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浙大學霸傾情分享學習方法,助你新學期flag屹立不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兩天,如果有一句話,能讓浙大學子們淚流滿面,那一定就是這句:今天已經開學了啦!
明明感覺昨天還在過年,前天還在查成績,大前天還在考試周啊!!!
愉快的寒假時光為什麼過得這麼快???
但是,既然開學是不能避免的,那麼,就用最充滿活力的方式迎接它吧!
新學期,定個小目標——
「找到一份心儀的暑期實習!」
「拿下dream offer!」
「好好健身,這學期把這個頭像換掉!」
當然,更多的目標是關於學習的——
「把績點再提升0.2」
「順利考研」
「每天閱讀1小時」
「每天背單詞,托福上110」
立flag容易,守flag難
開學之際,收下這份滿滿乾貨的浙大各科學霸傾情分享的學習方法,助你的新學期flag屹立不倒!
首先,立flag是必要的,但決不是盲目地立flag——
分享人:劉教坤,2014級土木工程本科生,曾獲竺可楨獎學金
樹立一個小目標
想要學會一項技能或達成一個成就,正確的做法是給自己設置合理可執行的計劃,並且去實施。
這個目標必須是明確的,有DDL的,可操作執行的,並且可以檢驗的目標。
比如學習備考GRE,給自己一個計劃,從基礎的單詞,到長難句理解,再到複雜的閱讀和寫作,每一個階段給自己安排好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量,規定好DDL,並且通過他人評價或者考試來得到反饋,從而看自己的完成情況,最終肯定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定下目標後,就要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儘可能地去接近目標——
分享人:張茜蓉,行政管理2016級博士研究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找到適合自己的「番茄工作法」
很長一段時間裡,看文獻常常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總是看完一部分就去刷刷微博水水朋友圈。
後來,我嘗試了「番茄工作法」,下載了APP,但是25+5的時間分配對我來說還是不太適合。
事實上,每個人的專注時間並不一樣,我根據自己的情況把時間設置成了15分鐘和3分鐘。
相對而言,15分鐘的專注時間比較容易保持,這樣短平快的模式雖然看起來經常在休息,但事實上提高了效率。
有時候,15分鐘也會因為電話等被打斷,這種情況我會將休息時間提前,儘量保證有比較完整的專注時間,而不是刻意遵守15+3的模式。
總之,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番茄工作法,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注時間越來越長。
分享人:阮楊峻,信息工程2016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重在平時積累
理工科的學習重在平時,很多時候上課的內容雖然晦澀難懂,但能幫助你對於所學知識形成大體的認識與理解,所以上課儘量不要水手機,嘗試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問題分析的「套路」,這樣在課後複習時就能夠迅速回憶並形成自己的理解。
課後習題非常重要,但不要留到期末前做,平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選擇性地挑幾道課後習題做一下。
同時根據自己的遺忘曲線、課程安排與學習習慣合理安排學習的時間,最好將課後複習鞏固與做作業的時間分開,防止知識過快遺忘。
臨近期末考前在做歷年卷的同時,最好將教材從頭到尾仔細地看一遍,重視公式、定理的意義與基本概念的理解。
分享人:鍾佳妮,法學2014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碎片式學習
學習不一定要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也不一定需要書和紙筆。
比如出去吃飯、坐車有空閒時,可以閱讀事先在手機上保存好的電子版筆記,或者看與專業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看群里老師同學分享的一些學習資料等。
如果需要備考,可以下載相關的app軟體,無聊時就做幾道題目,或者將自己不擅長的那幾頁書拍下來,有空就看幾眼。
就像是你在人海中經常無意間瞥見一個陌生人,無需刻意去記住他的長相,久而久之他的臉在你腦海中就有了印象,未來「考前抱佛腳」複習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記住。
分享人:嚴相傑,海洋工程2016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用好入睡前的時間
入睡前的時間,不受外界干擾,把這段時間利用好,大有裨益。
我在入睡前會在腦海里過一遍今天的內容:上了哪些課,講了哪些內容,公式能不能背出來,哪些是我不會的……這樣想一遍後,能使學會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
如果遇到想不起來的情況,也可以打開手機再看看課件,然後放下手機再嘗試過一遍。
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二十分鐘左右,但是想完了就會有一種「哇原來我今天收穫了這麼多!」的感覺,然後也能睡得很香!
