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只有一人濺血誓死抵抗,真相讓人落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袍加身,和平篡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族人謀劃已久的。

在此之前,趙匡胤廣結黨羽,收攏人心,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最終在陳橋驛如願以償。

陳橋驛,位於開封西北,距離開封四十里。

披上黃袍後,趙匡胤急需進入京城,取代後周小皇帝柴宗訓坐上龍椅,而且速度要快,遲則生變。

城外,都是趙匡胤的心腹和結義兄弟,這一點趙匡胤很放心;城內,雖有一部分兄弟為內應,但也有不少效忠後周的文武大臣,幾個宰相、屬下就跟趙匡胤不是一路。

為此,趙匡胤心裡很不踏實,他一面封鎖兵變的消息,一面派軍校王彥升帶領所部人馬率先進城,提前控制城內局勢,為自己順利進城打基礎。

王彥升身為將領,不在前線殺敵,此刻率軍回城,說明情況有變。

就在幾個宰相驚慌失措、咬牙自責之時,禁軍高級將領韓通從內廷跑出,在大街上恰與王彥升碰面。

很快,韓通便死在了王彥升的手裡。

韓通怎麼死的?各種史料說法不一。

司馬光《涑水紀聞》載,「及太祖勒兵入城,通方在內閣,聞變,遑遽奔歸。

軍士王彥升遇之於路,躍馬逐之,及於其第,第門不及掩,遂殺之,並其妻子。

」《宋史》載,「通在殿閣,聞有變,惶遽而歸。

軍校王彥升遇通於路,策馬逐之,通馳入其第,未及闔門,為彥升所害,妻子皆死。

」這兩份史料說韓通在兵變軍隊入城之際,惶遽中遭到了殺害。

這種說法,實在是難以讓人置信。

關於韓通的死,以下幾份史料很值得注意。

北宋蘇轍《龍川別志》載,叛軍「入城,韓通以親衛戰於闕下,敗死」;王鞏《聞見近錄》載,「時伏駑右掖門外,通出,死矢下」;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載,當時韓通「自內廷惶遽奔歸,將率眾備御」,為王彥升所殺;王楙《野客叢書》載,「通擐甲誓師,出抗而死」。

這些史料從不同角度,均明言韓通是因抵抗趙匡胤兵變而被殺。

韓通是山西人,勇力不凡,在後周曆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京城都巡檢、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是郭威、柴榮都非常信得過的人,對後周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其實,他早知道趙匡胤有野心,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次趙匡胤帶兵「征遼」,繼而發動兵變,韓通倉促應敵,「擐甲誓師」「將率眾備御」「以親衛戰於闕下」「出抗而死」,是非常可信的。

真相讓人落淚。

韓通被殺後,其「妻子皆死」無疑是二次屠殺,這顯然是為了斬草除根。

事後,趙匡胤假惺惺地狠狠地批評了王彥升,給予韓通「贈中書令,以禮收葬」的哀榮。

韓通之死,朝野震驚,宰相王溥自知無力抗爭,便帶頭「降階先拜」,老老實實地承認了趙匡胤篡位的事實。

說起來,趙匡胤這個皇位得的比較容易,「自韓氏(韓通)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涑水紀聞》)。

韓通,雖然沒能阻擋趙匡胤篡權,但也可以挺起胸膛去向周世宗柴榮報到了。

什麼兵不血刃?什麼市不易肆?什麼順應天命?在韓通飛濺的鮮血面前,趙匡胤應該感到紅臉。

韓通死於趙匡胤登基前,身在五代。

作為後周重要人物,新舊《五代史》中均沒有為韓通立傳,顯然這是宋代史官「為本朝諱」而心存顧忌。

為此,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遭人譏評,甚至被視為「第二等文字」。

(劉秉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光下的陰謀(一)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人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在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全國軍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