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社會載覆文明傳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兩會已然結束,政府工作報告的新提法卻讓人回味無窮。

「有權不可任性」「書香社會」「智慧城市」「網際網路+」……這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新提法,將傳遞給我們怎樣的施政信息和思路?又會給普通人的未來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轉變?在期待和思考中,一個書香社會和智慧城市的藍圖,將呈現在公眾視野,這不僅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更是小康社會的景象。

書香社會

【報告語境】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

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

【委員解詞】

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一個好書店溫暖一座城市,一片書香提升整個民族的素養。

文化自信離不開崇尚閱讀、尊重文化的氛圍。

各級政府不但要關注經濟「硬指標」,也要發展文化「軟實力」,為文化事業、全民閱讀創造良好環境。

泛媒體語境下重新飄蕩書香味

學者劉永新有個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同樣,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擁有美麗的精神家園。

所以,他把「營造書香校園」放在新教育十大行動之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系統結構中,文化始終居於重要地位。

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既有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追求「詩意地棲息」,同時也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體現其巨大的文化創造性。

網際網路時代,泛媒體、自媒體之下,手機客戶端等的普及,淺閱讀成為大眾被迫改變的行為方式,過去對於經典的熟閱讀、深閱讀,充滿書香氣的閱讀習慣,漸行漸遠漸無書。

權威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年讀書的數量和時間,與出版物大量出現成反比。

這無疑是個悖論:出版物越多,精品著述越多,大眾用於閱讀經典的時間越少。

大家被越來越便捷的手機、電腦一目十行瀏覽取代,被海量信息資訊綁架,被越來越逼仄的生存空間壓迫,多數人選擇了放棄閱讀,內心自發的學習力被物質追求取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全民娛樂化,以至於社會普遍呈現文化領域的馬太效應,對於知識的追求陷入盲目與虛空。

古代車上、馬上、廁上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失去了一個文明古國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不否定技術革命帶給人們學習的便利,卻憂心於急功近利的淺閱讀帶來的文化荒漠;我們不否定越來越發達的通道與終端,卻淪陷於沒有充裕時間閱讀經典。

走進書店、閱覽室、圖書館,那些讀書的人,要麼是中小學生為考試而讀書,要麼是老年人打發時間,很少看到代表社會中堅力量的人群流連其間。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目標,非學習不足以支撐,非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可堪大任。

既然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總源頭,我們完全有必要通過必要的提倡,重新撿拾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化優秀的DNA滲透到每一個人的骨髓里,化作自覺自愿的文化行為。

《論語》云:「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這裡的禮樂,即指文化素養,又包含經典著述里的文化存在。

通過閱讀經典著作,掌握家國情懷的德治文化,把社會教化與國家治理結合起來,實現他律與自律結合、道德教化與法制手段結合,讓文化素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續,才是我們提倡全民讀書的目的所在。

如此,中國社會或將由今天的「銅臭味」,過渡到未來的「書香味」。

本報評論員 吳修明

做一個愛讀書的文明人

書籍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古語有云:開卷有益。

更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與書籍有關的經典語錄。

可以說,人類文明進步,與書籍密不可分,書是記錄歷史的產物,更是伴隨人類文明的指路明燈。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手機、平板等媒介的橫空出世,書籍、報刊等傳統媒介的市場份額被漸漸擠占。

這也就促生了「低頭族」「拇指族」等,在大多數年輕人眼中,刷屏比翻書快捷,符合快節奏的生活需求。

於是乎,很多人成為熟悉的「陌生人」,一些陌生人變成朋友圈的「熟人」。

這種轉變是生活形態的轉變,更是思維方式的更替。

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公共場所,鮮有安靜讀書閱報的人。

這一方面是城市公共場所嘈雜擁擠不利於讀書,但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已然用電子產品代替了書籍閱讀等,特別是年輕人,成為一代不讀書的文明人。

古語有云,不讀書不知義。

古人認為,書籍對人類進行思考、傳承文明、明了道義等,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電子產品所提供的碎片化的信息格式,顯然不利於傳承經典文化,不利於良好氛圍的養成,更不利於個人素養的提升。