合理利用時間,提升效率之後,還有這樣一些加深理解,深化研究的好方法分享給你——
分享人:王煌,世界經濟2015級博士研究生,曾獲「十佳大學生」榮譽稱號、國家獎學金
學會拆書
學會拆書是對知識的重新梳理和整合,能夠很好地幫助理解和記憶。
這是人文社科和理工科都需要的學習方法。
把厚書讀薄
社會科學專業需要經常性高強度閱讀經典原著,尤其遇到厚書的時候經常看不完、記不住,也用不著,很難堅持把書讀懂弄通。
厚書篇章結構比較多,邏輯掌握自然需要系統梳理,初次閱讀時由於信息是分散的,特別需要發揮自我能動性,挖掘核心觀點,去分解、整合、歸納、總結和記錄,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脈絡,並嘗試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表達觀點,這樣每一本厚書都會凝結成一個「專屬」的知識體系。
當然,更重要的是,博士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拆書、記錄層面,更要在邏輯梳理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地分析研究,這樣既能加深對作者觀點的理解,說不定也能開闢新的研究領域。
分享人:秦雪飛,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2014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把書讀薄再讀厚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苦惱:考前複習看書看一頁忘一頁,看一章忘一章,雖然整本書都翻過一遍,最後記得的還記得,模糊的還模糊。
其實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計算機有點相似——「運算器」和「存儲器」是分開的,在靜下心分析、思考的時候並不能高效地記憶。
於是我會一邊看書一邊把一本書的「骨架」摘錄下來,主要是一些暫時記不住(或者記不牢)但又很重要的結論、公式、圖表。
這樣讀過一本書後,手上就會有幾頁紙,上面寫的都是這本書的精華,也就是把書讀薄;當你再次去看這幾頁紙,你就能回想起整本書,也就是把書再讀厚。
考試前只要背下這幾頁紙,你就幾乎背下了整本書的內容,對一門課程有了既整體、又細緻的掌握。
分享人:潘晟,巴德年醫學試驗班2017級本科生,曾獲陳小英醫學新生獎學金
腦繪知識脈絡圖
每到考試前,總會有整本整本的書要複習,是不是很頭大?不妨在腦中繪一張知識脈絡圖。
複習時把一本書壓縮成一個平面,先建立起主要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再建立次要知識點與主要知識點的聯繫;練習時有意識地尋找考點在知識脈絡中的位置,強化知識調用的過程;考試時就只要循著知識脈絡去尋找答案,把知識平面展開即可。
對於大多數科目而言,在腦海中重現課程目錄是一個很高效的方法。
腦繪知識脈絡圖還可以用來查漏補缺,當脈絡中出現盲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複習。
每當你腦繪完一張知識脈絡圖,你的髮際線未必會後退,但你一定是在前進呀!
分享人:王錦雯,農學2014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看書-刷題有效結合
對於比較難的課程,我會儘量上完課就寫作業,這樣記憶還比較新,知識點也比較熟。
考試前一個月左右,我開始了系統性複習:先靜下心找一個下午回顧課本知識,然後找2-3份歷年卷做,熟悉考點,第一次差不多能做對60%-70%;然後集中攻克做錯的題目,回顧課本知識點,還搞不懂就下一次課問老師;照這樣循環2-3次,歷年卷題目基本上都搞懂了。
另外,考前一定要把所有考點再回顧一遍,最好在每個題目旁邊標註出考的機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考題之間只有細微的變化,考察的本質是不變的。
總結來說就是先看書——再刷題——再看書——問老師——記考點,這個方法對於一些有歷年卷的課程還是蠻有用的。
分享人:姚敏侶,廣播電視學2014級本科生,曾獲國家獎學金
多交流,多分享
樂於分享、善於表達,交流思想是最好的自主學習的方法。
我個人比較注重討論課與小組討論的過程,特別是當自己需要表達意見、闡述觀點的時候,我會非常留意自己每一次的分享和展示是不是做得夠好、夠全面,邏輯是不是夠清晰、準確,是不是能夠說服、或者感動願意聽我分享的人。
知識和思想的交流往往能夠產生意料不到的效果,而好的點子、主意也往往產生於這個過程中。
而當別人在做分享時,我也會仔細聆聽,將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記錄下來,從而更好地交流學習、互助成長。
看了那麼多學霸們的分享,小編也覺得收穫良多。
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來!
當然,最重要的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定下目標,堅持前行!
新學期,一起加油吧!
本文作者:施樂媛
本文圖片來源於學霸本人
部分來源於網絡
本文編輯:張宸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