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究竟是憑實力斬殺的顏良?還是偷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羽作為三國名將,武藝絕倫,和張飛被稱為「萬人敵」,而且是正史中明確記載的,關羽一生最輝煌的戰績有兩次,第一次是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第二次是發動襄樊戰役,擊敗於禁七軍,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有人說,關羽斬殺顏良,是靠偷襲成功的,有人說,是憑實力,那麼,關羽究竟是憑實力斬殺的顏良?還是偷襲呢?
關於解白馬之圍,史書有明確記載,《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正史《三國志》說的很清楚,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當時在白馬,曹操派大將張遼和關羽為先鋒,與顏良交戰,關羽看見顏良的麾蓋,策馬刺顏良在萬軍之中,並且斬了顏良首級而回,袁紹諸將都不能抵擋,因此,解除了白馬之圍。
先看關羽的表現,看見顏良麾蓋,騎著馬就衝過去了,在萬馬軍中,斬殺了顏良,這個萬軍之中,有可能是萬人以上,也有可能是數詞,幾千人,但是不管怎麼說,至少是幾千人,關羽一個人衝過去就殺了顏良。
還有一處關鍵的地方,袁紹的那些將領,沒有一個人能抵擋住關羽,由此可以看出,關羽確實非常厲害。
至於關羽是不是偷襲?我覺得不可能是偷襲。
兩軍對陣,主將顏良在麾蓋之下,手下至少有數千兵馬,關羽衝過來,不是和他談判,是和他拚鬥,顏良能不做準備?打仗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拚命。
再說了,顏良手下的兵士,看見敵軍中衝來一個將領,不可能不保護顏良這個主將,肯定要護衛的,這樣看來,關羽能是偷襲嗎?不可能是偷襲。
護衛的結果是,紹諸將莫能當者,說的很清楚,沒有人能抵擋關羽。
有人說,《三國志》也不能記錄當時戰場上的真實情況,但是,《三國志》是正史,作者是陳壽,本身就是蜀漢人,而且,《三國志》比其他史書成書時間離漢末三國這個時期更接近,所以,更有說服力。
再說了,研究歷史,只能以正史為依據,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不能依據野史。
還有一點可以從側面說明,關羽是有能力斬殺顏良的,首先,關羽是萬人敵,曹操謀士程昱都親口承認了。
《三國志 張飛傳》記載: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雖然顏良驍勇,很厲害,但是,關羽比他更強。
關羽斬殺顏良時,是暫時屈身在曹操這裡,他時刻想著早一點離開曹操,回到劉備那裡,恨不得馬上就走。
但是,要走,必須要立功才能走,否則,無法報答曹操的厚恩。
《三國志 關羽傳》: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
恰好這時,立功的機會來了,千載難逢,曹操派他和張遼去解白馬之圍。
關羽肯定心想,只有這一戰立功,才能馬上動身離開曹操找劉備,如果這時不能立功,就失去機會,這個機會,必須要抓住,必須要立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所以,關羽一看到顏良的麾蓋,就策馬沖了過去,以驚人的戰鬥力,斬殺了顏良。
也可以想像,關羽是因為想早點立功,迫不及待地想離開曹操,回到劉備那裡,所以,激發了他的戰鬥力,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戰鬥力爆表了,應該是超長發揮,所以,一戰成功。
萬軍中取上將顏良首級的武聖關羽,這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當大軍在戰場對陣中,如果有孤膽英雄式的人物挺身而出,於萬軍擊殺敵將,肯定會直接影響戰局,這招就叫「擒賊選擒王」。在中國歷史中,猛將如雲,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很多,但在百軍中取上...
關羽斬殺顏良是靠偷襲?顏良文丑幾個回合就可打敗徐晃張遼
關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有兩次,第一次是斬殺袁紹大將顏良,第二次是發動襄樊戰役,擊敗於禁七軍,斬殺龐德。有人說,關羽斬殺顏良,是靠偷襲成功的。
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何不堪一擊?
漢末三國時代,袁紹手下有幾位大將,都非常厲害,其中,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武藝高強,被稱為「河北四庭柱」,特別是顏良和文丑,史書記載,勇冠三軍,但卻都被一戰秒殺,死於陣前,既然是勇冠三軍,為何不...
白馬之戰,為什麼斬殺顏良的是關羽,而不是張遼?原因很簡單
三國時期,是一個真正的亂世,在那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真正的猛將,他們都能在亂軍之中,來去自如。例如趙雲在漢水之戰中,先救老將黃忠,再救部將張著,兩度衝散曹軍的陣型;曹仁率幾十騎,在數千人中,救援...
張遼和關羽同解白馬之圍,為何張遼沒出手斬顏良?
張遼和關羽都是三國名將,兩個人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都能率軍獨擋一面,張遼最厲害的一戰是合肥之戰,率七千人擊敗孫權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關羽最厲害的一戰,是襄樊之戰,擊敗於禁七軍,斬殺龐德,威震華...
絕非偷襲:也說關羽斬顏良!(上)
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率軍先佯裝在延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