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生下過一次山,收四個無名小卒徒弟皆名流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
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為老子弟子。
兩千多年來,兵法家尊鬼谷子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為「王禪老祖」。
鬼谷子(約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
春秋戰國時期人,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朝歌人(河南淇縣)
;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人(河北臨漳)。
一說楚國苦縣(河南鄲城)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
因隱居清溪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
「老學, 蘇、 張( 蘇秦和張儀) 、 鬼谷一派,申、 韓一派, 楊朱一派, 莊、 列一派,
尹文一派。
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
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升。
鬼谷子一生只下過一次山,只收過四個徒弟:龐涓、孫臏、蘇秦、張儀——他們進山前都只是無名小卒,出山後個個大放異彩、名流千古。
這四人運用鬼谷子傳授的兵法韜略和縱橫辯術在列國出將入相,呼風喚雨,左右了戰國亂世的政局。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鬼谷子的言傳身教。
據史料記載,鬼谷子有五百弟子,其中名震千古的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毛遂、范蠡、甘茂、樂毅、要離、范雎、猗頓、田穰苴、蔡澤、鄒忌、酈食其、司馬錯、蒯通、黃石、公孫衍、李牧、魏僚、曹劌、荀躒、魏章、茅蒙、西門豹、魏成、吳起、王齕、魏昂、文種、呂不韋、田駢、白圭、計然、李斯、王翦、白起、郭縱、王濬、徐福等一干記名與不記名弟子,身跨道家、縱橫家、陰陽家、兵家、法家、名家等等!竟對中國歷史的進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天下時勢
所謂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
所謂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
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風向是時,因風而動的潮流是勢。
把握時勢,就是弄潮。
天下時勢,撲朔迷離,神鬼莫測,瞬息萬變。
聖人知時識勢,因時用勢,因而治世。
奸賊逆時生勢,因而亂世。
如今的天下時勢,既包括國內又包括國際。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
若是揣人,則要察其言,觀其色,聞其聲,視其行,然後推知其心之所趨。
若是揣天下,則要透視國情,觀其貨財之有無,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險易,軍力之強弱,君臣之賢愚,天時之福禍,民心之向背,然後推知其國運是盛是衰,是興是亡。
簡言之,勢、運、財、人、器、天地,君臣。
3、謀定而後動
弈棋離不開棋子,你們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塊棋子,置於盒中永遠都是死棋,只有置於局中,才會生動,才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若是一子落錯,輕則失地損兵,重則全局皆輸,是以任何落子,必謀定而後動。
也就是說,出手就要有章法。
4、機心與道心
機心是術,若無道心統御,術越高,行越偏,到頭來不僅難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難能。
世上多少人沉迷於此,禍及自身,殃及他人。
此為平衡,術用的多了,而內力不足,則嗚嗚喳喳半天,卻一腳被踹飛。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為聞道,次為知道,再為見道,終為得道。
春秋魯人仲尼聞道,但不知其所以然,於是不辭勞苦,趕赴洛陽,問道於先聖老聃。
先聖論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
由此可見,「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悟道,找規則,任何事都有發展的規律,找不到就是瞎干,不知道只有方向叫摸著石頭過河,求大師指點啊...
6、術與道
任何學問都有術道之分。
就兵學而言,用兵之術在於戰勝,用兵之道在於息爭。
故善用兵者,並不好戰,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於化干戈為玉帛,以四兩撥千鈞。
不要對著幹了,給我點玉帛就打道回府。
7、何謂善言
善言者,言則口若懸河,旁徵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
不言則神定如山,勢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墜五里雲霧中。
此所謂不言即言,無聲勝有聲。
言,文字+語氣+表情+肢體+氣質,言,即傳達信息。
8、觀天下
觀天下就如觀這遠山,不能單靠眼睛,要用直覺,要用心。
觀遠山,不必上遠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
反過來說,若是真的上了遠山,你只會觀不見遠山,看不到深谷。
就好比鑽進林中,但見樹木,不見林莽。
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處絕頂,用眼望下去,用直覺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
誰能告訴我直覺是什麼?我只能翻譯成身臨其境般。
9、天、聖、人三道
天道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萬物的生克變化之理;
聖道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國、天下大同之理;
人道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樂業、為人立世之理。
此三道相輔相成,失此離彼。
遠天道,聖道困; 遠聖道,人道難。
一物降一物,一環套一環,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情況都在制約之下,在規則之中,規則是打不破的,只有遵守不遵守之分罷了,不遵守,真的可能是不懂,拜師...
