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雖兄弟還相殘,但人間自有真情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往今來兄弟相殘的事屢見不鮮,前有鄭莊公及共叔段,後有唐太宗李世明…史上舉不勝舉,都是為了一己私利罔顧親情。
然而人間亦有真情在,不是兄弟勝是兄弟,不是親人勝是親人。
管鮑之交就是很好地詮釋。
齊襄公兇惡且荒唐。
對外侵占別的國家,在鄭莊公死後殺了鄭莊公的三兒子立老四為國君,使之鄭國衰弱下去他取而代之。
對內壓迫老百姓,連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兩個弟弟都迫不得已逃難到別的國家。
一個叫公子糾,母親是魯國人,就躲在了魯國的姥姥家;一個叫公子小白,母親是莒國人,也是躲在了莒國姥姥家。
管仲和鮑叔牙就是齊國國君齊襄公這兩個弟弟的師傅。
而這兩個師傅又是至交好友,成語「管鮑之交」就是出自他們二人身上。
管仲和鮑叔牙兩人是好朋友。
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他們一起做過買賣,一起打過仗,也可以說是生死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時,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
鮑叔牙的手下不服,說管仲「揩油」,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參軍作戰,一出戰,管仲能排在後他就排在後面,退兵時,能跑在前就在前,別人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反而他分辨,說是他為的是家中的老母親,年老又多病,恐其將來無人照顧。
管仲聽見了這些話就說:「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鮑叔牙了」。
管仲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牙不拿管仲當無能之人看待,知道管仲沒遇上好時運。
在這裡可以看出他們交往過程中,鮑叔對於管仲的信義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
於是公元前686年,管仲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
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
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鈎,沒有傷到小白。
後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上卿,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
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
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
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範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
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
」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
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
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
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
您一定要任用他。
」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司馬遷給了鮑叔牙很高的評價,認為天下不缺少如管仲這樣的賢人,但是缺少象鮑叔這樣的能夠了解賢人的人。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
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
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
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什麼是朋友?朋友是一種相遇,朋友是一種相互認可,朋友是一種相契,朋友是一種相伴,朋友是一種相助,朋友是一種關愛,朋友是一種誠信等等,這些都是對朋友的很好的詮釋。
但我們不要忘了,朋友最為可貴的還是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