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先屬劉備,後投曹操,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卻是曹魏滅亡的幫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爭霸,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絕非庸才,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之前,他們也曾遭人背棄,甚至被認為是難成大事之人。
例如曹操就曾在出征之時,被陳宮出賣了個徹底。
劉備則更慘,不但荊州名士劉巴,數度拒絕他的邀請,躲了他十三年,早在豫州時,就被他闢為別駕的一位名士,也曾因認為他難成大事,棄他而去,並歸入了曹操帳下。
此人素有大才,不但有識人之明,還擅長處理政務,制定法度,其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不過他投奔曹操之後,卻為曹魏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此人名為陳群,字長文,出身於多出奇才的穎川。
在劉備成為豫州刺史的時候,他被闢為別駕,成為了劉備的部下。
此人看待事情非常透徹,公元194年,陶謙病逝,徐州以糜竺為代表的人,想推劉備為徐州牧。
劉備當時並無棲身之地,所以他欣然接受了推薦。
這個時候陳群提出了反對意見,勸劉備說,此時袁術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你取徐州,他必來爭奪,萬一呂布趁機攻打你的後方,你就無法應對了。
《三國志·陳群傳》記載:「興平元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
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
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
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
』」
可是劉備並沒有聽取這個建議,很快便到達了徐州,並接手了陶謙留下的爛攤子。
事情的結果,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就是劉備拿下徐州之後,袁術果然來爭奪,就在劉備迎戰袁術的時候,呂布趁機發兵,拿下了徐州。
而且當時劉備兵弱,無力與袁術抗衡,還是借呂布的調節,雙方才罷戰。
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劉備才想起了陳群的忠言,不過他後悔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陳群早早的離開了他,到了徐州避禍,後來呂布被曹操擒殺,陳群又與父親陳紀,一起歸降了曹操。
曹操比劉備更愛才惜才,陳群歸降之後,得到了重用,並為曹操的法度制定,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議。
後來曹操去世,曹丕以魏代漢,陳群被封為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
當然了,在曹魏如此得重用的他,除了為制定法度提代了重要的建議,並一直致力於,改善朝堂的風氣之外,還為完善曹魏的選拔人才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曹丕繼任魏王之後,他建制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九品中正制。
這種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各州郡設立中正一職,負責考察人們的出身、才能和品行,並將他們分成九等,舉薦給朝廷。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選拔到了真正的人才,還加強了中央的權力,於曹魏的發展而言,大有益處。
那麼陳群為曹魏的覆滅埋下伏筆,又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不過是成也九品中正,敗也九品中正罷了。
陳群制定此制的原本想法是,選拔人才時,以品行和才能為重,家世只做參考,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大部分中正官,並沒有做到公正,反而將家世作為了,最重要的品評標準,於是士族大家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逐漸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曹丕在位的時候,其手段極高,還能夠勉強控制住,逐漸強大的士族集團,可是在他之後,曹魏的皇帝,一代比一代能力差,第四任皇帝曹芳上位的時候,還僅是一個孩子。
這個時候士族大家的代表人物司馬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朝堂的真正領袖,最終得以把持朝政,並為自己的子孫,以晉代魏打下了基礎。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陳群的確有大才,畢竟漢末時期,因天下大亂,人口流動比較頻繁,原本的人才舉薦制度已經不再實用,他所提出的九品官人之法,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只不過他的想法太過天真了,一向貴雅而執名杖義,不會為媚人而違背道德的他,完全沒有料到,事情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更沒料到此舉為曹魏滅亡埋下了伏筆。
所幸他在公元237年便病逝了,那時候司馬懿還忙著抵禦諸葛亮的北伐,還沒有完全把持朝政,他最終並沒有看到,自己一手釀成的悲劇。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劉備錯過的內政大才,若有他,蜀漢後期還怕沒有人才?
在漢末歷史中,諸侯割據混戰,但笑到最後的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君主。其中,曹操和孫權是不用說了,手下良將謀臣一大把,完全不用擔心沒有人才跟隨。劉備呢?一步一步打過來,武將方面不缺,有關羽張飛趙...
此人是劉備第一個謀士,不被重用,如果在,劉備或許成就更大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根據地,只能依附於其他諸侯,雖然麾下有關羽和張飛這樣的猛將,卻沒有一個可用的謀臣。好不容易在徐州牧陶謙的推薦劉備擔任了豫州刺史,算是...
劉備一個謀臣,因為不受重視投靠了曹操,卻成為曹魏掘墓人
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根據地,只能依附於其他諸侯,雖然麾下有關羽和張飛這樣的猛將,卻沒有一個可用的謀臣。好不容易在徐州牧陶謙的推薦劉備擔任了豫州刺史,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