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項羽的最後時刻:自刎而死屍體竟被殘酷肢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漢四年八月,項羽已經發現自己孤立無援,軍糧極度匱乏了,韓信占領了齊國,夥同彭越經常進兵攻打項羽的糧道,彭城也被灌嬰拿下。

項羽自覺不支,對局勢很恐懼。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這時,劉邦先派陸賈去求和,項羽不聽,又派一個叫侯公人去,項羽才答應了。

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以西歸劉邦,以東歸項羽。

為啥項羽支持不下去了,卻是劉邦要主動求和呢?按照史書記載,原因很簡單,項羽手上有劉邦需要的人,這就是呂太公和呂雉。

在以前的戰爭歲月,劉邦曾兩次去沛縣接家裡人,但只把兒女找到了,老爹和老婆都被項羽抓了。

現在劉邦要把兩人換回來。

劉邦在自己取得巨大戰略優勢的情況下,願意以鴻溝為分界線,和項羽平分天下。

這也許再一次說明,劉邦其實是一個很看重家人、親情的人。

網絡配圖

從這個約定看,項羽獨霸天下是不可能了。

雖然表面上看,是劉邦主動找項羽的,但大家心裡都清楚,實際上,是項羽簽下了城下之盟。

項羽和劉邦簽完約,把劉太公和呂雉還給劉邦,他就撤兵了。

雖然他撤兵了,但也沒逃過劉邦的追殺。

在張良的慫恿下,劉邦率領大軍,尾隨項羽而來。

漢六年(公元前202年)十月,項羽沿著鴻溝向滎陽的東南方向撤軍。

這時候,彭城已經被劉邦的部隊占領,他不可能再向東回彭城了,只能向著江東的方向奔命。

當到達陽夏這個地方,項羽的大軍被漢軍追上。

在《樊噲列傳》中,記載了「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漢軍取得了一個小勝利。

楚軍繼續南撤,到達固陵後,楚軍反擊,漢軍則被打得大敗。

按照史書記載,劉邦被打敗的原因是,韓信和彭越的援兵沒有到達。

當然,更可能的原因是,楚軍急了,搞了一個絕地反擊。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漢軍無法打敗楚軍,沒辦法,只能築起高壘,和楚軍對峙。

這時候,張良對劉邦說,「就這麼對峙也不是辦法,你應該趕快給韓信和彭越分封土地,讓他們死心塌地地和你一起打項羽」。

當時,彭越名義上還是魏國的國相,韓信雖然是齊王了,但以前我們說了,韓信這個齊王的封地還沒有確定。

為了讓這兩個大佬出兵幫助自己,劉邦封彭越為梁王,並明確了他們的封地。

韓信和彭越這兩人看到真實的好處送上門了。

大概是因為他們缺乏可以用來造反的基本團隊,所控制的嫡系也不多。

此時,項羽敗勢已現,以前還希望用項羽牽制劉邦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如果這時候,不跟著劉邦與其看著劉邦滅掉項羽,劉邦打敗項羽,必然不會放過他們,想到此,這兩人接到封王的文書後,馬上帶兵,前來支援劉邦。

之後,項羽的楚軍繼續向南到達陳縣,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淮陽縣。

在這裡,劉邦匯集各路大軍,進攻項羽。

具體地點,史書說是在陳下,也就是陳縣城牆以外。

按常理推斷,應該是在陳縣以東,因為鴻溝是在陳縣的以東,項羽是沿著鴻溝以東南下的。

垓下之戰拉開序幕。

可是,至今,我們對這麼著名的戰役,究竟發生在哪裡,卻眾說紛紜。

《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黥布列傳》、《彭越列傳》均是是在垓下會攻項羽。

可是,根據《靳歙列傳》的記載是,「還擊項籍陳下,破之」。

《樊噲列傳》記載,「圍籍於陳,大破之。

屠胡陵」。

《滕公列傳》記載,「復常奉車從擊項籍,追至陳,卒定楚」。

《灌嬰列傳》記載,「從擊項籍軍於陳下」。

對這些一線的戰將記載,從未提到過垓下這個地方。

按照傳統的看法是,垓下在安徽省靈璧縣境內。

既然如此,那麼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各路人馬會攻項羽的時候,打了兩次大戰,第一次是陳下之戰,最後的決定性戰役是垓下之戰。

這麼說,表面上是可以講的通的,但如果細分析,卻好像也說不過去。

第一原因是,劉邦等統帥級人物不可能和一線作戰將領分別打兩次戰役。

既然說打了兩次大戰,為什麼在在劉邦、項羽、韓信、黥布、彭越的列傳中都未提到「陳下」,難道說,在陳下和項羽作戰的僅僅是樊噲、靳歙、夏侯嬰等將領麼?劉邦、韓信等統帥們都沒來麼?顯然,說在陳下之戰中,沒有統帥,只有將領,是完全講不通的。

更何況,《史記》記載中級將領的作戰,很多都是從戰功簿上摘抄的,可信度可能更高一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