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人物精編之德國(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恩格斯(1820、11、28-------1895、8、5)
全世界無產階級偉大的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
生於德意志普魯士邦萊茵省巴門市一紡織工廠主家庭。
1837年中學尚未結業,就被父親逼迫經商,但他厭惡上層社會的生活而對勞動人民深表同情。
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期間,到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並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還撰文對謝林的「啟示哲學」進行批判,揭露普魯士的封建專制制度。
1842年11月到英國曼徹斯特,經常深入工廠和工人住宅區了解工人階級的狀況,支持憲章運動,並為《北極星報》、《萊茵報》撰稿。
1844年2月在《德法年鑑》上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提出了消滅私有制的主張,表明他已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1844年8月28日到巴黎與馬克思會見,從此結為親密戰友,為在實踐中共同創立革命理論而並肩戰鬥。
當時他們合著了《神聖家族》。
1845-----1846年又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45年5月,他發表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從經濟上論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
1846年在普魯塞爾與馬克思一起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和德意志工人協會。
1847年共同將《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一道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
1848----1849年歐洲革命期間,他回德國同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指導運動,參加人民武裝起義,親臨前線,表現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
隨後著文總結了這次革命的經驗教訓。
為了從經濟上幫助馬克思創作《資本論》,1850----1869年他重返曼徹斯特經商,同時關注國際政治事件,在通信中與馬克思商討政治形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各種問題。
他支持歐美工人運動、民族獨立運動和中國人民的鬥爭,在軍事理論和語言學方面寫出了許多不朽的文章。
1864年參與建立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同各種機會主義派別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他積極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全面批判杜林的反動理論,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逝世後,擔負了整理和發表馬克思的文獻遺產及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任。
1889年親自參加第二國際的籌建,並指導它的活動,同各種機會主義進行了原則的鬥爭。
恩格斯晚年還給各國活動家寫了大量書信,進一步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恩格斯一生和馬克思一樣,為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此外,他還為無產階級的軍事家、語言學及自然科學的理論寶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拉薩爾(1825-----1864)
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派別的首領。
出生於猶太富商家庭。
參加過1848年革命。
50----60年代發表過鼓動工人運動的小冊子。
1863年任「全德工人聯合會」主席,推行機會主義路線,暗中與俾斯麥勾結,支持他的一切政策,成為俾斯麥在工人中的代理人。
1864年與羅馬尼亞一貴族決鬥,身亡。
馬克思、恩格斯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對拉薩爾的機會主義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威廉李卜克內西(1826-----1900)
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
出身於官吏兼學者家庭。
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
1848年,參加過德國巴登的「九月暴動」。
第一國際成立後主持第一國際德國分部的工作。
1869年,與倍倍爾共創德國社會民主工黨。
1871年,站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上熱情支持巴黎公社。
《哥達綱領》文件的主要起草人。
曾對拉薩爾派作出原則性讓步。
在《非常法》實行時期,為德國地下黨實際領導人之一,黨的機關報《前進報》的總編輯。
1889年,參加創建第二國際。
著有《反對軍國主義和反對新稅》、《法國革命史》等。
倍倍爾(1840-----1913)
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著名的活動家。
鏇工出身。
六十年代初投身工人運動。
1865年加入第一國際。
1867年起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為國會議員。
1869年與威廉李卜克內西共同創建德國社會民主工黨。
1871年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積極支持巴黎公社的革命鬥爭。
1872年被捕入獄。
1875年獲釋。
曾寬容過拉薩爾機會主義路線。
反《非常法》時期領導黨轉入地下鬥爭。
曾在黨內與伯恩斯坦修正主義展開鬥爭。
參加創建第二國際的工作並為第二國際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主要領導人。
晚年在戰爭、民族和殖民地等問題上犯有機會主義的錯誤。
著有《自傳》、《婦女與社會主義》、《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等。
伯恩斯坦(1850-----1932)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始祖,工人階級的叛徒。
1872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
1878年鼓吹右傾機會主義,是「蘇黎士三人團」成員之一。
1881年起任《社會民主黨人》報編輯。
恩格斯逝世後,他公開篡改馬克思主義,從1896年10月起發表一系列文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修正,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
1902----1906年當選為國會議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支持帝國主義戰爭。
十月革命爆發後,瘋狂反對列寧主義和蘇維埃政權。
1918年參加了謝德曼反對政府。
考茨基(1854------1938)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首領之一,馬克思主義的叛徒,無產階級專制的死敵。
1875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後又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1881年在倫敦結識馬克思和恩格斯。
早年曾編寫過一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作。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權威」自居,控制第二國際。
1900年成為第二國際的中派首領。
1914年8月,提出掩飾壟斷資本主義本質的「超帝國主義」謬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採取社會沙文主義立場。
十月革命後攻擊蘇維埃政權。
1919年以後,參加謝德曼反動政府,並參與第二半國際的反革命活動。
蔡特金(1857-----1933)
女,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左派領袖,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的著名領導人,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生於一鄉村教師家庭。
1881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長期擔任黨的婦女刊物《平等》雜誌的編輯。
1907年被選為國際婦女聯合會書記處書記。
根據她的提議,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把3月8日定位國際勞動婦女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社會沙文主義,曾被捕入獄。
1916年參加創立斯巴達克同盟。
1918年起任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
1921年後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兼婦女局書記。
1933年病逝於莫斯科,葬於紅場。
卡爾李卜克內西(1871-----1919)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左派領袖,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威廉李卜克內西之子。
受其父的影響,早年投身工人運動。
1907年倡議召開社會主義青年組織第一國際聯合會,並任該會主席。
1912年當選為國會議員。
1914年12月2日,在國會內與社會沙文主義者進行了鬥爭,以一票的少數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戰爭預算,並號召工人和士兵掉轉槍口對準本國反動政府。
1916年1月1日與盧森堡、蔡特金等左派領袖組織斯巴達克同盟。
同年領導群眾舉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示威,被判處苦役。
1918年10月出獄後參加並領導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從事了德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
1919年1月15日與盧森堡一起被害。
盧森堡(1871-----1919)
女,波蘭與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左派領袖,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生於波蘭猶太商家庭。
1897年參加德國工人運動和第二國際的活動。
1905年回到波蘭,參加和領導了波蘭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期間,站在國際主義立場上,團結各國左派,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社會沙文主義,曾三次被捕入獄。
1916年參加創立斯巴達克同盟。
1918年,參加和指導了德國11月革命,從事了德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
1919年1月15日與卡爾李卜克內西一起被害。
國兆文化——歷史人物精編之德國(二)
燕妮馬克思(1814----1881)馬克思的夫人和助手。出身名門望族。1843年6月19日與馬克思結婚。她背叛了貴族家庭,矢志不移地忠實於馬克思的事業。她「不僅和馬克思共患難,同辛勞、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