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新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成語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所理解的成語故事,背後的邏輯也許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今天聊一聊對於三顧茅廬的新解。
老故事就是,劉備帶領關羽張飛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
傳統的理解:
成語比喻真心誠意對人才,和對於人才的重視。
新解:
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各有所求,各有所取,更多的是一種智慧。
劉備毫無疑問是愛惜人才的,但是要讓他這位屢屢受挫的老人去相信一個年輕人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是有大大問號的。
也許劉備聽說了諸葛亮的大名,無論能否成功聘請到諸葛亮,無論諸葛亮是否真有大才,通過這種冒雪辛苦拜訪,三次拜訪(古人對於「三」有特別的講究),劉備毫無疑問收穫了愛惜人才的美名,類似於千里馬的故事,哪怕諸葛亮不是個人才,他也是有收穫的。
我們換位劉備思考,會作何思考呢?
假設1:諸葛亮有大才,願意出山
收穫:最佳結果,收穫了軍師大才,未來有前途了,同時也收穫了愛惜人才的美名,最佳結果。
如果能實現這個結果,別說三次拜訪,十次也是值得的。
假設2:諸葛亮有大才,不願意出山
收穫:如果諸葛亮有大才,但是不願意出山,那麼三次拜訪就夠了,足矣表明其心志,但是也收穫了愛惜人才的名聲,為以後吸引人才打下基礎。
同時,也知道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可以聯想「青梅煮酒」的故事。
三次拜訪是需要的。
假設3:諸葛亮有一定才華,願意出山
收穫:比較好的結果,也可能是劉備感覺最大的可能性。
通過聽到的故事,諸葛亮有一定才華,也願意出山。
那麼幾次拜訪,就是諸葛亮對於自身價值的抬升過程,三次差不多就該見他三兄弟了,他也收穫了一個智囊策劃人員。
在他缺少軍隊和智囊的情況下,這也是不錯的。
假設4:諸葛亮有一定才華,不願意出山
收穫:諸葛亮不認可劉備,不願意出山,三次拜訪後,劉備也就知道了諸葛亮的想法,雖然沒有收穫人才,但是也收穫了愛惜人才的名聲,也不算白跑。
假設5:諸葛亮徒有其名,願意出山
收穫:假如諸葛亮徒有其名,也願意出山,那麼必然要擺架子,讓劉備三人吃點閉門羹,但是三次應該會見面,劉備自然會了解其見識其沽名釣譽,收穫一個花架子,用而不重用,專門吸引其他人才,類似於中國古代皇帝對於不少「清官」的處理方式。
這也是有不少收穫的。
假設6:諸葛亮徒有其名,繼續沽名釣譽
收穫:假如諸葛亮願意沽名釣譽,並無實才,那麼等於就是花了一些錢和時間,買了個愛惜人才的名聲,在這種最差的情況下,也不算吃虧。
這種情況下,三次拜訪也是需要的。
綜合來說,三顧茅廬中的三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劉備的策略是在那個時候最好的選擇之一,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看呢,三顧茅廬實則也是必然的結果。
諸葛亮知道自己的能力,他也洞察了天下大勢,劉備成為他潛在的優先選擇。
站在諸葛亮角度思考,如下:
假設1:劉備是天下英豪,並且重視他諸葛亮,出山
收穫:通過三次拜訪的冒雪拜訪,考驗下劉備的真心實意和見識,做親身的考察。
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劉備陣營中建立其自己的聲望,也便於以後的工作。
這是最好的選擇。
如同秦孝公和商鞅的三次面談一樣,相互考驗的過程。
假設2:劉備是天下英豪,但是不會過分重視他諸葛亮,出山
收穫:檢驗了劉備的真心實意和劉備的見識,獲得了劉備的初步認可,收穫了初步的地位,出山具備了基本條件。
這差不多是歷史真實的情況,也是諸葛亮所預計的情況。
我們才有了後來《出師表》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側面反應了其開始並沒有獲得重用,軍師職位更多的是象徵作用。
假設3:劉備名聲不錯,同時會重視他諸葛亮,不出山
收穫:假如劉備三顧茅廬的毅力都沒有,未來沒有太大前途,即使重視他,也是暫時的,局勢變化後就不可預計了,他將繼續隱居山中,並沒有損失,生活繼續,名聲更大。
假設4:劉備名聲不錯,找他也只是為了沽名釣譽,不會重視他諸葛亮,不出山
收穫:彼此都收穫了名聲,生活繼續。
於是乎,我們也將看到,從諸葛亮角度看,三顧茅廬也具有必然性。
回到歷史大背景中,成語背後的故事和智慧更是值得我們思考。
交流郵箱:[email protected]
諸葛亮最怕之人,他若不死孔明不敢出山
諸葛亮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劉,關,張,三兄弟,冒著風雪來到諸葛亮的茅廬,尋兩次均不在,終於在第三次拜訪之時,孔明遊歷回來。午睡4...
諸葛亮何以長期隱居襄陽?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大解密
諸葛亮,徐州琅玡人,八歲時隨叔父在荊州定居了下來,從十七歲(建安二年)開始在隆中耕讀。此後一直到建安十二在司馬徽、徐庶的牽線下出山輔助劉備,諸葛亮已經默默修煉了整整十年。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