10、何謂摩意
所謂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誘其心情。
譬如說,對方廉潔,若說以剛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對方貪婪,若結以財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對方好色,若誘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是以善摩之人,如臨淵釣魚,只要用餌得當,魚必上鉤。
在任何規則之中,要搞掂成事,需要搞掂好人,棄餌得魚。
王詡前半生事於列國,後半生隱逸山林,專事授徒,著有《鬼谷子》一書。
他是王氏立姓之後第一位對後世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物,從其行為來看,堪稱戰國風雲的幕後總策劃。
雲遮霧繞鬼谷子
說到王詡,能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少之又少;而說到鬼谷子,知道的人就多了,他是縱橫家學派的創始人。
鬼谷,是個地名,子,是古代對卓有成效的男子的尊稱。
很顯然,與其他諸子百家不同,鬼谷子是唯一以地名、而不是以姓氏指代其名的人。
由於正史沒有給他立傳,與其他諸子百家比較起來,他的生平事跡顯得相當不可考,以致有人懷疑他只是個傳說中的人物。
不僅如此,鬼谷子究竟是哪裡人,他是否姓王名詡,《鬼谷子》這本書是否為其所著,都為後世人所存疑。
那麼,鬼谷子是否確有其人呢?正史雖未曾為其立傳,但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都多次提到這個人,肯定其在縱橫術上的高超智慧,並提到叱吒一時的縱橫家蘇秦、張儀皆為其弟子。
至於野史一類,記敘得就更為豐富了。
既然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資證縱橫家學派乃為第二人所為,那麼鬼谷子就可以被認定為此一學派的唯一創始人。
事實上,大多數史學家也認為鬼谷子是實有其人的。
至於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的哪國人,可謂眾說紛紜,有說他是楚國人,有說他是齊國人,還有說他是魏國人。
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說法,是因為在這些諸侯國里,都有名為「鬼谷」的地名。
但更多的史料傾向於認為他是魏國人,《資治通鑑》就明確說到,鬼谷子是魏人。
如果說鬼谷子是魏國人,這就比較符合他本人的王氏出身。
在民間,鬼谷子還被稱為「王禪老祖」,這個「王」明顯帶有標明其姓氏出身的意味。
公元334年面世的、至今依然存世的王氏族譜《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圖譜》里記載,王詡是周靈王太子晉的第五世孫。
太子晉生活的時代與王詡生活的時代相隔大約160年左右,五世孫的說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太子晉之子王宗敬「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晉」是指晉國,「平陽」是古地名,位於今天山西省臨汾市。
晉國後來瓜分為韓、趙、魏三國,王宗敬子孫生活的「平陽」恰好就在魏國的範圍之內。
所以,說王詡為魏國人是較為可信的。
那麼,作為一代宗師的王詡,他的身世為什麼會顯得如此雲遮霧繞、撲朔迷離呢?這大概跟他「入世」為官時的波瀾不驚、碌碌無為有關,也跟他「出世」後的隱姓埋名、與世無爭有關。
如果把正史與野史結合起來,我們就能描述出王詡一生活動的清晰軌跡。
早年遊走於列國之間
我們知道,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以周王室承認它們的諸侯國地位為標誌的。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國地位正式確立,晉國名存實亡。
魏國獲得了橫跨今天的山西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量土地,到了公元前390年左右,魏國建國十多年,正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勢頭。
就在這個時候,王詡降生在魏國的一個士大夫家庭。
太子晉與王詡之間的世系傳承關係,相關族譜記載得不是很詳盡,因此,現在無法確知王詡的父親是誰。
有資料說其父叫王錯,《新唐書 》說王錯曾為魏將軍,但該書同時又說他是太子晉的八世孫。
不同史料之間的說法出入太大,因此不足為憑。
王詡降生時,老子、孔子、孫子都已謝世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以上,墨子剛剛去世,而孟子和莊子即將誕生。
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對於少年王詡來說,他不能不受時代風氣的影響而發奮讀書,立志揚名。
那時,擺在他面前的經典著作,既有《周易》、《春秋》、《論語》,又有《黃帝內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等,他廣泛涉獵,兼收並蓄,為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天文、星象、哲學、歷史、醫學以及軍事等方面的功底,正是在諸多方面的縱深學養,使他在日後求學或求官於列國時,總能在特殊時刻引發出其不意的命運轉折。
