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十大兵家之作是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經典著作。
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土將軍,生於馬格德堡小貴族家庭。
此書是C.P.G.von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
提出:「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戰爭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
」的論斷,他在總結以往戰爭經驗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經驗的基礎上,用12年的時間寫成的。
全書60餘萬字,分3卷8篇,分別論述戰爭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鬥、軍隊、進攻與防禦和戰爭計劃等。
2. 《制空權》——朱利奧.杜黑
義大利軍事理論家,制空權理論的倡導者。
先後畢業於都靈炮兵工程學校和陸軍大學。
杜黑很早就注意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
190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今天我們充分意識到掌握制海權的重要,但不久制空權將變得同等重要。
"他的主要著作有《制空權》、《未采戰爭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
其中《制空權》流傳較廣,主要論述空中戰爭、空軍的組織、制空權、獨立航空與輔助航空、軍用航空與民用航空等。
杜黑根據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運用,第一個比較系統地提出空軍建設和作戰的理論。
3. 《孫子兵法》——孫武 中國古代軍事家。
春秋末期吳國將軍。
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一說惠民)人。
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列為《武經七書》之首。
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
《隋書· 經籍志》載為"吳將孫武撰"它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
全書共13篇5900餘字。
4. 《論持久戰》——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及中人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政治家、理論家。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5月26日一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
同年7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發表。
後有中文和英文單行本在國內外廣泛發行。
1952年4月收入《毛澤東選集》第2卷。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國民黨黨內的一些人就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
抗戰開始後,他們又散布"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
在中國共產黨內,也有人存在著輕視游擊戰爭,幻想依靠國民黨的"正規戰"速決取勝的錯誤思想。
為了批判亡國論和速勝論,闡明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主張,動員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為爭取最後勝利而奮鬥,毛澤東根據抗戰10個月來的經驗撰寫了此書。
5. 《軍事教訓》——毛奇
德國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元帥。
亦稱老毛奇。
生於梅克倫堡的帕爾希姆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1858-1871年任普魯士總參謀長,並協助首相O.von俾斯麥在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均獲勝,實現了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德意志統一。
毛奇繼承了C.P.G.von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承認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中主張先敵動員,突然襲擊,分進合擊,利用外線作戰手段在速識戰中取勝。
著有《毛奇軍事論文集》(1892一1900共9卷)和《軍事教訓(交戰的準備)》等。
6. 《戰爭指導》——富勒
英國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裝甲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
根據索姆河會戰中英軍首次使用坦克的經驗,提出坦克使用的新思想,並在1917年11月康布雷之戰和1918年各次坦克戰中取得成功。
富勒著述有35種以上,早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為基礎,重點探索未來戰爭的特點以及諸軍兵種的戰鬥運用。
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戰爭改革》(1923)、《戰爭科學的基礎》(1926)、《論未采戰爭》(1928)。
退役後除繼續探索裝甲戰理論外,開始研究國際政治和英國防務,晚年側重研究軍事史。
7.《軍事戰略》——索科洛夫 蘇聯元帥。
1918年加入紅軍。
畢業於軍事學院。
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內戰時期,
歷任團長、旅長、師長、集群司令。
內戰後,歷任軍參謀長、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
蘇德戰爭時期,歷任方面軍參謀長、方向參謀長、方面軍副司令、司令。
曾參與指揮莫斯科、斯摩梭斯克、維斯瓦河一奧得河和柏林等戰役。
戰後,任駐德集群副總司令、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並曾兼任總參謀長。
1960年起任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1962年主編《軍事戰略》。
該書系統論述了蘇聯的軍事戰略觀點,特別是現代條件下核戰爭的準備與實施等問題,對於蘇聯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蘇聯英雄,獲列寧勳章8
枚。
8. 《機械化戰爭》——戴高樂 法國將軍、總統。
畢業於聖西爾軍校和巴黎陸軍大學。
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登戰役中受傷被俘,直至停戰獲釋。
戰後,曾任軍校教官和部隊的參謀、指揮職務。
1959-1969年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執政期間,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決定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退出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的軍事機構。
9. 《制勝的科學》——蘇沃洛夫
俄國大元帥,俄國軍事學術奠基人之一。
曾參加七年戰爭、兩次俄土戰爭和1794年鎮壓波蘭起義。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聯盟組成後,任義大利北部俄奧聯軍總司令。
1799年率軍轉戰義大利和瑞土,行軍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恩格斯認為,這是"到當時為止所進行的一切阿爾卑斯山行軍中最出色的一次"。
後遭貶謫,死於彼得堡。
蘇沃洛夫主張摒棄警戒線戰略和線式戰術,主張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以殲滅敵人軍隊為主要目標,快速機動,積極進攻;主張結合實戰需要進行練兵。
他總結了多年作戰經驗和治軍學術思想。
著有《團諭》和《制勝的科學》。
後者是代表作,其核心是三項基本戰術原則:"目測"(善於判斷敵情和地形,及時定下決心)、"快速"(高度的機動性和突然性)和"猛攻"(決定時刻全力以赴狠打窮追)。
10.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馬漢 美國海軍理論家和海軍歷史學家。
1908年,任海軍事務委員會主席。
馬漢是"海權論"(海上實力論)的創立者。
畢生從事海軍和致力于海軍理論著述,有著作20部。
其中《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和《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一1812》確立了他的"海權論",使他聞名於世。
以後的《納爾遜傳》和《海軍戰略》等書,也是他闡述"海權論"的主要著作。
馬漢的"海權論"的中心思想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
馬漢所處的時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獲得巨大發展(1894年時工業生產躍居世界首位)並進入壟斷階段,而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代。
據說在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崇敬的兩個中國軍事家,他們也是全人類的兵家泰斗,一個就是最傳奇的軍事思想家著有《毛澤東思想》和《論持久戰》的毛澤東,還有一個就是著有《孫子兵法》的軍事家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