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評《三國演義》:「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是完全正確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似乎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可有人卻有不以為然,認為用人也要「疑」,疑人也可以用。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用人到底該不該疑呢?我們透過三國來解開這個謎題。

曹操得知關羽破了襄陽,又圍樊城甚急,便命于禁前去救援,又問道眾將誰願做先鋒,龐德應聲願往。

於是曹操封于禁為征南大將軍,龐德為西都先鋒,統帥兵馬前往樊城。

臨行前有人提醒于禁,龐德乃馬超手下副將,不得已才降魏;如今馬超又在蜀軍做了'五虎上將",況且親兄弟龐柔也在西川做官,如今命他為先鋒不是火上澆油嗎?于禁聽後覺得有幾番道理,便將此事告知曹操,曹操幡然醒悟,下了龐德的先鋒印。

龐德向曹操表示:「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起異心,惟大王明察之」,曹操對龐德說:「卿不負我,孤亦不負卿也?」龐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臨行前做了一口大棺材,當眾發誓受魏王恩寵,便已死相報。

龐德到了戰場奮勇殺敵,用箭射中關羽。

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魏兵大敗,龐德致死不降,被關羽斬首,于禁則降了關羽。

陶謙將徐州讓給劉備之時,陳登為幕管,後來張飛醉酒失徐州,陳登歸降了呂布。

曹操攻打張秀時,為了穩住呂布,特意封呂布為平東大將軍。

呂布請陳登向曹操請求實授徐州牧,陳登卻對曹操說:「呂布乃豺狼也,有勇無謀,丞相若有舉動,我願為內應」,曹操聽後非常高興當即給陳登的父親陳珪加了俸祿,又封陳登為文陵太守。

從此以後,每當宴請賓客之時,陳珪父子都盛讚呂布之德,阿諛奉承。

謀士陳宮勸呂布要多加提放,呂布卻說陳宮是陷害好人。

陳宮出門長嘆;『忠言不入,吾輩必受紻有!」

後來曹操攻打呂布,呂布命陳珪守徐州,自己與陳登救蕭關。

陳登搶先來到關上,誘騙守關的陳宮棄關而走,又用計讓陳宮與呂布自相廝殺一夜,直到天明才醒悟。

此時徐州和小沛都已失守。


兩個同樣的故事卻有著不同的結果,曹操對龐德用人不疑,龐德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可是呂布對陳登父子也是用而不疑,卻被陳登父子暗中出賣了,那麼用人到底該不該疑呢?曹操是生性多疑之人,他對龐德並非是「不疑」,而是雖然有疑也能放權使用。

曹操的難得之處不在於他「用人不疑,而在於他即使對人有疑慮,也能放手使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正是通過'用人有疑'這種手段把人控制住的。

使得龐德對其死心塌地。

而呂布是對陳登信任又加以重用,從來沒有產生過懷疑,可以稱得上是地道的「用人不疑」然而卻被出賣。

陳登在受到呂布重用期間,多次暴露疑點,呂布只要在稍加精明一些,就可以發現陳登是可疑之人,而陳登卻始終用人不疑。

所以說用人不疑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對一個人的忠誠度不疑,不能代表對他的能力不疑,更不能代表對他的責任心不疑。

用人不疑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方可成事。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龐德與關羽對戰為何備好棺材

關羽圍樊城,曹操欲使于禁赴樊城救援,問眾將誰敢作先鋒。一人應聲願往。操視之,乃龐德也。操大喜曰:「關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令明,真勁敵也。」遂加于禁為征南將軍,加寵德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

劉備錯失的這七個人,比諸葛亮智,比關張勇

劉備出身貧寒,且長期顛沛流離,雖然涿郡起兵時,有關羽、張飛、簡雍跟隨,轉戰徐州時,又有糜竺、糜芳、孫乾傾情加盟,緩慢的發展也讓他錯失了很多優秀人才,下面這幾位三國名人都與劉備有淵源,可惜未能跟隨...

37.2℃漫畫——白門樓呂布殞命上

上篇說到,呂布被曹操擊敗後投奔劉備,屯紮於小沛,趁劉備攻打袁術時出兵占領徐州,把小沛給了劉備,袁術進攻劉備,呂布轅門射戟令雙方講和。不久,呂布又趕走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