繼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和加速了社會的焦慮浮躁的情緒。

社會浮躁的危害不言自明。

造成危害的原因多種多樣,而文人遠離書齋,學生沉溺網絡,年輕人低頭刷屏……書籍被束之高閣,不能不說是人們過度追求物質,忽視精神層面的追求所形成的後果。

閱讀,是培養完善人格的良好途徑,是提高道德素養的一個基石。

通過閱讀,能提高一個人的素質,而一個個安靜的書店,是一個城市素質的標誌。

在寧靜的閱讀中,我們可以讀懂歷史文化的變遷,可以看到民族強盛的自信,可以想到充滿夢想的未來。

這種有營養的提升,如同一條溪流,在潺潺流淌中改變著兩岸,滋養著百姓們的生活。

本報評論員周俊芳

讓閱讀成為習慣

翻閱一下歷史長卷就會知道,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崇尚知識、熱愛學習的傳統。

「開卷有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須盡苦功夫」就是很好的寫照。

閱讀使人增見識長學問,拓展思路,改變思維習慣,凈化心靈,修身養性。

閱讀,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民眾獲取知識和傳承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

紮實有效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的習慣。

其一,要營造濃厚氛圍。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文化精神的及時跟進,圍繞全民閱讀,政府一要倡導,二要推進,把真正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圖書介紹給民眾。

我國目前有400多個城市設有讀書月、讀書周,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其二,要多多出版好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像一艘船,帶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的廣闊海洋。

一本本好書,就是一所所受益無窮的學校。

我們要摒棄功利,靜下心來,編輯出版大量的好書,為全民閱讀提供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

其三,要大力推薦好書。

要通過各種媒介,向社會推薦好書,以負責任的態度,把真正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圖書介紹給讀者,幫助真正的好書找到更多的讀者,幫助所有的愛書人找到更多的好書。

真切希望,全民閱讀在我國能夠蔚然成風,更多的人把閱讀作為自己的終身愛好和習慣,讓濃濃書香溢滿中國。

本報評論員 杜文毅

書香社會 促發展

據2014年公布的閱讀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人均讀的紙質書是4.4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低於國際水平。

泱泱大國,擁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空飄蕩著的書香氣息竟如此稀薄。

作為一個80後國企職工,我愛讀書,雖然說不上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但讀書卻是長久以來的習慣。

我以為,建設書香社會,表明政府認識到要推動社會發展就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齊頭並進。

用文化建設開拓人們的視野,武裝精神世界,用客觀發展有謀略的眼光看問題、解決問題,必將加快經濟建設,大力推動社會發展。

建設書香社會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

其一,會影響和鼓舞一批作家學者再創佳作。

讓愛書人有書可讀,有作可品。

國人將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充實內心世界,端正人生觀、價值觀,意氣風發,投入到改革建設當中;其二,建設書香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紙質書、電子書炙手可熱。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衝擊著紙質書籍,但閱讀紙質書的快感卻無法被代替;其三,建設書香社會將帶來長遠利益。

書香社會不能一時建成,需要長久堅持,人人都養成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國人素質必將越來越高,是非黑白的辨別能力越來越強,社會文明必將大力提升。

其實,建設書香社會並非是件難事,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投身其中,以提高修養為榮,以淺顯低俗為恥,做到人人「腹中有書氣自華」,就會實現和諧社會飄書香。

弓春燕

若書香氤氳,則國家儒雅

「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

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

」書香社會,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報告,從國家戰略層面上對讀書予以倡導,這對全民族來說,著實是一件幸事。

