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一份大學書單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做過一個南京大學閱讀生態調查問卷,發現當代大學生的閱讀越來越趨向於『快』『泛』『短』『淺』『碎』。
瀏覽式閱讀大行其道,而沉浸式閱讀日趨衰微。
」談起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擔憂地說,這也是《南大書目》推出的緣由。
大學生還需要沉浸式閱讀嗎
2016年11月,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楊德力在圖書館借閱40本書,是該校當月本科生借閱榜上第一名。
該校當月本科生人均借閱圖書4.5本,其中大一學生人均借閱圖書3本。
非法學類借閱圖書榜首是《新紀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越軌社會學概論》。
2015年度,東南大學全校紙質圖書借閱量人均6.47本。
借閱圖書排行榜排名前20的書中,只有兩本是文學作品,外加一本《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其餘全是《彈性力學簡明教程》等工具書。
再從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二十幾所高校同一年度的借閱統計數據來看,各校大同小異:「達人」借書多,人均讀書少。
借閱以工具書為主,進入借閱榜單的人文類書籍以小說為主。
東南大學一位學生坦言:「工具類書不想自己買,就到圖書館借,人文類的書就『剁手』買唄。
」圖書館的統計不能充分說明當前學子人文類書籍閱讀狀況,但跨年度比較能夠明顯看出大學生紙質人文類圖書閱讀量在下降。
東南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2010年該校借閱圖書榜上,人文社科類書籍有6本,包括《國富論》《安藤忠雄的作品與思想》等。
而在2005年,該校借閱圖書榜上排名前13的書中,只有兩本不是人文社科類書籍。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鬍海岩是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他回憶自己大學時讀書的方式是「泡在新華書店」,因為當時大家讀書熱情非常高,但學校圖書館藏書有限,很多想讀的書難以借到。
進入網絡時代後,與前輩想看書只能泡書店、去圖書館不同,現在的大學生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可以讀書,書的選擇也更多。
胡海岩認為不能因此否定網絡閱讀:「閱讀需要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網絡閱讀能讓大學生更高效地進行泛讀。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網絡閱讀擠占了過多原本用於精讀的精力和時間。
但對於經典名著,一定要通過精讀才能品味其思想內涵。
」
「培養青年學子沉浸式閱讀的習慣,訓練他們批判性閱讀和思考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和迫在眉睫。
」陳駿說。
那麼,一份推薦書單能讓大學生靜下心來讀經典嗎?
高校書單如何「煉成」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上大學時曾根據錢穆、胡適等推薦的書單進行閱讀。
2014年,他和同事一起為法大學子推出了一份校長推薦書單,並且結合本科學生的成長規律和閱讀特點,分8個學期向同學們推薦了40本經典書籍,每個學期5本書。
「第一個學期,我推薦大一同學讀《四書》《中國哲學簡史》《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通過這些閱讀可以打開視野。
第二個學期我推薦了《理想國》《萬曆十五年》。
此後還有第三個學期推薦的《國史大綱》等。
」黃進說,「之後我逐漸學會了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循序漸進地推薦一些思考更深、專業性更強的書籍,比如《政府論》《社會契約論》等。
」
「教育的常識就是讀書,一份書單對學生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把書單和大學錄取通知書一起發,讓學生入學前就能感受到學校的文化底蘊。
」陳駿說。
耗時兩年選定的《南大書目》非常「走心」,先由南京大學校內資深教授組成專家委員會,推薦出188部書,然後在全校範圍由師生進行網絡評議,再由專家委員會集體審定,確定出60本,形成一套上下兩冊共60餘萬字的《南大讀本》,給南大學子人手一份書單和一套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