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有哪些好聽的複姓?為什麼到現代複姓的人越來越少了?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複姓: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

其淵源頗為複雜,有的是起源於農耕民族,有的是起源於遊牧民族,有的則是由兩個單姓組合而成。

在中華大地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複姓,現存近百。

根據顧炎武的考察,漢族中的複姓銳減乃是受了明太祖朱元璋禁革胡姓的影響。

受元朝統治影響,不少漢人姓氏、名字都帶有蒙古色彩,甚至連朱元璋的部將里也有起蒙古名字,如「王哈剌章不花」、「劉脫因不花」。

為清理風俗,明太祖宣布禁革胡姓。

禁令頒布之後,不僅呼延、乞伏、完顏等古老的鮮卑、女真姓氏改為單姓(呼、乞、顏),華夏本有的複姓也遭池魚之殃。

像公孫、叔孫、長孫、王孫這種先秦兩漢很常見的複姓,都改成「孫」姓;公羊、公沙、公乘等,則都改姓公;司徒、司空之類,則變成司;司馬氏要麼改為司,要麼改為馬,只有少數人堅持本姓不改,比如司馬光的後代。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

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明初禁止胡姓的本意在於重新清理「夷夏」文化秩序、消除異族因素,結果卻泯滅了華夏本姓,顧炎武批評為「氏族之紊,莫甚於此」。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那些好聽但是少的複姓!

西門——西門豹

戰國時人,魏國君主魏文侯任保險了為地方官,他去做官的地方常有水災,那裡巫婆就說因為河伯發怒,所以水災,叫百姓每年把少女投到河裡,讓河伯娶了親,就免災了。

西門了解情況後很生氣,把巫婆丟到河裡去。

又叫百姓開水渠排水和灌溉,為那地方造福千百年,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西門豹據說是個急性子人,他見巫婆騙人錢財,害人性命,就反問巫婆,把你嫁給河伯不是更好嗎。

西門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祖上居地為氏。

2.出自姜姓,亦以祖上居地為氏。

3.出自戰國時西門豹之後,以祖名為氏。

西門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則沒有,望族出梁郡、魏郡。

西門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分布地區:梁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

如今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還有極少數量的西門氏族人零星分布

慕容——慕容廆

慕容廆(公元269年~333年),燕國實際締造者,西晉時,慕容廆被封為鮮卑都督,是晉國的一個軍官,他率本部人馬居遼東境,與段鮮卑和宇文鮮卑為鄰。

慕容廆與段鮮卑結為婚姻,同時大破宇文鮮卑,聲勢曰益壯大。

八王之亂時,自稱大單于,由於中原大亂,許多晉朝官民前去遼東,慕容廆設立郡縣,開辦學校,教以農桑,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學讀書。

孫慕容俊稱帝後,追尊慕容廆為武宣皇帝。

姓氏來源有二: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出自高辛氏,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稱為氏。

少數民族姓 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稱為氏。

慕容複姓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二十八位。

今江蘇省的蘇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溫縣、開封市、葉縣、許昌市、南陽市鎮平縣、平頂山市、中牟縣,廣東省的廣州市、高要市、新會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高州市、吳川市、信宜市、化州市、電白市、陽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順德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朝陽市、營口市、丹東市鳳城區,山東省的龍口市、煙臺市棲霞縣、榮成市、蓬萊市、莒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龍川縣,甘肅省的慶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吳堡縣、綏德縣,湖南省的邵陽市綏寧縣、瀏陽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鶴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鄲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縣,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貴州省的六枝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烏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陽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慶市的江津縣,北京市,上海市,台灣,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軒轅——上古帝王

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上古帝王。

即黃帝軒轅氏,少典與附寶之子。

軒轅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

曾戰勝炎帝於阪泉 ,戰勝蚩尤於涿鹿 ,諸侯尊為天子,後人以之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軒轅複姓,是黃帝嫡傳後代,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

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

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

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現分布: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黑山縣、新立屯、瀋陽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戶,九代人。

是為遼寧軒氏三祖

夏侯——夏侯惇

夏侯惇:三國魏人,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在曹操出兵征討之時,夏侯惇總是負責防守後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將士種田,發展農業,多有功勞。

濡須口之戰後,夏侯惇留守居巢,統領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

曹操對夏侯惇格外親近,經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其他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

