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街亭之戰發生在平涼華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百年來,山河更易,歷史變遷,三國時期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歷史故事廣為人們傳誦。

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毀,古街亭遺址實難確定。

《後漢書·郡國志》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

《太平寰宇記》記載:「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

《辭源》、《古今地名大辭典》均認為街亭在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境。

總之,街亭古戰場遺址,依史書記載和地形觀察,應在天水與平涼之間的地域,但因年代久遠,確址尚待考證。

最近,本報主編看到一位網名叫「20615987」的網友發表在其個人博客的一篇文章,他認為街亭應該在平涼的華亭縣,而不是天水的秦安縣。

這裡沒有什麼利益之爭,純屬學術探討,轉來與讀者一起分享。

街亭到底在哪裡?

甘肅東南一帶,曾是三國時蜀魏兩家激戰鏖兵的地方。

從公元228年蜀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祁山開始,到公元263年蜀景耀六年蜀國滅亡止,長達36年。

其間,最著名的戰事要數街亭之戰。

通過小說、戲劇的傳播,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

然而,今天的人們已經找不到街亭在哪裡。

有人說街亭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一些歷史地圖就是這樣標註的。

這只是推斷,並無證據。

毫無疑問,確定街亭的位置首先要依據歷史記載,其次應結合軍事、地理常識判斷。

筆者認為,街亭應在今天的平涼市華亭縣。

《三國志》是三國歷史的權威史書。

關於馬謖在街亭的失誤,魏書的說法是,「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蜀書所載均為「舍水上山」。

按上述記載,街亭之南應該有一座山,蜀魏兩軍應是南北對峙,蜀軍在山上,魏軍在山下。

依戰事規模推算,山體大小應能容納數千軍隊,且離水源較遠。

華亭城南確有這樣一座山樑,就是隴山,向西與關山相接為一體,又經關山北接六盤山,關山和隴山是涇河與葫蘆河的分水嶺。

關山扼關中隴右咽喉,是古代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關中隴右往來以此為大路。

唐代曾在關山以東設崇信軍,以拱衛關中的西北門戶,崇信縣因此而得名。

從魏軍方面講,張郃應是沿涇河行進,到達華亭後,據守城池,等待援軍,以收復隴右。

蜀軍方面,馬謖一定是沿葫蘆河進軍,又沿葫蘆河的支流莊浪河到達現在的莊浪縣城,又稱水洛城。

馬謖本應在此據守城池,與張郃隔山對峙,等待主力馳援,才是正確做法。

然而,馬謖卻舍水、出城、上關山,置己於絕境。

魏書所說的馬謖「不下據城」,這個城應該是關山以西的莊浪城,而非街亭。

街亭在關山以東,始終都在魏軍掌控之中,做為要地,這裡應一直駐有守軍。

所謂「舍水上山」,應該是離開莊浪河,向東翻上關山,其目的應該是進一步逼近街亭,順著山樑越過街亭向東推進,從後面威脅街亭,以引誘和迫使張頜出城決戰。

馬謖為何要急於決戰?這是因為蜀軍勞師遠征,不宜打持久戰,而且蜀軍沒有攻城所需的重裝備,無法攻城。

這兩個問題在蜀軍以後的幾次行動中,一直未能解決。

諸葛亮此次出祁山,正是正月至四月冬春缺水季節,數千人上了山,不可能依靠山泉解決吃水,必須從莊浪河這樣的較大水源取水。

從莊浪城到華亭附近山上有上百里路程,運水一次單程至少要一天。

這就是蜀軍的汲道。

所謂「絕其汲道」,就是襲擾輸水隊伍。

一旦不能保證供水,前線蜀軍無法生存,若不及早撤退,最終潰散在所難免。

這場戰役既然稱為街亭之戰,戰鬥應當是圍繞街亭開始。

如果街亭就是華亭,戰鬥就是從華亭逐漸向西展開。

先是張郃從北側迂迴襲擊蜀軍的輸水隊伍,之後,山上蜀軍潰敗。

據《三國志》記載,蜀軍潰敗後,唯王平「所領千餘人鳴鼓自持」,然後,「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王平重新集合蜀軍的地方應靠戰場後部。

筆者推測,這個地方可能就是莊浪河與葫蘆河匯流處的蓮花城。

張郃前進到莊浪河一帶停止追擊。

這裡有個常識需要注意,在戰場上,軍隊並非集中於統帥視線之內,而是以營為單位分別行動,並非只有戰鬥這一種狀態,還有行軍、宿營、駐紮等等。

駐紮時一般也不是一城一寨,而是一定區域內的多個地點。

比如,劉備的七百里連營。

所謂營,就是這種駐紮時的單位劃分和建制,王平「所領千餘人」大約就是一個營的規模,而「徐徐收合諸營遺迸」進一步表明,蜀軍在前沿有多營兵力。

戰後,有多位將領受到處罰,他們應該就是這些部隊的統領,受罰的原因可能就是「士兵星散」。

還有,鍾會在奏報伐蜀經過時宣稱,姜維統步騎四五萬人,數百里中首尾相繼。

馬謖統領的人馬估計在兩萬以上,沿途要地需留有兵力,但大部兵力應在渭河以北。

前面所說星散諸營,位置應該比王平靠前,在山上駐紮,人數在數千到上萬。

街亭在秦安有五個疑問

疑問一:蜀軍進入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

安定就是今天的平涼和定西。

如果不是蜀軍進入平涼地界,不該如此。

若是,蜀魏兩軍應在平涼地界相遇。

疑問二:秦安一帶並無險隘堅城,張郃若不守要道,反深入重地,靠近蜀軍主力,非明智之舉。

疑問三:蜀軍主力距秦安不遠,諸葛亮完全可以圍殲或擊潰張郃,為何卻沒有繼續作戰?

疑問四:馬謖若在秦安,距諸葛亮不遠,僅隔一條渭河,前鋒蜀軍完全可由諸葛亮統一指揮。

冬季渭河封凍,不構成行軍障礙。

疑問五:既然蜀軍主力已到渭河,潰敗的蜀軍很容易回到主力所在地區,不必王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據說,秦安縣曾出土一塊碑石,碑文記載了曹真平叛事跡,曹真正是當時魏國鎮守長安的大將軍。

有人據此認為,街亭就在秦安境內,這個推論並不可靠。

碑文所記殺戮懲罰叛魏應亮的官民,應該是後來曹真率軍反攻勝利之後的作為,這恰恰表明秦安一帶屬淪陷區,而華亭應在蜀魏戰場相交攻防轉換的地方。

華亭地名據說是來自旁邊的華尖山。

「亭」是秦代的行政設置,可能是官府的轉運站。

漢高祖劉邦曾任亭長,因解送人員逃亡,自己怕受懲罰,占山為王去了。

後來,他竟打出四百年天下。

作為要道,秦可能就設有華尖山亭,華亭為略稱。

可以稱華亭,也就可以稱尖亭,街亭或許就是尖亭,不知華亭歷史上是否曾有過此稱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