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別山到川陝的一支勁旅雄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大別山到川陝的一支勁旅雄師 ——紅四方面軍在長征中的歷史貢獻
編者按:長征,是一次偉大征程。
黃岡,是一片紅色熱土。
這片熱土地上,曾走出在長征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兩支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出髮長征;1935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從鄂豫皖地區轉移至川陝建立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踏上了長征之路。
征途中,他們所迸發出的那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凝練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堅定信仰的政治本色的集中展示,是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展現從黃岡走出的兩支紅軍主力部隊的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即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部分文章,以饗讀者。
紅四方面軍是從大別山鄂東黃岡走出的一支紅軍主力之一,到達川陝後更是一支勁旅雄師。
紅四方面軍在川陝及長征中,由於張國燾個人的錯誤,給紅四方面軍和中國革命造成重大損失,但在中國工農紅軍勝利長征的征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
一、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轉移到川陝地區,改變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處境,並成為長征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1、創建了川陝根據地。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4個師,由鄂豫皖蘇區突圍,經鄂豫西入陝後,兩越秦嶺,涉漢水,翻大巴山,行程3000多里,殲敵萬餘,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十幾個師的圍追堵截,並於12月下旬,轉移到川陝邊界地區。
入川之後,紅四方面軍開創了包括7個縣100多萬人口的川陝根據地。
川陝根據地的開創和發展,北連陝北根據地,南與湘鄂西蘇區相接,又同中央蘇區遙相呼應,改變了全國革命力量分布,充分展示了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的卓著成效。
2、削弱了川軍力量。
從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在創建與保衛川陝根據地的過程中,接連不斷取得了一系列軍事鬥爭的勝利。
據不完全統計,約30萬左右的四川軍閥勢力共計被殲滅11萬多人,這充分顯示了紅四方面軍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強大威力。
四川軍閥在遭到紅四方面軍的打擊後,懾於紅軍威力,害怕被殲滅,不敢再對根據地輕舉妄動,從而使紅四方面軍在川陝後期,能夠集中時間與精力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進行準備。
3、發展壯大了隊伍。
在殲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的同時,紅四方面軍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並繳獲了大量槍枝、彈藥等,加強了自己的裝備。
到1933年11月,紅四方面軍主力就由原來入川時的4個師1.5萬多人,擴大為5個軍8萬餘人,並在同四川軍閥部隊交戰中積累了作戰經驗。
這些都為進一步掩護一、二方面軍長征準備了條件。
二、紅四方面軍為中央紅軍順利進行長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為中央紅軍提供可靠情報。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處境極為艱難,尤其是不了解敵情,無法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
這時遠在川陝的紅四方面軍主動承擔起為中央紅軍提供情報的任務。
他們破譯敵人電台密碼,監聽敵廣播,千方百計地搜集各方面的材料,及時報告給中央紅軍,供中央紅軍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
紅四方面軍的情報工作事後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誇獎,「我們離開中央蘇區,進入湘、滇、黔、川地區,以及四渡赤水時,對周圍的敵情搞不清楚,是紅四方面軍電台的同志們,破譯敵人的電報整理電告我們。
」
2、協助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紅四方面軍就密切注視著中央紅軍的行動,尋機配合。
1934年底,紅四方面軍召開了靖江渡軍事會議,指出:「中央紅軍大舉西進,我們積極配合其行動。
在軍事技術上應注意河川戰術之研究;在政治工作上強調研究少數民族問題,重視少數民族工作。
」同時黨中央也電令紅四方面軍,「實行嘉陵江以西進攻」,以此來牽制國民黨軍隊的力量,達到掩護中央紅軍轉移的目的。
紅四方面軍堅決執行黨中央的命令,決定發動廣元、昭化戰役,以便達到上述之目的。
原定的廣元、昭化戰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紅四方面軍決定調虎離山,及時果斷地發動了陝南戰役。
陝南戰役歷時半月之久,經過6次較大規模的戰鬥,殲敵4000餘人。
這個勝利迫使蔣介石重兵北調川陝邊境,極大緩解了中央紅軍的正面壓力。
陝南戰役後,紅四方面軍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揮師南下準備發動嘉陵江戰役,策應中央紅軍入川。
1935年3月底,渡江戰役打響,經過4晝夜的激戰,渡江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敵1萬餘人。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的勝利,迫使蔣介石抽調8萬兵力來對付紅四方面軍,這樣就為中央紅軍迅速擺脫國民黨軍隊創造了條件。
