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你這樣閱讀,還不如不讀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李小墨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開篇第一句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要我說:卓有成效的閱讀者都是相似的,低能的閱讀者各有各的不幸。
作為一個有長期閱讀習慣的人,從小到大,身上最突出的標籤就是「愛看書」。
剛開始,別人只要告訴我他也愛看書,我會馬上激動地引為同類,然後滔滔不絕地開始分享。
現在別人再告訴我他愛看書,我會露出友好但保持距離的微笑,持保留態度地說一句:「哦,是嗎?挺好的」
同樣是看書,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了去了,愛看書和會看書之間至少差了1000碗雞湯。
真的,你這樣看書,還不如不看呢?
質疑黨
閱讀到底有什麼意義?看那麼多書真的有用嗎?這是質疑者常問的問題,猶疑中,萬事蹉跎。
沒怎麼開始閱讀的,在想讀還是不讀的問題;已經有一些閱讀量的,在想要不要繼續讀的問題;認為徒勞的,淪為讀書無用論者。
本質上,他們都是在質疑閱讀的意義。
質疑本身難能可貴,我不僅認為該質疑,還認為對閱讀意義的質疑和反思應該伴隨每個人的閱讀史。
唯有想明白閱讀的意義,才能主動閱讀,才能最大程度地從閱讀中受益。
我反感的是帶著讀書無用論的惡意來質問的人;是明明心存懷疑卻惰於尋找答案,對閱讀的態度猶疑反覆的人;是自己讀書方法低效卻反過來質疑讀書本身的人;
閱讀有什麼意義,要看你要的是什麼意義。
你的目的是賺錢,閱讀的意義就是幫你賺錢,簡書彭小六不就通過高密度閱讀,輸出為文字,然後系統性總結,開發成付費分享課程,現在開始賣課程賺錢了嗎?
你的目的是成為行業大拿,閱讀的意義就是變得專業,以職業為軸,把本行業所有經典書籍搜羅起來精讀,結合實踐摸索出一套做事的方法。
你是個學生,你的目標是知識儲備,那閱讀的意義就是幫你構建知識體系,文史哲廣泛涉獵,專業相關的書籍吃透。
滿足求知慾也好,獲得鑑賞力也好,探索生命的意義也好,全在於你要什麼。
沒有目標的人生,相匹配的當然就是沒有目標的閱讀。
書不過是幫助人實現目標的工具,閱讀的願景和人生的願景應該是一致的。
你不知道閱讀的意義,恐怕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消遣黨
我知道有這麼一種人存在,是因為有一回加入一個讀書打卡群,竟然有人打卡的是穿越、玄幻修行的網絡小說,一個打卡《仙逆》,一個打卡《極品家丁》,我我我……當時很想罵髒話。
閱讀有三種目的,一為消遣,二為獲得資訊,三為增進理解力。
消遣一直是書籍的一大功能,中國網絡文學自1997年誕生一來,一直呈高速增長的態勢。
2010年直接消費市場規模為6.8億,到2015年就達70億左右。
不用動腦子,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情節,無異於精神鴉片。
大學的時候眼見不止一個同學沉溺於消遣文學,男生愛武俠修仙,女生愛宮斗言情,不分晝夜,廢寢忘食,課業的壓力,就業的焦慮全都消失了。
但消遣之後,什麼也沒留下,只有無盡的空虛,大學四年就這樣被虛度了。
偶爾消遣一下沒什麼,消遣文學變成閱讀的全部,真的毀人不倦。
關於閱讀,我一直奉為圭臬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是他的精神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但消遣閱讀應該排除在外。
備考黨
這是另一個極端,所有閱讀只為應試服務,考點以外的書籍通通列為「課外書」,涉獵很少。
這個體會,來自大學的圖書館。
雖然圖書館人滿為患,但仔細看,你會發現九成都是備考的,準備考研的、準備考四六級的、考雅思托福的、準備司法考試的、準備會計考試的、準備公務員考試的,太多考試要準備了,再混一些做畢業論文、課程論文的。
等到期末,圖書館裡要占個位置,就要起早排隊了,因為大家都要準備期末考了。
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大部分都是優質的書籍,成排成排的書籍就在座位旁邊,但跟這些專注的備考者沒什麼關係,對他們來說,還不如做套卷子呢。
我覺得大學的圖書館不該是這個樣子的,可這些都是上進、用功的好學生,你可以指責他們什麼呢。
另有借閱者,好多怎麼借回去的怎麼還回來,放在宿舍生灰,心血來潮也看一些,但大多缺乏閱讀規劃,做個畢業生大學閱讀量調查,恐怕數據會很難看。
一本大學尚且如此,二本三本專科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中小學階段的「課外書」概念真是害人不淺,課外書被很多家長老師當成「閒書」,是影響學習的洪水猛獸。
到了大學,這種觀念依然沒有改觀,你在看《源氏物語》也好,看《精神分析引論》,看《論法的精神》也好,你的同學都覺得你在看課外書。
教材以外的書籍還被稱為帶著閒書質疑的「課外書」,真的是中國應試教育的悲哀。
書單黨
書單黨一年到頭都不知道自己該看什麼書,碰到稍微對讀書有點心得的,就湊上去問:我到底該看什麼書呢?有什麼好書推薦嗎?要不你給我列個書單吧?
