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位極人臣,為什麼不反清更進一步自己當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有個對聯高度概括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可說是500年來第一人。
洪秀全起義掀起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攻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風光無限,可謂執清廷牛耳者也!
於是,自曾國藩晚年以降,曾國藩為什麼不推翻清廷恢復漢統的話題,一直為人所熱議。
自此沒多空讀書生,妄自責備曾國藩,說他手握幾十萬雄兵,對內不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對外不能拒列強於邊塞,讓中國走上維新圖強的道路,實在是太窩囊了。
曾國藩為什麼不推翻清廷呢?
關於這個問題,歷代史學家總結出了很多原因,各自說的也都很有道理,真實的原因恐怕是只能問曾國藩自己了。
不過,有個歷史事實是不容忘卻的!
自洪秀全、楊秀清起兵以來,中國因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損失了一兩億的人口。
這些損失的人口中,有直接被太平軍、清軍(包括湘軍、淮軍)殺害的,但大部分人口的損失是因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中人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甚至遭遇瘟疫。
曾國藩曾親眼目睹人相食、相賣,他在同治二年四月廿二的日記中寫道:「皖南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近聞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
荒亂如此,今年若再凶歉,蒼生將無噍類矣!亂世而當大任,豈非人生之至不幸哉!」
站在人性善和人道主義的立場,我們有理由相信,曾國藩,這個立志追求《左傳》中所言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的讀書人從本心來說是希望早點結束戰亂,恢復統治秩序,使老百姓過上太平安寧的生活。
或者說,推翻清朝自己當上皇帝,並不能讓曾國藩達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於是他選擇了不更進一步,從而成聖,成近五百年來第一人。
不論真實原因如何,少枉死成千上萬的百姓總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