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丞相、相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有什麼區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宰相、相國、丞相,在古代位高權重,可謂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列宰輔。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歡迎關註: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獲得!)

先舉幾個名相的例子

比如如春秋戰國時期,秦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繼位為秦王,呂不韋為相邦(相國),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奇貨可居」的呂不韋,權力之大,令秦王嬴政都甚為忌憚。

嬴政長大親政後,設法罷黜呂不韋,後來又令其飲鴆自盡。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諸葛亮,就曾擔任過蜀漢丞相一職,掌握蜀漢大權,連蜀漢皇帝劉阿斗都要敬諸葛丞相三分,呼為「相父」。

比如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蕭何」中的人物蕭何,輔助劉邦奪得天下,劉邦譽為「西漢開國第一功臣」,也曾擔任過大漢丞相一職。

何止蕭何?與蕭何緊密相關的一代兵仙韓信(韓信也是蕭何女婿),在漢四年被封為相國,率兵擊齊,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後又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又何止韓信?那位早年以屠宰豬狗為業、曾在「鴻門宴」上拿盾牌、啃大肘子、救劉邦一命的樊噲,雖是一個草莽武將,後來也坐上了大漢左丞相之位(掛職)。


「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別:

1、宰相

宰相,是古代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即「宰相制度」。

「宰」意為主宰,「相」意為輔佐。

宰相,即輔佐君主管理天下。

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行政官員的通稱。

宰,在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相當於君主或貴族的大管家。

周朝時,執掌國政的叫「太宰」,執掌貴族家務叫「家宰」,掌管一邑的叫「邑宰」,實際上已是官員的通稱。

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勘察」之意。

比如先秦時代,就有「相邦」一職,位高權重,(與「相國」同意,邦即國的意思)。

戰國時期那個「三寸口舌勝百萬雄兵」、主張「連橫」的張儀,就曾是秦國秦惠文王時的相邦。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2、相國

相國,「宰相制度」初期「宰輔」的官名。

相國,是一國百官之首,下設丞相,輔佐相國。

「丞」就是「輔佐、輔助」之意。

相國,打個比方,相當於總理,丞相,相當於副總理。

有的時候,君主擔心相國之權太重,相國之下會設左、右丞相,以分相權。

也有的時候,不設相國,僅設丞相、或設左右丞相,相互制衡。

宰輔之職,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設置。

總之,有的朝代不設相國,丞相就是百官之長,若設左右丞相,一般多以右為尊,右相為主相,左相為副相,右丞相地位會高於左丞相。

(當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也有左丞相地位更尊的情況)。


3、丞相

丞相是「宰相制度」體系中的一個實質官職名稱,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歡迎關註: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春秋戰國、先秦時期

春秋時期,齊景公設左、右相,「相」成為齊國卿大夫的世襲官職。

以後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置,或稱「相國」,或稱「相邦」,或稱「丞相」。

管仲,就是助齊桓公姜小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一代名相。

秦國在秦惠王十年(前328)始設,以張儀為相(相邦)。

秦武王二年(前309)設左右丞相。

惟楚國終戰國之世未設相位,仍以「令尹」為最高官職(跟「相國」意思差不多)。

秦始皇統一後,仍以丞相為百官之長,有兩人時,分為左右,以右為上。


西漢、東漢時期

秦有相國,漢初先置丞相,後改為相國,各諸侯王國亦設過相國,後改稱為相。

金文都作「相邦」,文獻記載作「相國」。

為避漢高祖劉邦名諱而改「相邦」為「相國」。

西漢惠帝、呂后時設左右丞相,漢文帝後只置丞相一人。

東漢時期不設相,以「大司徒」任宰相職權,實如「宰相」。

東漢末,漢獻帝時始改大司徒為丞相。

「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就擔任丞相,人稱「曹丞相」,後來還封魏王、加九錫。

唐朝及以後

武則天曾改尚書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時,又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無宰相之實)。

唐玄宗天寶時,仍恢復僕射原名,而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後亦復舊。

北齊、北周也有左右丞相。


北宋、南宋時期

北宋時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如今還跪在岳飛廟前的石像秦檜,他就曾是南宋時期的宰相、權臣。

南宋、元及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以前,都有左右丞相,行宰相實權。


明、清時期

1380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一職,由皇帝親決國政,永不再設。

後來,明朝閣職漸重,「內閣制」形成,替代「宰相制」,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承明制,清代也無「丞相」一職,雍正帝時設「軍機房」,經乾隆定名「軍機處」、「總理處」,內閣職權逐漸被其取代,「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行「宰相之權」的人。

明、清兩代都習慣上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並無正式宰相名份,則只是用以對內閣大學士的尊稱。

宰相制,歷史悠久,起源春秋時期,而完結於明代。

以上就是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別。


每一次閱讀,都是讀者對峰子哥最好的鼓勵。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每天更新,下期見!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峰子哥創作,已聲明版權保護,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丞相、宰相、相國,這三者有什麼區別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宰相、丞相、相國」不僅是經常出現的官職,而且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就擔任了蜀漢的丞相一職,從而掌握了蜀漢的大權。再比如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