若書香氤氳,則國家儒雅。

至今難以忘懷台灣誠品書店的那種感覺和情調:安靜的夜晚在充滿歐洲風味的書城裡,書香伴隨著濃濃的咖啡香,兩種香氣飄逸纏繞,那是怎樣一種讓人夢境般的陶醉。

自1999年,台灣誠品書店敦南分店將營業時間變成「24小時」,從此,就如導演陳駿霖所言,「午夜誠品書店,是全台北最具浪漫氣息的地方。

」也正是這種處處瀰漫的氣息,讓今天的台灣人看上去不知要比我們儒雅多少。

而儒雅只是一種形象,它的內涵太過豐富:它是一種涵養,一種素質,一種品位,一種文化氣質和精神風貌。

那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書香」氛圍。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過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特別是2007年-2009年間,國內民營書店減少了1萬多家。

再看看我們的身邊,位於太原市府西街十字路口的外文書店,10年前周末結帳還得排隊,而今,一樓和二樓都分別有一部分店面變成了肯德基和德克士。

這固然是受到了網絡書店的巨大衝擊,但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君不見,在車站、機場、公共運輸乃至於在家庭,放眼望去,幾乎都是「低頭族」,書與書香基本不見蹤跡。

而與之相關的是我們的明星歌手搞不清我們國家的國旗是什麼,「土豪」們在國外旅遊一擲千金還要搞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來。

國家儒雅當要國人儒雅,國人儒雅才能將民族文化永續,才能使國家繁盛,由此可見,在今天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關注文化發展顯得多麼重要。

我們應該以歷史深邃的目光關注文化發展的底蘊和可持續性,那麼「書香社會」就是一種戰略手段和方法。

讓我們的社會書香市縣、書香鄉鎮、書香機關、書香企業、書香校園、書香家庭處處可見,讓城市的街道、社區,處處都有閱讀的地方,讓包括拉三輪車的、撿破爛的,都是愛書的人,讓「破破爛爛的圖書館」都成了「天堂的模樣」,讓我們的書店也成為「最具浪漫氣息的地方」,我想,有國家層面的關注和要求,「書香社會」的未來絕不是夢!

本報評論員 鄭彩霞

享受閱讀應當成為一種常態

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現在前往圖書館閱讀的人們大多是尚未成年的學生及60歲左右的老年人,而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中青年人比例較低。

這也表明了中青年人閱讀的特點,即用碎片化的時間最快捷地獲得需要的信息。

網絡閱讀、電子書、手機閱讀逐漸成為了中青年人閱讀的重要形式。

閱讀手段更加豐富多樣,其實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閱讀方式越多,人們接觸文化的途徑也就越多。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出版業該如何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如何針對年輕人的需求,通過各種手段來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在讀書的過程中,來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懷,這是擺在出版業面前的一個命題。

今天的青少年基礎教育的功底很紮實,而且各種技藝的訓練也比較多,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感到青少年的人文修養、文化視野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這其實與家長們過度強度閱讀的功利性——為考試而閱讀有關,非功利性,即課外書的閱讀相對較少。

不少家長認為看閒書是浪費時間,這種過分強調功利性的閱讀對孩子的成長未必能夠有好的效果。

一個人如果有較多的愛好和興趣,有更廣泛的閱讀面,對於提高「情商」,了解生命和人性的奧義,大有裨益。

現在,有不少民間力量在從事著讀書會或閱讀分享會這樣的活動,在分享閱讀感悟的同時,也增進了人們的溝通和理解,這也是不錯的學習方式,值得提倡。

不過歸根結底,閱讀還是很個人化的事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讓書香浸潤我們的生命,這對整個社會公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學者熊培雲說,「歷史的波瀾壯闊,無不源於日常的積累與生長」,公民自發的閱讀分享,是推動發展書香社會的民間力量。

享受閱讀,應當成為公民追求進步的一種常態。

本報評論員李涓

「不負春光不負景」,陽春三月「書香漫晉」活動如約而至,各位喜愛讀書的微友們趕快來參與吧,時間為3月11日至3月20日哦。

關注山西新聞網官方微信sxrb-com,回復「讀書」,參與活動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書香青海·讀書月活動昨啟動

「草長鶯飛四月天,正是讀書好時節」。昨日,「4·23」世界讀書日暨「書香青海·讀書月」活動啟動儀式,在大十字新華書店舉行。副省長張建民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了儀式。活動中,著名朗誦家李冰冰誦讀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