我覺得書單是很個人的事,再好的書單也不會適合所有人。
你適合看什麼書取決於你的個人興趣,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段時間對宗教很感興趣,《人類的宗教》是我特別欣賞的一本書,可是你對宗教沒興趣,再好的書推薦給你也沒用;
適合看什麼書還取決於你的閱讀目標,你是為了消遣,為了獲得資訊,還是為了增進理解力?你說你想了解人的心理,你把星座式的心理分析當成洞察力,給你推薦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豈不是對牛彈琴。
你適合看什麼書還取決於你已有的知識儲備,閱讀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向高中生和大學生推薦的書目應該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你向一個哲學碩士要書目,他給你推薦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你恐怕只能拿回家墊桌角。
所以不要輕易向別人要書單,因為兩個人的水平和閱讀趣味可能相差很遠,這件事是不能做伸手黨的。
也不要輕易給別人開書單,沒有詳細了解對方的需求就開書單是很不負責任的一件事。
到處要書單也暴露了閱讀隨興所至,沒有規劃的毛病。
閱讀應該先有目標和願景,然後再圍繞感興趣的議題尋找書目,再對書目進行略讀判斷優劣,選出值得看的書目,最後列出閱讀計劃。
低效黨
低效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質的問題,沒有質再多的量也是白搭。
微博上有個新東方老師,他聲稱自己一年看了一千多本書,還賣課程教別人怎麼看書。
結果書單扒出來大部分都是大爛書,看了一千本也是往肚子裡裝了一千本垃圾,集閱讀和愚蠢於一身。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超快的閱讀速度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你在看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選書的時候,請和兜售捷徑的暢銷書保持距離,和雞湯爆文印成的雞湯集錦保持距離,和跟風之作保持距離。
好的書是經得起時間洗禮的,讀新書還是先持保留態度比較好,多讀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竅門是選再版次數非常多的,這類書通常質量非常有保障。
好的書是以一敵百的,你要是花時間把《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啃下來,以後那些教你溝通技巧、提升情商、人際交往、讀心術的low書你就再也看不上了。
選書的時候,多看看豆瓣評分、書評,參考經典書單以及一些靠譜的人開出的書單。
低效的第二個原因是量的問題。
在保證質的前提下,應該對自己有量的要求。
拿著看書質量重要,數量不重要的擋箭牌,放任自己,高興了就看兩頁,不高興了就放下了,沒有閱讀速度的要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要知道,自律的閱讀者會對閱讀做出規劃,有周計劃、月計劃、還有年計劃。
低效的第三個原因是滿足於現狀。
比如,很多女生沉溺於張小嫻之類的女作家,無法自拔。
閱讀既然被稱為進步的階梯,難度應該是遞進的,超出你的見解、你的視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的書才能幫助你精神成長和能力發育。
跳出舒適區,才能野蠻生長,去看一些對你來說有難度的書,能給你帶來突破的書,去攻堅,不要止步不前。
低效的第四個原因是學而不思。
很多人把書從頭到尾看一遍就算讀完了,閱讀是要伴隨思考、需要付出努力的。
這本書的議題是什麼?各個細部是如何組織起來服務主題的?這本書說的都對嗎?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你想要獲得哪個問題的解答?這本書會讓你聯想到現實社會、個人經歷嗎?
想要最大程度地從一本書中受益,需要先通過思考轉化成自己的,接著對外輸出,可以輸出為文章發表,輸出為語言與人討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否則聽過再多道理,你也過不好這一生。
屯書黨
囤書黨標榜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買書,已有多少藏書,看電子書的則使勁往閱讀器裡面購買和下載書籍,但是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
我相信他們也知道,購買了一本書並不等於真正擁有一本書,只有讀透一本書才是真正擁有一本書。
如果一本書被你化為己用,即使這本書損毀、丟失,也是你不可剝奪的財產。
所以,誰能告訴我,囤書黨為什麼不把書看完再買?
如何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做一個高效的閱讀者
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看看下面這篇文章,是否有所啟發。在知識經濟下,我們習慣於做任何事都問一句,這樣做有什麼意義?這個「意義」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會不會堅持的做下去。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