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籌量沙——源自濟南的成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源自濟南的成語並不多,唱籌量沙就是其中一個。

唱籌量沙,喻製造假象,迷惑敵人。

典故源自《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

」 濟南梁王莊曾有檀公廟,正是唱籌量沙的起源地。

濟南歷城區王舍人梁王村

把良將比喻為「萬里長城」,版權所有者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大將軍檀道濟。

檀道濟本人也是一員良將。

讓人唏噓的是,他無罪死於政敵之手時,憤怒吶喊的也是這個比喻:「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對一般讀者而言,了解他最多的可能只是其在糧盡之際唱籌量沙,欺騙敵軍,安定軍心。

但唱籌量沙只是他人生和軍事智慧最精彩的閃光,而遠遠不是全部。

從軍從政的第一桶金

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

不是官二代也非富二代,他和領導劉裕一樣,都是依靠軍功,在血與火中一點點地累積政治資本。

最終劉裕稱帝,檀道濟則成為大將。

檀道濟畫像

檀道濟有兩個小兄弟,薛彤和高進之。

三人意氣相投,遂「刑牲盟生死」,結為兄弟,一同參與平定桓玄叛亂。

此時,檀道濟以及其兄檀韶、檀祗,還有族叔檀憑之,都在給劉裕效力。

最終,檀道濟帶領高進之和薛彤,立下大功。

尤其是高進之,率先俘虜桓玄的大將王雅,在奔牛塘大敗敵軍,又斬敵將路雍岐,繳獲了桓玄使用的天子旌節和乘船。

桓玄死後,他的侄子桓振繼續作亂。

桓振也不失名將風範,勇猛異常:「振雖兵少,左右皆力戰,每一合,振輒瞋目奮擊,眾莫敢當。

」激戰中間,他以酒當水,痛飲完畢,又乘醉突陣,依稀能看到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的影子。

可打到最後,桓振還是被檀道濟擒獲。

這些功勞便是檀道濟事業的第一桶金。

他被任命為輔國參軍、南陽太守,封吳興縣五等侯。

公元409年4月,劉裕起兵15萬,北伐南燕。

檀道濟和其兄檀韶從征。

最後關頭,高進之又立下大功:他製作出精良的攻城器具飛樓和衝車,使用方便,最終以此攻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檀韶則第一個登上城牆。

戰後,高進之受封為廣固相,檀韶則領北琅琊太守,進號寧朔將軍、琅琊內史。

這次戰爭,檀道濟未立大功,因為他的舞台,是北伐後秦。

唯一成功的北伐

公元416年,劉裕再度起兵北伐,戰役目標則是滅後秦,前鋒便是冠軍將軍檀道濟、龍驥將軍王鎮惡。

檀軍進展神速,率先到達項縣(今河南項城),後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

檀道濟繼續西進,在新蔡(今屬河南)遭遇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抵抗,他指揮高進之、薛彤等人,猛烈進攻,最終破城,殺掉董遵,繼而攻克許昌,俘虜後秦穎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

檀道濟所向披靡,一時間士氣高漲,軍威大振。

他乘勝推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秦將韋華也舉了白旗。

滎陽、成皋一失,洛陽也就成了孤零零一顆熟透的桃子。

鎮守洛陽的是後秦征南將軍姚洸,他連連告急,向關中乞求援兵。

姚泓派將姚益男領1萬人馬星夜兼程,趕赴救援,可援軍尚未到達,姚洸已無力承受猛烈攻擊,帶領4000殘兵,開城請降。

將軍們都主張殺掉俘虜以壯軍威,但檀道濟不同意:「伐罪弔民,正在今日。

」下令全部釋放,讓他們回歸鄉里,同時嚴明軍紀,保證進入洛陽後不擾民,此舉大得民心。

劉裕事先曾特意告誡諸將:「克洛陽,須大軍至,未可輕前。

」但誰也沒想到,在檀道濟跟前,洛陽不過是個紙老虎,一戳就破。

戰機稍縱即逝。

檀道濟和王鎮惡不等主力會合,便向縱深推進:王鎮惡攻克澠池,準備進軍潼關;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上,進攻蒲坂(今山西永濟),打算繞過潼關,直插關中。

然而蒲坂地勢險要,城堅難下。

檀道濟審時度勢,再度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

後秦太宰姚紹率軍5萬援救,開關出戰。

檀道濟和王鎮惡指揮所部奮勇衝殺,殺傷秦軍千餘人。

最終劉裕帶領主力趕到,滅掉了後秦。

這是整個東晉南北朝期間,唯一成功的北伐。

日後,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被文人墨客一再感懷的典故。

此外,還有一首《贈范曄》的詩家喻戶曉: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作者陸凱與范曄友善,而范曄正在檀道濟軍中。

