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曾國藩的讀書與藏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訪曾國藩的故居——「福厚堂」,實屬偶然中的必然。

深秋,應邀到湖南一所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學校有曾國藩研究所,收集有曾國藩研究的系列史料,有數名研究曾國藩的專家教授,我們就如何挖掘其本土歷史人物價值相談甚悅。

應朋友個人之邀前往「福厚堂」參拜,了我多年夙願。

早些年,讀曾國藩《治心經》,「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陽惡曰忿,陰惡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剛惡曰暴,柔惡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語,曰節飲食。

」於我影響頗大,多年將其置為枕邊書,一直以修為有襟懷、氣量、品格之人為目標,志於「心如鼎鎮,志如磐石」。

雖然,內修心智,外練肅嚴,但內心常受外界世俗功名所困,無法成就圓融通達、超然物外之豁達心境。

但曾國藩為世人所敬仰的德行操守、立身之本一直是我時時自省之樣板。

今日,有緣參拜故居,偶然,必然也。

到位於雙峰縣荷葉鎮的「福厚堂」,接待我們的是曾國藩研究會的主任、曾氏家族的「管家」胡衛平先生,是曾國藩研究的著名「草根學人」。

由「宅西門」進入,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鰲魚山,峰巒疊嶂,群山環抱,廣闊田野,小溪東去,風水極佳。

富厚堂又稱「毅勇侯第」,如今,門匾上「毅勇侯第」四個古老斑駁的御賜的大字,昭示著這座侯府曾經的輝煌和榮耀。

人去樓空,這座標誌著主人地位顯赫的侯府,經歷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主人費心營構的富厚堂,剩下的僅是一座迴廊式的四合大院框架,從歷史的遺蹟中,我們試圖找回那曾經的輝煌。

對我而言,讓我佇立思索的是藏書樓、八本堂、思雲館。

福厚堂的藏書樓平日不對外開放,同是愛書人,胡先生特地向我推薦,藏書樓才是富厚堂的「精神中心」,那不能不看。

富厚堂的藏書樓,分南北兩端,南端是曾國藩的公記書樓和兒子曾紀澤的朴記書樓,北端是曾紀鴻的芳記書樓,這是富厚堂的精華所在,各類藏書約30萬卷,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私家藏書樓。

公記書樓也稱「求闕齋」,科舉入仕的曾國藩,自然深知通過讀書達到「學而優則仕」是求功名的唯一途徑,他一生與書結緣,讀書愛書,終成晚清中興名臣。

曾國藩做官不嗜錢,但愛書。

在京師為官時,即自辟書室曰「求闕齋」,意喻「求自有缺陷不滿之處」。

富厚堂藏書樓是在曾國藩親自敦促下建造的,「求闕齋」藏書樓,三層建築,面積約一千多平方米,主要收藏曾國藩的大量書籍和手稿。

曾國藩有手不釋卷的讀書癖,更有孜孜以求的藏書癖,「余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子孫,唯書籍尚須添買耳。

」他十多年京師為官,公暇之餘,流連書鋪,遍訪書友,廣泛搜羅。

身居高位之後,地方官和士紳投其所好,大量呈贈書籍字畫,不乏珍品。

他坎坷一生,除繁忙政務、帶兵打仗之外,其嗜好就是讀書、搜書、藏書、著書,生平著述繁多,著有《曾文正公全集》158卷,其思想、治學態度給予後人深遠影響,尤其是他的子孫詩書傳家,代有名人。

藏書樓是曾府四代人的精神精華、四代守書人的精心保護而成的,一直是曾氏家族的「精神中心」。

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實不為過。

曾國藩自創讀書「四法」,注重持久、精讀,「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

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未。

讀書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曾國藩家書》)。

他說「萬卷雖多,而提要鉤玄不過數語。

」讀書注重消化歸納,提出自己的精當見解,其見解可謂精闢。

曾國藩對自己的讀書要求:「日課有程,持之以恆;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於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

」曾國藩的讀書規矩和經驗,道出了讀書的態度、原則、方法和手段,成就他為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大家。

時至今日,在學風浮躁、功利熏蒸的大環境裡,其讀書法則更值得現代讀書人效仿。

胡先生特別推崇「八本堂」。

曾國藩說,思凡事皆有至淺至要之道,不可須臾離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八本堂」黑地金字匾額為曾國藩所書,額下是曾紀澤所寫其父的「八本」家訓:「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侍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這「八本」中,我認為,當下最缺失而且最應該倡導的是「侍親以得歡心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即如何「為孝」和「為官」。

當今,中國傳統道德的淪喪,官員腐敗的層出不窮,數千年來建構的傳統道德體系崩潰,更應該強調做人做官的底線,即為孝以「歡心」為本,為官以「不要錢」為本,看似最基本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當今社會最缺失的。

「不妄語」在個人修心養性中值得提倡,即不放肆、不狂妄,立身之事,忌輕浮和自滿;「少惱怒」作為養生之道,曾國藩說:「古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懲忿即吾前信所謂少惱怒也,窒慾即吾前信所謂知節嗇也。

因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亦欲之類也。

」實可為今人養生養心之準則。

以「八本」為代表的曾國藩家訓,一直為後人所遵循,形成了湘鄉曾氏文化世家,其一支優秀的人才群體構成了這個文化世家。

在科舉考試時代,有秀才、監生、優廩生、優貢生、舉人、進士達20餘人。

廢除科舉考試之後,這個人才群體中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還留學歐美或日本等國,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學士和獲得院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稱的多達百餘人。

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時代有一大批傑出人才在許多領域為社會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胡先生如數家珍將曾家後人成就一一羅列,娓娓道來,他還特別提到,儘管社會動盪,世事變遷,但曾家後人一直低調謙卑,遵循家訓,極少在官場作為,為世人所稱道。

站在「思雲館」前,試圖從這裡領悟曾國藩當時的心境和思想的轉變。

思雲館大門聯為:「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這本身就說明了當時曾國藩的心境。

思雲館本是為紀念父母,取「望雲思親」之意而築。

此時,曾國藩在江西戰場,每每失意,處境十分困難,心生退居之意。

然而,通過在思雲館一年多的反思,其思想發生了重大轉折,即用「黃老之術」,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他再次出山帶兵,以「柔道」而行,集「敬勝義,又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囑與有「舊惡」的左宗棠為其書聯,並和好如初。

從此,曾國藩在政治、軍事上極為順利,節攀高升。

這是曾國藩又一次思想變化轉折點,在這裡他超脫自身,冷靜思考,從外圍看時局的變化,理清思路,確立行為方向。

因此,人的思想變化,是需要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能過分忙於繁雜的事務中,不時給自己留一些空間,思考自己行為和環境,才能有變化和進步。

正是他不斷修為、反思,曾國藩一生嚴於治軍、治學、治家、修身、養性,博學多才,為世人修身治家之楷模。

偏居一隅,宅院幽深,文脈深厚。

靜臥的大院,任憑歲月的流逝,社會的動盪,它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著緘默,正如其主人身前為人行事一向謹言慎語一樣,默默地看著浮華塵世,歷史變遷,任時光荏苒,依然不動。

離開時,看著胡衛平先生那執著堅守、篤定務實、無怨無悔的表情,我想,家族的文脈傳遞,幾代人的無怨守護,這正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精髓所在。

註:該文載《思考大學》(賀祖斌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