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禮縣祁山堡(掌圈天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邂逅祁山堡

祁山堡位於甘肅禮縣城東25公里的西漢水北岸。

在它的西邊不遠處,有一條漾水河自南向北流入西漢水,沿河進去,可以到今天的西和縣城。

稍稍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甘肅省的禮縣。

祁山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史書上稱其「連山秀舉,羅峰兢峙」,因而被譽為「九州之名岨,天下之奇峻」。

地扼隴蜀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成為三國時期魏蜀必爭之地。

《水經注·漾水》記載道:「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城南三里,有諸葛亮的故壘,今名為祁山堡。

它是祁山南麓、西漢水北側平川中的一座孤山,四周不粘不連,形似龜又似艦,傑然特立,上平如席。

兩晉伊始,壘上即建有武侯祠,四時祭祀。

時隔千餘年,幾經興廢,保存下來的有諸葛殿、關羽殿、起佛殿,一進三院,自成格局。

說來也怪,這裡的「武侯祠」本是為了紀念諸葛亮而建,但是裡面偏偏還有關羽父子的塑像,事實上,關羽在六出祁山之前早已去世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哪兒,在中國老百姓的心裡,對關羽都是懷有深厚感情的。

在諸葛君臣的思想中,浸潤了濃濃的儒家情懷;然而,演義、戲曲里的諸葛亮,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又常常給人以道家的表象。

想一想,似乎還缺少什麼。

對了,在武侯祠里再建起佛堂,塑起彌勒佛的不倒金身。

這一下好了,儒、釋、道,三教合流。

小小的一座武侯祠,竟也承載了弘揚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重任。

山門前的一副對聯寫道:「隆中一對鼎足三分天下事瞭如指掌;前後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驚泣鬼神。

」撰聯並書者何裕,字聚川,只知道他是蘭州醫學院的教授,別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對聯寫得好,作者也令我羨慕。

一個搞理科的教授,對傳統文化中的對聯、書法的造詣以至如斯。

由是,我不得不驚嘆,中國文化的魅力竟是無處不在。

有一個故事說,台灣有一位研究青銅器的專家陳昭容女士,專程來禮縣看大堡子山及附近圓頂山出土的秦國青銅器。

她和兒子都是忠實的「三國迷」。

當車快開到祁山堡附近時,聽到別人介紹,於是,她當即給遠在台灣的兒子打長途電話,說她已經到了祁山了,那份驚喜,自不必待言。

不用說,祁山堡當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遺蹟了,山門兩側殘存的那一層層夯築起來的城牆,堡子周圍偶爾撿到的一枚枚銅鐵箭頭,無不在訴說著當年的歷史。

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真正的「六出」。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兩次,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為「六出」,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建興六年(228年)四月,諸葛亮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

由於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而下,無奈只得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是年冬,亮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後因糧草不濟而退兵。

建興七年(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占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其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距祁山20公里)。

建興八年(230年)四次北伐,亮派魏延西入羌中,撫和氐羌民族,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延擊敗。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二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

由於李嚴假傳退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於木門道。

建興十二年(234年),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出發,進行最後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始以流馬運輸糧草,八月卒於軍中。

歷史已經成了翻得發黃的紙張,可遺蹟仍然存在。

諸葛亮沒有「六出」也好,「六出」了也罷,不管怎麼說,「六出祁山」終究成了一個象徵,象徵著一種為了事業而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一種為了理想而執著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

如此說來,祁山堡也成了一個象徵。

有了它,歷史變得可以觀看;各路大小神靈都可以在此棲居,並不斷地在此演義、附會出新的故事。

作者:秦嶺雲k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六出祁山」說的原來是這裡!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地扼蜀隴之咽喉、勢控攻守之要衝,是三國時祁山古戰場的天然屏障,為魏蜀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隨著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