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後主表》:諸葛亮最後的奏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表後主》是諸葛亮在臨死前給後主劉禪的最後一篇奏表。

此時北伐不順,劉禪稚嫩,方方面面都不及孫權之輩,諸葛亮已是油盡燈枯,對身後事不放心,所以勸勉後主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進賢黜奸。

隨後用事實表白自己忠於朝廷,不貪求富貴。

諸葛亮

後半段是諸葛亮的財產清單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

「子弟衣食,自有餘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帶關係在朝廷中混飯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樣從事種植和養蠶等農事活動,以此來維持生計。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意思是至於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

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這一句話把諸葛先生的家產充分展現在世人面前,即內無多餘的衣物,外沒有多餘的錢。

諸葛亮的優良品性顯露無疑。

原文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譯文

俯伏思念您,我稟賦不高,又遇上蜀國比較艱難的時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

哪裡想到我卻病入膏肓,生命將要在早晚間完結。

俯念陛下能夠靜心克制自己的享樂慾望,約束自己愛護百姓,這就是盡了孝道繼承先帝的遺志,施仁愛之心於天下百姓,提拔選用那隱居不仕的賢人,來擴大增加賢良的人材,罷免趕走那些邪惡的小人,使得風俗敦厚。

我當初侍奉先帝時,日用全靠官府供給,自己不再經商務農。

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靠這些子孫們的衣食,自給是有富裕的。

至於我在外邊,不再有另外的調度,平時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給,不再去搞別的生計,來增加微小的收入。

如果我死的時候,不能讓家裡有多餘的錢,不能讓外邊有剩餘的財物,這會辜負陛下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