曹丕繼位後,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不久病逝。

夏侯,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

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

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

千古英雄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夏侯嵩過繼給曹姓為養子,故隨父改姓曹。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贛州市興國縣、新余市分宜縣、吉安市吉水縣,安徽省的天長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陽市,江蘇省的金湖縣、洪澤市,浙江省的富陽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淄搏市、臨沂市、濰坊市、曲阜市、泗水縣,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台灣的台北市,河南省的鄭州市上街區,廣東省的惠州市,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市、日本等地,均有夏侯氏族人分布

獨孤——獨孤信

獨孤信(502--557):本名如願,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

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

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諡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

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

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

」「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

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

其女:長女為周明敬後;第四女為元貞皇后;第七女為隋文帝皇后。

獨孤姓出自劉姓,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以獨孤為氏。

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俘,囚禁於獨山(今遼寧省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為獨孤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

獨孤姓望居河南郡(漢高祖時置郡。

相當於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地區)、高陽郡(北魏時置郡。

相當於河北省高陽縣一帶地區)。

令狐——令狐愚

令狐愚:字公治。

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

是王允之侄王浚的外甥,曹魏黃初年間出任和戎護軍,後任曹爽府長史、兗州刺史。

令狐愚曾經與王浚一起密謀廢除曹芳,事未行而病卒。

後來此陰謀敗露,令狐愚依舊被魏邵陵厲公下令開棺暴屍。

令狐姓(líng hú),中華姓氏,源出於姬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32位。

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望出太原郡。

現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運城市、太原市、以及貴州省桐梓縣等,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人口4.2萬人

諸葛——諸葛亮

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華夏軍政領域智慧的化身,智聖。

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

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他任丞相。

劉備死後,受遺詔與尚書令李嚴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

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營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

葛氏原住諸縣(今山東諸城),後因故遷移至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鎮一帶)居住。

大部分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來。

為與陽都附近原有一支「葛」姓區別,常在表姓氏的「葛」字旁加注「諸」字,意為諸縣葛氏,久之乾脆在「葛」姓前加「諸」字,成為「諸葛」氏了。

司馬——司馬懿

司馬懿,西晉高祖宣皇帝(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屬河南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sī mǎ):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複姓。

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

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

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

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

如今,司馬氏仍為複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布。

上官——上官鳳兒

上官鳳兒,即上官皇后,祖父左將軍上官桀,父親上官安,外祖父大司馬大將軍霍光。

6歲便成為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皇后,15歲時便成為太皇太后。

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

上官姓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約有7.5萬餘人。

上官姓在今天的山西省的運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萍鄉市、奉新縣、吉安市,遂川縣,東鄉縣、寧都縣、吉水縣、臨川縣、贛州市,上饒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縣、清流縣、大田縣、寧化縣、沙縣、邵武市、漳州市平和縣、龍巖市長汀縣、廈門市、南平市光澤縣、武夷山市、泉州市安溪縣,山東省的濟寧市、荷澤市、滕州市·金鄉縣、臨沂市,貴州省的遵義市,廣東省的普寧市、東莞市、賀縣、汕頭市、梅州市五華縣、梅州市豐順縣、梅州市平遠縣、東興市、珠海市、韶關市始興縣、深圳市,河南省的三門峽市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仙居縣、唐河縣、滑縣,信陽市平橋區長台關馮樓村,湖北省的荊門市、長陽縣、沙市區、恩施州、十堰市,湖南省的益陽市、沅江市、瀏陽市、郴州市,陝西省的榆林市定邊縣、扶風縣、岐山縣、乾縣,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六合區、泗洪縣,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蒼南縣、寧波市奉化縣,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臨汾市翼城縣,臨海市、寧海縣、遂昌縣、縉雲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重慶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等地,均有族人分布。

宇文——宇文肱

北朝北魏將領。

武川(今屬內蒙)人。

鮮卑族,宇文泰父。

魏明帝時,破六韓拔陵起義,宇文肱聚兵攻殺破六韓拔陵部將衛可孤。

遷居中山。

後率眾歸鮮于修禮軍,被魏軍擊敗,戰死。

北周追尊為德皇帝。

宇文(yǔ wén)姓,為複姓。

起源主要有一:源於中國遼東,為南單于之後。

魏晉時,北方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稱宇文姓,炎帝神農氏後裔。

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

今陝西省的咸陽市及興平市、乾縣、長武縣,河北省的行唐縣、張家口市、石家莊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山東省的煙臺市,河南省的欒川縣、洛陽市、安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安徽省的無為縣,浙江省的杭州市,山西省的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區、長治市,廣東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台灣,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宇文氏族人分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