顧命大臣攻打顧命大臣

公元422年3月,檀道濟鎮守廣陵,監淮南諸軍。

5月,宋武帝劉裕舊病復發,他將太子劉義符叫到病榻跟前安排後事:「檀道濟雖有幹略,卻無遠志,非如兄韶有難御之氣也;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就這樣,檀道濟等4人被安排為顧命大臣。

公元424年,因宋少帝遊戲無度,徐羨之等人慾廢掉他。

檀道濟得知,去徵求高進之的意見。

高進之說:「您若忠於武帝(劉裕),那麼少帝不廢、琅琊王(劉義隆)不立,武帝的天下就難以安穩;如果您想當皇帝,就別廢少帝,以讓政治混亂,您好趁機修德布恩,爭取民心。

茲事重大,所以高進之目光冷峻地手握腰刀,死死盯住檀道濟,一言不合就要拔刀相向。

檀道濟走下台階,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濟若有二心,天地不容!」隨即統一口徑,對廢立之事既不出頭推動,亦不阻撓反對。

趕到京師建康的當晚,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

謝晦的家眷已經事先遷出,府內是臨時軍營。

謝晦心懷恐懼,輾轉反側,而檀道濟上了床便鼾聲如雷。

次日一早,4位顧命大臣入殿假傳太后詔令,廢掉少帝,迎琅琊王劉義隆入承大統,是為宋文帝。

在此之前,徐羨之等人已經先行廢掉劉裕次子、廬陵王劉義真。

因為劉義真年長,有繼承優先權。

最終他和劉義符都被殺掉。

謝晦的閨女是劉義真的妃子,他「為了國家」,不惜讓女兒守寡,也算可嘆。

為永保富貴,謝晦出任荊州刺史。

因南朝防禦的關鍵在於長江,最重要的節點首推荊州;其次則是廣陵,它位於長江下游,緊靠都城建康;中間的江州(今江西九江)算是緩衝。

如今謝晦、檀道濟外占荊州和廣陵,徐羨之、傅亮內控朝局,正好彼此呼應,全局皆活。

然而這些措施,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

此舉說起來是廢暗立明、利於江山社稷,而且劉義隆又是直接受益者。

然而幾個大臣聯手擅殺舊主,內震朝堂,外據重鎮,劉義隆十分忌憚,表面對他們大加封賞,暗地裡悄悄培植心腹,只等瓜熟蒂落。

元嘉3年(公元426年)正月,宋文帝秋後算帳。

他先以伐魏為藉口召回檀道濟,隨即下令追究弒主之責。

結果傅亮被殺,徐羨之自殺。

消息傳出,謝晦隨即起兵反抗。

宋文帝早有心理準備。

他先派中領軍到彥之率兵2萬抵擋,同時動員檀道濟參戰:「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

現在謝晦盤踞荊州,抗表犯上,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縱然是根棒槌,也明白該怎麼說,因此態度非常堅定:「臣昔與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

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以討之,可未陳而擒也!」文帝立即派檀道濟和到彥之為先鋒,調集各路人馬征討。

高進之模仿檀道濟的筆跡致信謝晦,表示願意裡應外合,以為迷惑。

謝晦如同撈到救命稻草,立即率領2萬主力,浩浩蕩蕩地沿江東下。

謝晦最大的失誤,是任命庾登之為長史,讓他總領軍事,因為後者無意攪和進來。

當年2月,謝晦到達江口(今湖南嶽陽北,洞庭湖入長江處),庾登之則進據巴陵(今湖南嶽陽)。

連日大雨,庾登之畏縮不前,不發一令,每天只呆坐於船中,完全是伸著脖子等待挨刀的姿態。

謝晦催促進兵,庾登之就派人做出大囊裝滿茅草,懸掛在船帆上,聲稱準備火攻,但這需要合適的氣象條件。

謝晦只好答應緩兵半月。

半月後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參軍孔延秀進攻,結果一戰而勝。

宋軍這邊,初戰就吃了敗仗,將軍們紛紛主張退屯夏口(今湖北武昌)等待援軍,到彥之唯恐劉義隆震怒降罪,步子不敢太大,只退到彭城州東北的隱圻,同時派出使者,極力催促檀道濟。

檀道濟大軍很快趕到,宋軍士氣復振。

與此同時,高進之帶領一支精兵,抄小路直奔江陵而去。

一路揚言:檀江州已帶重兵前來,準備砍下謝晦的腦袋。

消息傳開,江陵人心惶惶。

2月19,檀道濟發起總攻,叛軍立時脆敗。

謝晦趁著夜幕掩護,乘小船逃回江陵,帶著兄弟侄子等7人,打馬奔逃。

有個侄子身體肥胖,無法騎馬,拖累了行軍速度,逃到安陸郡延頭(今湖北大悟東南)時被抓住,押到建康,咔嚓一刀。

唱籌量沙威名大震

劉義隆統治30年,社會相對安定,史稱「元嘉之治」。

局勢安定,皇位坐穩,他的目光也隨即轉向江北。

公元430年正月,決議北伐。

當年3月,北魏對柔然(編者註: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之一)用兵剛剛結束,宋文帝正式下令出征,右將軍到彥之率軍5萬作為主力。

