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空虛,唐將城頭擺酒宴大敗吐蕃,可惜放過一個人引來塌天大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提起「空城計」,我們自然會想到《三國演義》,司馬懿領兵來攻陽平關,諸葛亮手下只有老弱病殘,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數名老軍洒掃街道。

多疑的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走。

其實,這就是一種經典的心理戰,所謂「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是也。

不過,諸葛亮的空城計是作者虛構的,是出於美化諸葛的需要。

但歷史上的空城計卻是真實存在的,很多名將都曾經使用過,唐朝名將張守珪就是其中一個。

張守珪自小在邊塞長大,不過他可不是官二代,是他的父輩在老家過不下去了流落於此。

不過張守珪卻天資聰穎,長得又高大魁偉,儀表堂堂,遇事肯動腦子,足智多謀。

由於在邊塞長大,見得最多的就是戍邊的軍士,交往頻繁的是各部的胡人,騎馬射獵自然不在話下,性格也豪爽大氣。

長大後的張守珪,從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士兵到軍官,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往上走。

開始的時候,他在瓜州(甘肅酒泉)駐守,後來跟隨北庭都護府右饒衛將軍郭虔瑾鎮守北庭。

這北庭都護府在哪啊?也不遠,就在天山附近,不過天山是它的南大門,北邊最遠到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東起伊吾,西至鹹海,是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權利的政治、軍事單位。

在這裡,張守珪多次與吐蕃、突厥、契丹作戰,每次都捨生忘死,身先士卒,靠著軍功步步高升。

這樣的軍官那個統帥會不喜歡,有一次郭虔瑾要派人向中央奏事,自然想到了愛將張守珪,想讓這位青年將領也見見朝中大員,積攢積攢人脈,為以後發展打下基礎。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張守珪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大大地出了一次風頭。

他利用這次進京,處心積慮寫了一篇奏章,詳細分析了邊疆形勢,陳述了利害關係,最後主動請纓,親自領兵從蒲昌、輪台兩翼進攻突厥。

唐玄宗見奏章大喜,同意他的方案,結果大獲全勝,張守珪在朝廷中威望頓增。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唐軍失利。

為了扭轉戰局,唐玄宗想到了長期戍邊,富有對敵經驗的張守珪,任命他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張守珪接到任命後帶少數親兵往瓜州上任,當時瓜州城剛被吐蕃劫掠,整個城池殘破不堪,而吐蕃又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形勢非常嚴峻。

時不我待,張守珪馬上組織留存的軍民修筑州城,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來犯,馳臨城下。

城中軍民見狀,無不相顧失色,豪無鬥志。

但張守珪卻非常冷靜,大聲說道: 「敵眾我寡,不能用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

」於是他登上城樓,命人在城上擺酒席,歌舞作樂,會集將士飲宴取樂。

城下的吐蕃大軍看到城牆上的唐軍如此瀟洒,全不把他們放在眼裡,頓時摸不著頭腦,這些唐軍難道把我們手中的大刀看成燒火棍了?吐蕃大軍傻呆呆看著唐軍吃喝了半天,到底心中沒底:唐軍大大地狡猾,我們吃虧的多多,這次不會又有啥詭計吧?遲疑觀望了一陣,吐蕃大將不敢貿然攻城,乾脆下令撤兵。

張守珪在城上見吐蕃退去,立刻命軍士追擊,此時吐蕃的兵已經沒有鬥志,大敗逃奔。

戰後,張守珪因功加封宣威將軍、左領衛率,升任瓜州都督。

此後幾年,吐蕃又幾次來犯,都被張守珪所敗,吐蕃沒有辦法,只好遣使致書求和。

後來契丹進犯,玄宗下令調張守珪移鎮幽州,遷任幽州節度使。

張守珪到任後,整頓軍政,激勵將士,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735年他俘獲契丹首領屈剌和可突干,親自將他們的頭顱送往東都,給唐玄宗獻捷。

唐玄宗親自賦詩誇讚他,封他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

要說張守珪做的最不應該的一件事,就應當是放過安祿山了。

開元二十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準備將其亂棍打死,安祿山高聲喊叫說:"您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嗎?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口出語言豪壯,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抓俘虜。

後來他見安祿山驍勇,還把他收為義子。

當時安祿山在他手下老老實實,知道張守珪嫌他胖,都不敢多吃飯。

張守珪也是為國家選將,誰知道安祿山後來會反叛朝廷,幾乎把大唐掀翻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