那個時代又是一個狼煙四起、弱肉強食的時代,少有大志的王詡並不想僅僅只做個書生,他更嚮往那種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的政治生活。
大概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他踏上了拜師學藝之路。
他所學的「藝」,乃是干政之術;其旅途的第一站,就是當時的天子之都洛邑。
此時的周王朝雖已江河日下,但作為名義上天下共主的所在地,洛邑多少還有一抹盛世浮華。
據說王詡在這裡拜了三個老師,一個精於天道,一個通曉兵法,一個擅長說辭。
通過注重演習的手把手的傳授,王詡的思想日益精進。
他在洛邑呆的時間大概得有好幾個年頭,期間悉心關注時政,了解各國地理。
因此,在離開洛邑返回魏國之前,他已經對當時各諸侯國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以及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應該可以推知,王詡返回魏國時,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
當年他的先祖太子晉十五歲加冠成人禮,現在,即使按正常的二十歲加冠,他也該步入成人行列,何況他還有著比同齡人深厚得多的造詣。
可是,當時的魏國正好陷入王位繼承人的權力紛爭,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王詡,是沒有人會注意到他的。
急於一試身手的他顯得很無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得選擇遠走他鄉,到楚國去謀事。
自春秋至戰國,楚國一直都是一個歷久不衰的強國,這裡江河縱橫,沃野千里,物阜民豐,先秦「九藪」之一的雲夢澤在其境內綿延九百里。
只是可惜的是,在這樣一個魚米之鄉,王詡的運氣並不好,楚王一點也不賞識他,他只得靠占卜維持生計,順便考察世風人情。
傳說他曾在雲夢澤一帶,或者說在洞庭湖邊一度隱身,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靜心思考。
之所以有王詡是楚國人的說法,大概跟這段經歷不無關係。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王詡結束了隱居生活,自楚涉韓。
王詡在韓國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在外交上的特長也有了發揮的舞台,這位幾經波折的飽學之士終於開始了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段風光歲月。
他常常作為韓國的外交使節出使諸侯各國,屢屢為韓國爭得利益。
他善於把每次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尤其善於總結智謀策略的運用,就這樣日積月累,王詡的強國合縱、弱國連橫的縱橫學思想初步形成。
但王詡的前半生似乎註定是顛沛流離的,與韓國一段好景不長的蜜月過去之後,由於受到排擠,他被迫出逃,投奔宋國。
宋國是個小國,在七雄並舉的時代,它頂多只能算個陪襯而已。
因此,儘管受到了禮遇,王詡還是覺得池塘太小。
這一次,是他主動選擇離開,他不辭而別,到了東邊的齊國。
齊國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國家,這裡的爭鳴論辯之風十分盛行。
按說,王詡正可如魚得水,可是,後來的史實證明,他在這裡也並沒有干出什麼令人稱道的事情來,否則,史書肯定會記他一筆。
似乎歷史上那些入世很深的人,大多都不能著書立說;而那些入世了、後來又抽身隱退的人,卻往往能夠留下傳世之作。
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講,儘管王詡有志不能展,有才不能用,但這正好促使他以另一種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經過在齊國的一段慘澹經歷,王詡決定順乎天意,徹底退出世俗紛爭,隱遁山林。
鬼谷山下授名徒
王詡的隱逸之地叫鬼谷,並因此而得名鬼谷子,對於這一點,沒有人有異議。
但對於鬼谷究竟在什麼地方,王詡究竟在當時的哪一方天地隱居,那就眾說紛紜了。
據說,全國叫鬼谷的地名有十幾處之多,像湖南的大庸、湖北的當陽、四川的峨嵋、陝西的韓城、河南的登封等等,都有叫鬼谷的地方。
那麼,鬼谷子究竟隱居在何處呢?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三個。
一個是位於泰山腳下的鬼兒峪。
王詡是從齊國的政壇上隱退的,他並沒有走多遠,就走到泰山腳下一個叫「鬼兒峪」的山谷里隱居。
傳說這裡頗多墳地,乃鬼魂所居;久而久之,「鬼兒峪」被人們叫成了「鬼谷」。
另一個是位於山西運城雲夢山的鬼谷。
雲夢山又作雲蒙山,這裡至今還有個叫南王莊村的地方,傳說是王詡的出生地,村東、村南遺有王詡及其後代的陵墓。
雲夢山有一條南北大幽溝,相傳,黃帝把殺死的蚩尤兵卒都葬在這條溝里,每到晚上,磷燈鬼火,遍野悠悠,天陰雨濕,鬼哭啾啾,這條溝就被人稱為鬼谷。
王詡歸隱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選擇在這條溝里居住。
還有一個是位於河南北部淇縣雲夢山的鬼谷。
此處雲夢山又名青岩山,在淇縣西南十五公里,屬太行山脈。
這裡峰巒迭嶂,氣象萬千,在一個洞口,刻有明代洛陽通判竇文的筆跡:「鬼谷先生隱處。
」清雍正年間,這裡重修王禪廟,碑文中可以看出「王禪老祖隱於洞內」的字樣。
此外,還有民國年間的遺蹟,都標明王詡的隱居之地就在這裡。
也許再歷經千年,王詡確鑿的隱居之地都無法考證出來。
其實,他隱居於何處,這一點並不重要,換一個角度思維,王詡既然選擇了隱居,他就不想讓後人了解他更多,我們又何必要在這一點上窮根究底呢?
