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
人們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機器大生產時代、信息技術時代。
與之對應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也經歷了文明的誕生、農耕時代、工業時代、資訊時代。
由於「人」的本質變化遠比環境的變化要緩慢得多,因此,儘管環境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人」還是和以往那樣,相似的思考,做出相似的反應。
再加上多少年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沒有產生很大變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解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以及歷史人物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對啟迪今人的智慧仍然十分有效。
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經》、《論語》及《孫子兵法》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儘管每本書文字不過5000來字,所閃爍的光芒與智慧,卻非今人可及。
古人生活簡樸,對人生、對社會會作全身心的深刻思考,而現代人誘惑太多,懂得讀書思考的人則越來越少。
正因如此,現代科技遠比古代發達,但人類的個體智慧卻未取得巨大進步,今人大多不如古人。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對我們了解當前局勢、國際大環境及在對個別事件的解讀上,會有更深邃的分析力與眼光。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 (1890-1969) 在抗日戰爭逃難之時,身邊帶著一本記述宋高宗趙構一朝時事的編年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沿途閱讀,當讀到汴京被圍,淪城之日,謠言與烽火同時流竄之際,陳寅恪以當日親身經歷與宋史對照、印證,不禁汗流浹背,覺得平生讀史,從未有如此身臨其境、刻骨銘心之感。
讀歷史傳記,就能窺視歷史人物的人生足跡和品格表現。
關羽、岳飛、文天祥不僅犧牲了自己抗擊敵人的事業,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才名垂青史,成為財神,成為民族英雄。
在解讀先哲的治國處世方略的過程中,我們更能了解到他們一輩子是如何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如何韜光養晦、迂迴而成的。
清代曾國藩崇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
崇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大智、大勇、大忍精神,才成為晚清中興名臣。
偉人的成功,不是偶然;偉人表面的風光,其內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
這些人物傳記的光輝事跡,對個人來說是人生的激勵,讓我們在逆境中上進,在苦悶邊緣中,不致墮落,而是永遠精神抖擻,力爭上遊。
世上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於歷史的認識。
因此,從歷史事件中,提煉並領悟其中的哲理,是讀史的關鍵所在。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要注重博古通今,隨時隨地把歷史生活化。
不能僅僅躲在象牙塔裡面鑽研所謂「學問」,而是要著力發揮歷史所付予的力量,達到歷史為現實服務的目的。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那就應該多讀歷史, 對普通人來說,讀史會產生智慧的人生;對領導者來說,讀史有助於完善有效的管理。
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好
通過讀一本好書,我們的內心可以變得更加充實;通過讀一段歷史,我們的雙眼可以變得更為明亮。讀書讓人充實,讀史使人明智。最近,我讀了《中國抗戰紀實》一書,自己受益匪淺,且感受頗深。讀史,粗讀,即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