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蔡瑁張允之死(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

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以曹操的完敗和孫劉兩家的大勝而告終,分析曹軍失敗的原因,自然會有很多因素,但如果從軍事角度來看,曹軍的失敗和其羸弱的水軍有很大關係,準確地說,是其缺少優秀的水軍指揮官有很大關係。

曹操有著強大的馬軍和步軍,這一點當時的各方都很清楚,正是憑藉其強大的馬步軍,曹操才得以縱橫天下,接連平定呂布、袁術、袁紹和劉表等,尤其是平定袁紹的官渡之戰,使得曹操無論從兵力、士氣還是其個人野心上,都得到極大膨脹,當時作為袁譚請降使者的辛毗曾對曹操言:天下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可成矣。

曹操對辛毗之言回味再三,內心裡一定憧憬著有朝一日的統一天下。

袁紹,字本初

曹操攜官渡之戰勝利的餘威,繼續南下收取荊州和江東,而此時的荊州恰逢劉表去世,劉表本想傳位給長公子劉琦,而劉琦當年為躲避二公子劉琮之母蔡氏和其舅蔡瑁的迫害,正在江夏駐守,荊州的防務和兵權都在蔡氏族人之手,因此,劉琮在其母蔡氏和其舅蔡瑁的支持下,成為荊州新的主人。

劉琮登基之時只有十歲,大小事務都有其母蔡氏,尤其是其舅蔡瑁做主,面對曹操的百萬大軍壓境,蔡瑁作為實際的掌權者,沒有作實質性的抵抗,便將荊州九郡拱手相讓於曹操。

曹操,字孟德

而此時的荊州可謂民殷國富,兵馬錢糧充足,這從曹操和蔡瑁的對話中可以知曉,蔡瑁親言:荊州有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大小戰船七千餘只,錢糧大半在江陵,其餘各處足夠供給曹軍使用一年。

如此雄厚實力,蔡瑁卻不戰而降,以曹操的秉性,其在內心裡是很看不起這種人的,如若蔡瑁、張允二人誓死守衛荊州,倘若城破被俘,曹操至少在內心裡是佩服這種人的,以曹操的用人之道來判斷,其定不會輕易殺蔡、張二人,更何況曹軍初來荊州,很多內外事情尚需蔡瑁、張允等人。

這和大將文聘形成了鮮明對比,荊州諸將都已拜見曹操畢,文聘最後時刻才來參拜曹操,曹操問其故,文聘答曰:為人臣不能使其主保全其疆土,有何顏面見人?曹操對曰:真乃荊州難得之臣,遂封文聘為關內侯、江夏太守。

文聘,字仲業

既然曹操知蔡瑁、張允等為讒佞之人,為何此時不殺之而後快,卻要為其加官進爵並令其掌管水軍?曹操此時初到荊州,一則要收買荊州軍心民心,如此時殺之,定會令荊州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曹操陣營之中沒有將領能夠統帥水軍,而蔡瑁、張允久統水軍,留之正能使其訓練水軍,以備平定江南之用,蔡瑁、張允二人項上人頭只是暫時寄在二人身上而已,至於什麼時候去取,曹操會根據形勢而定。

蔡瑁、張允

筆者一直認為,蔡瑁、張允定會死在曹操的手裡,其二人的死期會在赤壁之戰之後,而且無論赤壁之戰曹操的勝敗如何,曹操定會殺二人。

如若曹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曹操將會完成統一大業,既已完成了統一大業,蔡瑁、張允二人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其二人的生命也同樣結束了,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如筆者前面已寫到,更何況曹操從內心裡是很瞧不起蔡瑁、張允之輩的;而如若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蔡瑁、張允作為水軍正副都督,定要負直接責任,曹操殺二人是理所當然。

筆者的這個觀點顯然有些將現實理想化了,而蔡瑁、張允二人的命運卻因為一個人的一封信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但二人死在曹操之手的命運沒有改變,只是二人到死也沒有弄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死。

(未完待續,歡迎持續關注,支持原創)

桃園三結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表手下5大虎將,哪一個最厲害?

在《三國演義》里,劉表雖然很低調,但是他卻占據了三國時期最最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荊州,所以說他的低調並不等於他沒有實力,其實劉表手下還是有一些比較厲害的開將的。文聘

足智多謀諸葛亮卻意外中了一個小人物的一計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具有傳奇色彩且足智多謀的「奇人」。他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三氣周瑜,司馬懿甚至被他嚇破了膽,好像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魯迅先生評價三國說「狀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