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結束後,毛澤東同志評價堅定,稱這勝利本該更出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60年前,一場以意識形態為理由的戰爭被人們在朝鮮發動,上百萬戰士的傷亡,換來的確是一個令人無奈的結果--仇恨的樹苗紮根於本屬同根的兩國之間。

這場60年前的韓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北韓發動的南下戰爭,然後才是中國參加的抗美援朝戰爭。

韓戰的發動按理說應該是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拿主意的事情,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規矩,戰爭的發動必須要經過史達林的批准,而史達林此時卻是有些忌憚美國,因為擔心美國干涉,則沒有同意。

直到1950年初,因為史達林對美國態度的誤判,決定發動這場戰爭,而史達林的另一手準備是拉上中國一起參戰,以防美國插手可以作為擋箭牌。

此時史達林同志找到毛澤東,毛澤東同志對這件事的出發點始於堅守支援世界革命的外交路線,又不忍朝鮮成為世界上又一個喪失政權的國家,只能同意作戰。

為什麼說中朝兩國本是同根,因為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其實是在中國東北起家,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的朝鮮族人,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活動中,金日成才加入革命軍,後再成為營長,因為日本對東北抗日力量的清剿才退入蘇聯境內,後又在蘇聯的策划下才出任朝鮮的內閣首相。

當時朝鮮的人民軍剛剛組建,沒有一點戰鬥經驗,是中國撥出十萬人民解放軍為朝鮮練兵,還援助場地物資等,數不勝數,也無私給予。

而朝鮮蘇聯醞釀著發動戰爭前卻有意對中國保密,其根本原因竟是史達林對毛澤東缺乏信任,而金日成則是看不起中國,對中國持懷疑態度。

韓戰對打的雙方是美國及其追隨者的16個國家,軍力約為120多萬。

而另一方是蘇中朝三駕馬車,朝鮮兵力26萬,中國78萬,而蘇聯則是2.6萬空軍,中國對這場戰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過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志願軍以百萬傷亡的慘痛代價換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這個國家大概只能成為韓國的領土。

其實在戰前毛澤東已經預料到一些情況,並且提醒了金日成敵人可能從後方登陸,這場戰爭不該打,正是金日成對毛澤東的不信任才導致了如此大的傷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