到彥之出征之前,向檀道濟商借高進之。

檀道濟不想答應,可高進之另有打算:「到公此次出征定會失敗。

我若直說難免擾亂軍心,但不推辭又會跟著受害。

」折中一下,他請求擔任護糧官,最終得到首肯。

當年4月,到彥之統帥人馬,由淮河進入泗水。

拓跋燾先行後撤,收回拳頭,等秋涼馬肥之際,轉入反攻,很快就將形勢逆轉。

劉義隆趕緊命令檀道濟率軍增援。

魏軍轉兵南侵,正好跟檀道濟碰頭。

翌年1月,檀道濟大軍開進到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兩軍隨即展開激戰,最終檀道濟獲勝,然後乘勝推進。

此後的20多天中,檀道濟所部經歷大小戰事30餘起,勝多負少,直到順利開進歷城(今山東濟南)。

但關鍵時刻,魏將叔孫建派出輕騎繞到背後,焚毀了宋軍的糧草,同時集結人馬,準備給檀道濟最後一擊。

內無糧草,外有強敵,軍士們不免人心惶惶。

然而,危險總是良將的試金石。

檀道濟不慌不忙,鎮定自若,下令紮營。

白天,宋營里豎起糧冢若干,露在外面的頂尖,都是白花花的大米。

當然,那不是真正的糧食,而是典型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白米覆蓋之下,都是沙土堆,聊以充數。

到了夜裡,宋軍大營里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組織士兵清點糧食。

有人手持竹籌唱數——就像過去酒店裡的店小二高聲報菜名;有人用斗子量米。

魏軍探子偷偷張望,看見此情此景,趕緊回去報告:宋軍根本不缺糧,先前的情報,一定是假的!魏將聞聽大怒,下令斬掉宋軍的降卒。

次日晨光熹微,宋軍拔營撤退。

將士們披掛整齊,檀道濟卻身著便服,也不騎馬,而是大搖大擺地坐在車上,旅遊一般向南而去。

魏將安頡等人多次吃過檀道濟的苦頭,看到這副樣子,吃不准他在哪裡埋伏有多少人馬,不敢貿然追擊,只好目送宋軍而去。

檀道濟由此威名大振。

魏軍談虎色變,甚至畫下他的像用來驅鬼。

濟南歷城區王舍人梁王村石河

檀道濟唱籌量沙的地方,在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梁王莊。

一條河從梁王莊中間穿過,將其分為東、西梁王2村。

據說,梁王莊的「梁」字,便是諧音「糧」而來。

檀道濟當時修的糧冢,後來都淪為土堆。

據記載,崇禎六年(1633年)糧冢尚有72座,後來僅存的2座,前幾年也在大規模建設中蕩然無存,不過村民們都還記得具體位置。

過去那裡還建有檀公祠,如今檀公祠的位置上立著一座普通民居。

自毀長城

檀道濟位高權重,幾個兒子頗有才名,心腹高進之、薛彤也都是百戰之將。

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檀道濟的妻子曾經問計於高進之,高說:「道家戒盈滿,禍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蓋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負。

」當妻子流著眼淚把這話轉達到耳邊,檀道濟不覺心中一凜。

惦記檀道濟的,主要是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以及領軍將軍、權臣劉湛。

當時文帝身體不好,他們倆擔心檀道濟難以駕馭,決心搶先動手。

元嘉13年(公元436年),他們召檀道濟進京,準備動手。

說來也巧,檀道濟到達時,文帝正好病情好轉。

他在臥榻上召見大將,詢問邊策,檀道濟對答如流。

文帝暫時收起殺心,對他多加慰勉鼓勵,讓他重回防地,安心守備。

然而檀道濟回程剛剛上船,餞別送行的儀仗還沒撤掉,劉義隆又病勢發作,使者趕到,將檀道濟拿下,最終處斬;他的11個兒子以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也先後被害。

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目光如炬:「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薛彤則說:「身經百戰,死非意外事。

」高進之的表現更有魏晉風度。

他掀髯笑曰:「累世農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變。

消息傳到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魏將紛紛彈冠相慶:「道濟已死,吳子輩無復足憚!」

14年後的公元450年,劉義隆派王玄謨北伐,結果又被打了回來,北魏飲馬長江,直接威脅石城建康。

劉義隆哀嘆道:「若道濟在,豈至此!」

來源:明府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