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少勝多捉了叛亂者,皇上居然異想天開,要他放了,再捉一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回:憑藉此戰,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路上又進一步,不愧大明一哥

作者:龔令民

「活捉寧王」是王陽明一生實踐的頂點,這件本來可以成就他不世之名的大事,在當時卻沒能給他帶來多少好處。

相反,這次事件讓他在繼劉瑾之亂後它再一次體會到了世事的艱難。

因為他遇到的主子不是別人,而是那個在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混帳皇帝——朱厚照。

當聽說寧王叛亂後,自恃武功第一朱厚照便忙不急待的自己任命自己為威武大將軍兼鎮國公前往討逆。

朱厚照還沒到南昌,王陽明那邊生擒寧王的捷報已經傳來。

這讓朱厚照有些不爽,自己不能出來一趟沒半點收穫吧,於是不顧捷報繼續前進。

王陽明上疏諫止,朱厚照未加理會,隨行的官員居然給王陽明開出了把寧王放回鄱陽湖,然後等皇上再捉一回的方子。

這種把治國當成過家家的幼稚想法王陽明自然無法接受,於是他星夜兼程,把寧王交給了皇上的隨行官員。

自己則稱病不出,

正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王陽明的曠世奇功給他惹來了不小的麻煩。

皇上帶去的軍隊,無事可做,再加上被上司蠱惑。

常常莫名的挑起事端,動不動就在街上肆意謾罵,矛頭當然是直指王陽明。

儘管如此,王陽明依然待之以禮,並曉諭民眾,儘量避免和軍隊的衝突。

這樣的冷處理讓事態逐漸趨於穩定。

但是為首的軍官依然不服,他們心想,王陽明一個身體孱弱的讀書人,騎射肯定不是強項。

於是便在某天,集體向王陽明下了關於騎射的挑戰書,想出出王陽明的洋相。

誰知,王陽明早年的時候就精於此道,年輕的時候甚至有過從軍報國,馬革裹屍的念頭。

王陽明三箭全中,而且皆中靶心。

這讓軍官們很是氣惱,但士兵們卻對王陽明大加敬仰。

所謂的儒將大抵也就是這個模樣。

軍心思動,軍官們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只能班師回朝。

但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一到南京,軍官的首領就向朱厚照報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王陽明必反。

並且說,假如現在召王陽明進京,王陽明必定不敢前來。

造反一事事關重大,朱厚照寧可信其有也不敢信其無。

只得召見王陽明。

王陽明本來就沒想過造反的事,清者自清,踏上面聖的道路。

但是軍官們的糾纏並沒有就此罷休,如果王陽明真的能夠跟皇上見上面,那麼他們的謊言無疑將不攻自破,甚至有可能被治以「欺君」的罪名。

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把王陽明阻在了蕪湖。

王陽明無奈,只得逃到了九華山。

這一段經歷跟當初的劉瑾之亂比起來或許各有千秋,但這無疑也是王陽明一生的低谷。

在九華山期間,王陽明的心情可想而知。

「百戰歸來一身愁,可看時事更愁人。

」對世事的認識,艱險與矛盾並存,使王陽明的心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定寧王的艱難,受困於小人的無奈,自己的付出與猜忌,讓他感慨良多。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就這麼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這樣的結果無論當時多麼愴然,但終究需要給內心一個交代。

於是沉湎於「成聖」的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著名理論。

《傳習錄》中記載有這樣一件關於「致良知」事,一天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這個大弟子:外出一趟你都看到了什麼?王艮說:見滿大街走的都是聖人。

王陽明對這個回答頗為讚許地說:你見滿大街的都是聖人,滿大街人看你也是聖人。

從王陽明的心學出發,只要努力地去「致良知」,人人都可以成聖!(未完待續)

(本人鄭重聲明,本號所有文章均系本人原創,所選圖片皆出自網絡,在此致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