有些人隱居了,就從此不過問世事,王詡卻不是這樣,他大肆收攬天下之徒,傳授遊說干政之術,似乎要把自己當年無法實現的宏願,假徒弟之手來完成。
換句話說,他要以「出世」的方式,來達到最為徹底的「入世」目的。
傳說他教授的弟子,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陳軫、尉繚子、毛遂、范雎、徐福等等一批人,這一長串名字,幾乎囊括了戰國時代最有名的外交家、軍事家、謀略家,乃至說客、方士等。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看來鬼谷子的聲勢也不在其之下。
設若在戰國,沒有了上述的一長串名字,那麼,一個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時代,頃刻間便化成了一個偃旗息鼓、風平浪靜的時代。
鬼谷子本人住在山谷,不曾下山,但他實在堪稱戰國風雲的幕後總策劃。
但歷來就有人提出疑問:鬼谷子怎麼教得了這麼多人呢?這種說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
包括鬼谷子在內,這一批縱橫於戰國舞台上的風雲人物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生卒年不詳。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首先從這些人物活動的大致年代上來推測他們成為師徒關係的可能性。
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20年間。
蘇秦、張儀的生年皆不可考,至於卒年,依《史記》推測,前者是公元前321年(也有說是公元前284年),後者是公元前309年,與鬼谷子的卒年大體相當或稍晚。
同樣地,孫臏、龐涓的生年也不可考,龐涓因敗於孫臏,自刎於公元前342年,孫臏則大約在前320左右去世。
至於陳軫、尉繚子,前者無法描述生平,只有事跡片斷,曾與張儀有交鋒;後者也一樣,但著有《尉繚子》一書,大體生活在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時代。
由此觀之,以上幾個人與鬼谷子生活的年代有著較多的重疊,師從鬼谷子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那個勇於自薦的毛遂,史載死於公元前256年,比鬼谷子晚去世60年以上;秦相范雎死於公元前225年,比鬼谷子差不多晚去世一個世紀;徐福生活到了統一後的秦代,然後率隊遠渡日本,跟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就更遠了。
因此,基本可以判定,這三個人與鬼谷子的師徒關係有很大的附會成份。
我們再從史料的角度來作考證。
《史記》中有「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蘇秦)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等語,可見,蘇秦、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是得到後世認可的。
蘇秦「頭懸樑,針刺股」,溫習的就是《鬼谷子》的《陰符》篇;他後來施「合縱」之術,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張儀則憑著「連橫」絕招和出色的外交才能,位登秦國宰相,使秦「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鬼谷子王詡是縱橫家的鼻祖,他二人則是縱橫家的集大成者。
再看孫臏、龐涓。
《史記》說他們兩人是同學,但沒有說他們師從於何人,很多野史卻說他們是鬼谷子的弟子。
陳軫、尉繚子也屬於同樣的情況。
鬼谷子授徒,遵循一個原則,這就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這種教學原則非常符合天道,有這樣的境界,他當然不會在乎後世人是否記得誰是他的弟子,這就像他並不在乎後世人是否認為《鬼谷子》這本書為他所寫一樣。
《鬼谷子》是怎樣一本書
《鬼谷子》一書,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七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
《鬼谷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對《鬼谷子》的看法,歷來褒貶不一。
唐初宰相長孫無忌謂《鬼谷子》:「便辭利口,傾危變詐。
」 中唐散文家柳宗元謂《鬼谷子》:「險戾峭薄,恐為妄言,亂世難信,學者不宜道之。
」 而北宋歐陽修則謂《鬼谷子》:「因時適變,權事制宜,有足取者。
」
