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有人羞辱老師,其結局悲催 而尊師者,大多取得非凡成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的說法。

尊重師長的風尚和傳統,古已有之,源遠流長。

但歷史上也有不著調的人,侮辱老師的栗子,也有發生。

三國時代,就有這麼一個案例。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縣人,漢王朝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代。

夏侯惇在我們的印象中,素以剛烈而聞名,這種印象是怎麼來的呢?史書中對此有專門的記載。

​《三國志》中有關於夏侯惇的記載: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

正史中的記載,較為可信。

夏侯惇十四歲的時候,就是個很孝順的孩子,天地君親師,不僅對父母,對自己的老師也是如此,非常孝順,有人侮辱他的老師,夏侯惇提刀把對方殺了,然後怎樣,史書中沒有記錄。

但他的剛烈尊師的名聲,應該聞名遐邇。

後來,夏侯惇在曹操手下任職,作戰勇猛,地位顯赫。

一個14歲的少年,面對羞辱自己老師的惡徒,沒有退縮,不愧是一位血性少年。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尊師,亦有傳統。

當別人侮辱自己的老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位辱師者碰上這位血氣方剛的少年英豪,活該他倒大楣。

只是,因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太慘痛了,希望他下輩子,能好好懺悔,不再幹這無腦的缺德事。

說完辱師案,再說說古時尊師的故事。

首先說說孔子尊師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被後人尊稱為「聖人」。

孔子曾在杏壇開壇講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孔子對後世的教育,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

」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

老子,其猶龍邪!」

​歷史上另一個特別尊師的故事,發生在宋代。

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在北宋時期,福建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同學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

楊時便勸告同學,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同學卻還立在雪中,同學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歷史上某些特殊的時期,也有令人不堪回首的遭遇。

老師,一度曾被戲稱為「臭老九」,僅從這個充滿不屑的名號,可以想見當時教育、老師的社會地位,以及當時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好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噩夢過後,迎來黎明,陰霾終於盡散,風清才能氣正,又是朗朗乾坤。

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證明,一個重視教育、尊重老師的社會,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一個時代,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和社會風尚,國家和民族,才會有更美好的希望和未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不知道的歷史三大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