠

因歷史局限和階級偏見,左宗棠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

但總觀其生平,其主要功績是在帝國列強瓜分中華之時,他以大智之言,力排朝廷重臣之昏庸眾議;以大勇之行,克服萬難,坐鎮甘陝。

收復新疆之壯舉,國人稱快,造福子孫,亦令侵略者震驚,舉世刮目相看!其維護統一大業之奇勳,捍衛邊疆之殊功,可於張騫、班超並架齊驅!無張、班二人,無中國之西域;無左宗棠,中華之新疆,今落誰人之掌,未可知矣。

三、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李鴻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長期蒙受「賣國賊」之評價。

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一些較為公正的評價。

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占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四、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

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搜索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四抵外辱。

張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時間內,中國經歷了三次嚴重的外國威脅:中法戰爭時期張之洞處於兩廣總督的直接指揮位置,籌餉、調兵、用將、反對撤兵議和,為這場戰爭取得部分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一生,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以及對教育、實業的發展貫穿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他為南疆抗法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武漢成為中國近代重工業基地的奠基人;他興建了貫穿中國的大鐵路,興辦的各種學校和新式軍隊培養了大量人才,並直接孕育了武昌起義的革命火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