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滅種大屠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哪裡有大規模的戰爭,哪裡便白骨如壘。

在中國歷史上數目龐大的人口滅殺事件,幾乎均為武力使然。

中國人自遠古時期以來,便開始了殺人比賽,加之災害頻發,乃至出現「人相食」之慘劇。

然而,縱觀歷史,我們悲哀地發現,即便是已經穿起了衣服,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人類依然有著做為野獸的本能與血腥,甚至在屠殺同類這件事上,遠超出地球上其他任何一個種族。

而做為曾經在世界領先了一二千的中華民族,在抵抗外族或是自我征戰的過程中,自己或是被外族進行大屠殺的事情也不斷地發生,這是人類的悲劇,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劇。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大屠殺事件,比如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項羽殺秦降卒20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活埋五萬燕兵,薛仁貴活埋十三萬鐵勒降軍,蒙古人入主中國大屠殺,張獻忠明末四川大屠殺等等。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滅種大屠殺

一、冉閔對胡人的滅族屠殺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

以勇猛著稱。

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冉閔是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

冉閔年幼時就果斷敏銳,石虎很寵愛他,如同對待自己孫子們一樣撫養他。

冉閔成年後,身高八尺,驍勇善戰,勇力過人,多計謀。

  • 「五胡亂華」

公元303年-439年期間發生的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主要有九個),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暴虐的時期。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

在五胡亂華的一百多年間,北方胡人(個別為漢族)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起自永嘉年間的五胡亂華又稱「
永嘉之亂」,給北方的漢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大漢民族幾近亡種滅族。

羯胡建立的後趙石勒、石虎等瘋狂屠殺漢人,到公元351年後趙滅亡時,華北地區漢族人口僅300萬(一說400萬),史書記載「
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族人的數量被遷入的胡人超越(冉閔殺胡前的公元349年,胡族人口高達600萬)。

如果不是後趙的掘墓人、漢族大英雄、大救星冉閔的橫空出世,救漢族於倒懸,漢族將要在北方滅種。

南方的漢人,恐也難逃外族的屠刀。

  • 「冉閔殺胡」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殲滅數十萬後趙胡軍(均為胡人組成),推翻後趙王朝,致書各地(殺胡令),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復仇,史載全國各地承閔書誅之。

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甚至遠在隴西的麻秋收到冉閔的「討胡檄文」後,都殺掉所部胡人響應,因為隴西胡人太多,站不住腳,麻秋帶領部下斬關向東出關中投靠冉閔,中途與胡人王朗幹了一仗,殺朗部胡人數千,後被氐酋蒲洪捉了去。

除了向侵略者報仇外,冉閔最大的功績還在於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使中原大地胡人數量大大降低。

《晉紀》:「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

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

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石虎統治後期,冉閔救濟饑民(主要是漢族)。

冉閔推翻後趙,分兵四面出擊,與各大小胡酋互攻,數百萬胡人被中原人們驅逐(石虎強遷到鄴城的共計幾十萬漢人,也有近半數在動亂中返還家鄉,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

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餘萬,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

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閔在取得政權後,曾經宣布:「與官合則留,不合則去。

」一夜之間,周圍百里的漢人全部爭相擁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離去。

終於,漢族在冉閔的帶領下,五胡亂華時,橫行欺凌漢人的匈奴和羯族等最終消失在歷史中。

中原大地重新回到漢族人口占主導地位的時代。

二、蒙古軍對西夏党項人的滅種屠殺

西夏與蒙古的接觸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前夕開始的。

由於成吉思汗統一大漠草原的日益臨近,他的地域也開始與西夏相鄰。

在兩個利益集團的對峙中,戰爭是缺少不了的。

因為西夏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當時極其重要的戰略地帶,是蒙、金必爭的中間地帶。

所以就成為了眾多強國必爭之地。

另外,蒙古若想攻金,必須首先掃除西夏這個後顧之憂。

西夏可以作為蒙古軍很好的物資配備和兵員補充之地。

基於這些原因,成吉思汗是沒有理由不讓西夏稱臣的。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統軍首次進攻西夏,從此拉開了六戰西夏的帷幕。

成吉思汗於公元1226年春以西夏拒絕出兵助戰和不納質子為由,分兵兩路,東西並進,再次攻擊西夏。

成吉思汗在清水縣(今甘肅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然而天要亡西夏,蒙古人封鎖消息,而西夏國守城統帥卻在連年抵禦後終為恐懼壓倒,恰恰在成吉思汗死後一天,獻城投降,蒙古人於是發了瘋似的傾瀉為一代天驕復仇的決心,屠城、殺戮、掘墓、焚書,「白骨蔽野,數千里幾成赤地」。

至此,西夏國滅亡了,党項民族不留痕跡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三、清軍對準葛爾人的滅族屠殺

準噶爾部分布於巴爾喀什湖東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1640年,準噶爾汗國的建立,1644年清朝建立。

1653年巴圖爾琿台吉去世,第五子僧格於1664年即位。

1670年僧格被同父異母兄所害,胞弟噶爾丹立即從西藏用極快的速度返歸,平定內亂,繼承汗位,稱為「博碩克圖汗」。

正是這位不識時務的葛爾丹,對內排斥異己,對外窮兵黷武,開始挑起與清朝連綿不斷的戰爭,把準噶爾部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噶爾丹於1697年服毒自殺後,清朝此後對厄魯特蒙古採取「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封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班珠爾為和碩特汗,車凌為杜爾伯特汗,噶勒藏多爾濟為綽羅斯汗。

阿睦爾撤納並不滿足於這種安排,執迷不悟,不顧力量懸殊,繼續著祖宗們的老路,又叛清自立。

這一次終於使乾隆皇帝龍顏震怒,對這個屢降屢叛的老冤家失去了最後的耐心,決心用霹靂手段解決這一心腹大患。

整個準噶爾部的末日到來了,清將兆惠在迅速擊敗阿睦爾撤納後,立即奉旨將留在故地和被俘獲的約十幾萬準噶爾人全部就地斬殺殆盡。

阿睦爾撒納敗逃哈薩克,1757年在哈薩克首領阿布責追捕下,逃入俄占區謝米巴拉丁斯克,得痘身亡。

至此,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在內外交困中滅亡,歷時115年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昔日輝煌的草原帝國變成了一個冰冷的歷史和地理名詞。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在清代文獻中通稱為平定準噶爾。

這次戰爭,起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經三朝,歷時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回顧這些歷史,反省我們的未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