中央紅軍之所以能迅速擺脫圍追堵截,進入四川,取得長征的勝利,除了遵義會議後,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以及全體將士浴血奮戰等原因,與紅四方面軍在川陝的軍事進攻是分不開的。
如果沒有紅四方面軍在川陝的一系列軍事勝利,中央紅軍想通過軍閥林立、地勢險惡、經濟落後、語言不通的西南地區,是不可想像的。
3、為中央紅軍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同四方面軍會師後,不僅壯大了紅軍的力量,也鼓舞了將士的士氣。
紅四方面軍為了維護黨中央的正確路線、顧全大局,抽調6千人的兵力補給中央紅軍,後來,這些編入中央紅軍的部隊,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四方面軍還為中央紅軍提供了物質上的援助。
早在會師之前,紅四方面軍總部就號召全體官兵籌集糧食、鹽巴、牛羊等物,並捐獻衣物、鞋襪等作為慰問品,送給中央紅軍。
紅九軍在自己也很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拿出幾百套軍衣,一部分酥油和炒麵給紅五軍團送去。
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號召:「每人每天節約半兩糧,多編些草鞋和毛襪支援中央紅軍。
」在西康地區共籌集了200萬斤糧食和一些牛羊、鹽巴等。
紅四方面軍這些物質上的援助,對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紅四方面軍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穿過人跡罕見、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地貢獻了力量。
三、紅四方面軍的大膽探索,以及出現張國燾個人嚴重錯誤,為中央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教訓
1、紅四方面軍在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為黨中央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提供了重要經驗。
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是黨中央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才確定下來的。
最初確定放在湘西,與賀龍領導的二、六軍團會師受阻後改在貴州。
遵義會議後,黨中央決定渡江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但後來渡江遭到國民黨優勢兵力的阻擊。
黨中央決定改變戰略方針,準備在雲貴川邊地區建立根據地,最終又因國民黨軍隊的圍追,沒有能夠實現。
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繼續進行戰略轉移,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實現會師。
會師後,「革命的大本營放在哪裡」成了當時黨中央和紅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張國燾等少數人主張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南,同黨中央的主張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為黨中央制定正確的方針提供了重要依據。
紅四方面軍總結當時西南諸省的情況是:一是蔣介石企圖攫奪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諸省,變成其戰略大本營;二是土著軍閥視地盤如生命,既怕紅軍危及他們的統治,更怕蔣介石以「剿匪不分畛域」為名吞併他們,所以開始聯合起來,加快了消滅和驅除紅軍的步伐;三是那帶偏遠地區,多系少數民族雜居區域,經濟落後、人口稀少、物質短缺、語言不通,基本上不具備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條件。
再加上當時「華北事變」爆發,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這就決定了不能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遠離抗日前線的西南。
黨中央經過兩河口、沙窩、毛兒蓋會議,最終確定了北上抗日,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的英明決定。
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
2、張國燾堅持南下的錯誤方針與黨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相對抗,造成紅軍的分裂,是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的重大教訓之一。
1935年9月,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及原紅一方面的五、九軍團南下,另立「中央」,破壞黨的紀律,分裂黨,分裂紅軍,向四川西部荒僻地區實行無限制的退卻,使紅四方面軍由南下的約8萬餘人減員到4萬餘人,而且由於南下的行動,使紅四方面軍遠離抗日前線,削弱了紅軍在全國的影響。
紅四方面軍從南下到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期間,雖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貢獻,但在總的戰略方向上是錯誤的,給中國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中央面對張國燾的錯誤,自始至終保持挽救、糾正的正確態度。
針對張國燾向黨向紅軍鬧獨立的問題,1935年8月初,中共中央作出《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要求加強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作了關於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的爭論與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
會議上發言的同志同意毛澤東的報告。
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認為張國燾的錯誤是機會主義和軍閥主義傾向,與張國燾的鬥爭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必須採取一切具體辦法去糾正張國燾的嚴重錯誤。