為什麼一本書會有如此極端的毀譽褒貶呢?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本沒有披戴任何道德外衣的謀略學著作,它主張,為了達到目的,一切被認為合理的手段都可以運用,其思想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恰好大相逕庭。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遊說技巧。
戰國時代,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須首先得到君主的賞識,而要讓君主賞識,你就得遊說君主。
由此,遊說之術,或者說,縱橫捭闔之術大行於世。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來了解《鬼谷子》講的是什麼內容。
譬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這個蘇秦不是對應歷史上的蘇秦。
)他有一番統一列國的理想,決定到秦國去說服秦王,然後讓秦王授予他權力去實施理想。
那麼在見秦王之前,他就得先收集有關秦國和秦王的資料,揣摩分析秦國的綜合國力以及秦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而制定有效的攻心戰術。
但因為畢竟還沒有接觸實際,這一番分析和計劃不一定完全準確,所以在見到秦王后,他得再次進行權衡、比較,進而確定更有針對性的計謀。
當完全符合實際後,他就得作出決定,果斷付諸實施,以達到被秦王接受認可的目的。
以上這個過程,就是揣、摩、權、謀、決的過程,是完全在蘇秦的內心裡完成的,而要順利完成這個過程,必須得藉助形之於外的技巧。
都得藉助什麼技巧呢?得藉助捭闔術、反應術、內揵(jian)術、抵巇(xi)術、飛箝術、忤合術等等。
具體地說就是,蘇秦要根據秦王的想法,譬如他的品德、他是否喜歡錢財、是否喜歡美色等特點投其所好,以與之建立特殊的關係。
有了關係就可以進言了,在進言時,要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尤其要掌握對方的心理變化。
要善於抓住對方的弱點或缺陷,並加以利用;如果發現自身有什麼漏洞,則要想方設法加以堵塞。
或者運用讚美對方的方法,從而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與秦王打交道,蘇秦在任何時候都要運用好捭闔之術。
捭,就是分開,闔,就是閉合。
陽、動、剛、張、方都是「捭術」,陰、靜、柔、弛、圓都是「闔術」。
當遇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機會時,蘇秦就要採用捭術,主動出擊;當環境與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就應採取闔術,身居暗處,以積蓄力量。
在運用這些技巧時,要時刻做到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知識廣博、多謀善斷。
很可惜的是,蘇秦的秦國之行,沒能做到這一點,結果他不為秦王所賞識,失意而歸。
那為什麼他沒能做到這一點呢?是因為他的內在涵養不夠。
所以,蘇秦就回到家裡,刻苦攻讀《鬼谷子》的《陰符》篇,這是專講如何修煉內在涵養的。
修煉內在涵養,一是煉神,以保持旺盛的神氣;二是養志,以達到做事專一;三是實意,通過獲取知識來充實自己。
此外還要訓練如何分威散勢、轉圓成方,明損得益等等。
經過一年多的修煉,蘇秦再度出發,不過這次他去的不是秦國,而是其他六國。
結果他成功了,說服了六國君王,掛上六國相印。
以上的例子,包含的就是《鬼谷子》的主要內容。
《鬼谷子》的技巧,大可運用於今天的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公關乃至個人的為人處世等領域。
《鬼谷子》號稱「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有人害怕它的「赤裸裸」。
其實,一些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虛偽、奸詐可能更可怕,比較起來,《鬼谷子》的可怕倒顯得不可怕了。
關注頭條號【歷史工坊】
一隱士從未踏出過深山老林,卻培育「四徒」,縱橫六國 無人不服
導語:縱觀春秋戰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最具傳奇與神秘色彩的人物莫過於鬼谷子。作為縱橫家鼻祖,其傳奇主要通過其學生蘇秦和張儀表現出來。而作為世外高人的鬼谷子又是外界難以探尋的,史料極度匱乏,後人輔...
「縱橫捭闔」是如何而來?
縱橫捭闔(zòng héng bǎi hé):「縱橫」即豎和橫;「捭闔」是開和合,字面上理解成「自如地橫豎開合」(達到操縱控制對方的目的)。不過,「縱橫」有其特殊含義,是指戰國時的「合縱」與「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