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五虎將馬超安睡於勉縣,後裔成為亞美尼亞早期的民族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蜀漢五虎上將馬超的墓祠在勉縣城西,高大宏偉的古建築山門匾額大書「漢斄侯祠」,山門對面的國道旁,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所刻立的「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
馬超(公元176——222),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人,自幼戎馬生涯,練就一身武藝,「甚得羌、胡心」。
靈帝末年,隨其父征西將軍馬騰等起兵於西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潼關之戰,馬超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並與曹操的上將「虎痴」許褚廝殺兩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威名震於關中,曹操曾心有餘悸的嘆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馬超是三國時期的一員猛將,《三國志·蜀書》中把他列為關、張、馬、黃、趙五位名將的第三位。
在三國歷史上,他曾「威震華夏」是一位有影響的人物,所以,民間歷稱「三國英雄數馬超」。
現存的馬超墓,為漢制復斗式,頭北腳南,頭枕雷公山,腳登漢江水,墓周地勢平坦,牆垣環繞,墓冢平地高壘,冢邊長25米,封土高約8米,斗底寬各23米。
冢旁,古樹蔽蔭,四季蒼翠,墓前,碑石勒銘,斑駁可辨。
據文物考古調查所見墓周漢磚漢瓦和有關碑文提示,證明墓上原有建築,與墓前祠堂相連。
從清人所詠「翠柏蒼松靄夕曛」的詩句中,亦可知當時的馬超墓松柏參天、鬱鬱蔥蔥,掩映著高大的墓冢。
難怪昔日有不少遊人來此後發思古之幽情而題詩賦詞,以存久遠。
遺憾的是,往日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只留得荒冢高墳。
據說,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修漢惠渠時,發現馬超墓的甬道,疑墓內有暗器而無人敢進,遂又封閉。
據《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載:馬超臨終時,曾向先主劉備上書說:「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曹操)所誅略盡,唯有從弟(馬)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余無復言。
」劉備追諡馬超為「威侯,子承翮」。
又說:「超女配安平王(劉)理」。
由此可知,馬超死後已知遺留一子一女,兒子不知名,也不見後來史料提及。
女兒更不知名,但她已許配給劉備吳夫人(吳懿妹)所生次子安平王劉理(?-244年)。
至於曹魏在殺其全家時,有無活口在逃,不得而知,一代名將之後似乎從此銷聲匿跡。
馬超塑像
然而,2006年1月20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環球時報》在頭版頭條刊載了該報駐亞美尼亞記者馬良的一篇驚世文章——《馬超後代紮根亞美尼亞》。
該文詳述了在亞美尼亞發現馬米科尼揚姓氏來源、演變與馬超後裔馬抗的關係,以及馬超後裔成為亞美尼亞早期的民族英雄的全過程。
該文說,歐洲的亞美尼亞國家總人口有300多萬,在該國的五世紀由著名歷史學家莫夫謝斯·霍列納齊所寫該國歷史開山之作《亞美尼亞史》一書中明確寫道,該國「馬來科尼楊家族的始祖名馬抗,公元三世紀由中國遷徙而來」,說馬抗因罪而出走波斯,中國皇帝為追殺馬抗,曾遣使向波斯王要人,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讓馬抗逃奔其屬國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收留了馬抗,並賜姓馬來科在尼揚,該姓由此開始,並發展成為亞美尼亞世代傳承的大姓。
據中國史學家蘇仲翔先生的考證研究和馬良先生的論證,馬抗是馬超的後代,逃往亞美尼亞的時間是三國時期的馬超家族被誅之後,並說馬超是羌胡血統,歷來與中西亞地區關係密切,所以馬抗逃往中西亞是合乎邏輯的。
馬超墓
公元五世紀,馬抗的後人瓦爾丹·馬米科尼揚為爭取民族獨立自主,統帥亞美民亞人民與波斯當局展開尖銳鬥爭,直至戰死。
其侄兒瓦安·馬米科尼揚繼續領導人民作頑強鬥爭,最終迫使波斯當局簽署和約,使亞美民亞恢復自治地位,為此,在首都葉里溫市廣場上立有瓦爾丹·馬米科民揚的大型雕像,讓亞美尼亞人世世代代紀念,不忘民族英雄。
1991年,亞美尼亞獨立後,還設立了「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勳章,以此表彰獎勵為國家獨立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馬超的後裔走出國門,馬超的英名傳遍世界。
因此,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據說還有自稱是馬超後裔的人在尋宗。
馬超墓祠,歷史悠久,且與武侯祠、古陽平關、諸葛亮讀書台毗鄰,隔漢水可遠眺古定軍山及武侯墓諸葛亮陵園,是陝南重要的三國名勝古蹟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馬超真墓和最早的祠廟。
資料來源:郭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