決定號召紅四方面軍中全體忠實於共產黨的同志,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同張國燾路線作堅決的鬥爭,以鞏固黨和紅軍。
當時,彭德懷等人主張開除張國燾的黨籍,毛澤東明確表態:「不可,目前紅軍中廣大指戰員尚不了解真相,如此則引起部隊的混亂,這個決定也暫時發到中央委員一級。
」歷史證明,毛澤東的主張符合黨的利益,順民心、軍心,策略高明,非常正確。
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據張國燾對待錯誤的態度及黨內紅軍內部的團結情況,作出《關於在黨內公布張國燾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決定公布1935年9月初中央通過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以澄清事實、明辨是非、統一思想認識。
5月20日,為轉變張國燾,林育英、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等致電朱德、張國燾、劉伯承、徐向前、任弼時、賀龍等,指出:弟等與國燾同志之間現在已經沒有政治上與戰略上的分歧。
過去的分歧不必談,唯一任務是全黨全軍團結一致,反對日帝與蔣介石。
弟等對於兄等及二、四兩方面軍全體同志之艱苦奮鬥表示無限敬意,對於採取北上方針一致歡迎。
中央與四方面軍的關係可如燾兄之意暫時採用協商方式,總之,為求革命勝利,應改變過去一切不適合的觀點與關係,拋棄任何成見,而以和諧團結努力奮鬥為目標。
10月14日,針對彭德懷等對紅四方面軍有偏見的問題,毛澤東同張聞天、周恩來等復電彭德懷:「為求黨與紅軍的真正統一與順利執行當前任務,對國燾及其他幹部不可求善太急。
我們政策應表示對他們信任。
準備經過長期過程,使國燾及其他幹部逐漸進步,估計他們是可能進步的。
」
最終,紅四方面軍在中央領導下,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錯誤,實現了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為中國共產黨應對複雜局面積累了經驗和教訓。
四、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驍勇善戰,為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長征戰功卓著
從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在創建與保衛川陝根據地的過程中,接連不斷地取得了一系列軍事鬥爭的勝利。
首先,進行了反對田頌堯三路圍攻的戰役,粉碎了田頌堯的29軍的38個團近6萬人的三路圍攻,使田軍損失過半,餘部退守嘉陵江岸。
並主動發起了儀南、營渠、宣達三次戰役。
儀南戰役進一步打擊了退守在儀隴南部地區的田頌堯殘餘軍閥勢力;營渠戰役重創了盤據在營山、渠縣的楊森的20軍;宣達戰役大部殲滅了盤據在宣漢、達縣、萬源、城口地區的劉存厚的川陝邊防軍。
紅四方面軍還進行了反對劉湘六路圍攻戰役。
這次戰役是紅四方面軍發展史上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艱苦的一次戰役。
四川軍閥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糾集四川軍閥部隊140餘團的兵力,妄圖在3個月內消滅紅四方面軍,為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打擊國民黨軍隊,紅四方面軍連續緊縮陣線,以至最後放棄十餘縣廣大根據地,而集中於通江以北至萬源以南一線。
由於根據地縮小,人力物力嚴重缺乏,尤以糧食更為困難,紅軍甚至出現戰士餓至二、三日仍與敵廝殺的情況。
最後,在黨的領導與徐向前直接指揮下的紅四方面軍的指戰員們,以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及其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精神,歷盡艱險,排除萬難,浴血奮戰l0個月,以2萬餘人的傷亡代價,先後殲敵8萬餘人,終於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
中央主力紅軍北上後,張國燾擅自帶領左路軍南退,走上了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錯誤道路。
蔣介石和西南軍閥絕沒有因張國燾的分裂,而停止對紅四方面軍的軍事進攻。
紅四方面軍在朱德、徐向前、劉伯承的領導下,一方面同張國燾的錯誤行為作堅決的鬥爭,一方面率四方面軍艱苦轉戰於川康地區,牽制和消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客觀上掩護了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同時也接應了紅二方面軍,使二方面軍迅速入川,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留下一部分組成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於1934年11月北上長征。
1935年春天,紅二十五軍活動在鎮(安)、柞(水)、商(縣)一帶。
陝軍3個團的兵力進剿,企圖一舉把紅二十五軍消滅在鄂陝邊境上。
正在這時紅四方面軍的陝南戰役打響了,迫使國民黨軍隊增援陝南戰役,減輕了紅二十五軍的壓力。
徐向前回憶說:「陝南戰役不是真正打楊虎成的,只是虛晃一槍。
調動和迷惑川軍,以策應中央紅軍和紅二十五軍。
」緊接著紅四方面軍又發動了強渡嘉陵江的戰役,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隊,策應了紅二十五軍首先長徵到達陝北,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為促使黨中央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創造了條件。
歷史用鐵的事實證明,紅四方面軍在全國紅軍從南到北戰略大轉移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長征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紅四方面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支援和策應了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二十五軍,並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黨中央的重大錯誤,實現了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三大主力軍的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