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是怎樣對待周皇帝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帶兵攻入都城,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打入皇宮。

這時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歲的柴宗訓已經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相擁而泣,之後都換上白色的衣服乘轎子離開王宮,避居天清寺。

趙匡胤和眾將湧入皇宮,四處搜掠,宮女紛紛閃避、跪拜。

這時候趙匡胤看到有位宮女帶著兩個小男孩,衣飾不同,於是盤問,宮女說,這是世宗的兩位王子。

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趙匡胤問眾人:「這怎麼辦呢?」趙普回答說:「帶走吧。

」一種版本是趙匡胤自己回頭對眾人說:「還等什麼呢?」於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

兩種版本雖然不同,但都表現出趙匡胤的真實內心,想殺盡周世宗後人,斬草除根。

只是第一則含蓄一點,想必是後人為尊者諱,不好說的太直接,把惡人讓給趙普去做了。

第二種就直接多了。

從趙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種更符合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的風格。

兩種版本的故事後來都提到一個人物,叫潘美。

潘美在楊家將里,也叫做潘仁美,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是朝廷里反派人物的代表。

而在歷史上的潘美則是北宋初期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在北宋平定南漢、北漢的時候建立了赫赫功勳。

而面對急於清楚後周皇族勢力的趙匡胤,眾將皆附和,唯獨潘美默不作聲。

趙匡胤就問為什麼。

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勸陛下殺掉世宗之子,則有負世宗;勸陛下不殺世宗之子,就有負陛下。

」還有一個版本,潘美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只是於理未安。

」兩種版本都表現出潘美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主見的人。

第一種直言進諫,並且點明殺世宗之子有負世宗,這是作為臣子的不忠。

一開始我很懷疑這種回答的真實性,以為第二種更貼近真實,因為表意更加含蓄,對趙匡胤的進諫也更加委婉,只是於理未安,按理當然是不能殺的,而理是什麼,就是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信任的臣子。

不過仔細想想,或許第一種才是真實。

潘美此人出名極早,在高平一戰之中就立下功勳,之後雖然名位不如趙匡胤,卻是趙匡胤不可忽視的重要助手,和趙關係不錯。

而此時還是趙匡胤進入都城的時刻,說話當還有幾分兄弟語氣,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直言不諱。

趙匡胤當然會越來越反感兄弟們的這種語氣,于是之後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確立君臣之分了。

無論怎樣,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識到,所有自己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任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明顯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於是趙匡胤命人追還一個男孩,交給潘美,讓潘美收為養子,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 藍月傳奇
  • 美女陪玩
  • 熱血傳奇
  • 套裝贈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為什麼不殺光柴榮子孫?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可是在周世宗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卻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那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子孫呢?要穩固江山,兵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後周的皇族實力,那麼趙匡胤有...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為什麼放過了柴榮子孫?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可是在周世宗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卻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那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子孫呢?要穩固江山,兵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後周的皇族實力,那麼趙匡胤有...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善待柴榮的後人了嗎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周世宗柴榮文韜武略是當時亂世之中少有的有能力的皇帝,可惜柴榮最後在北伐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時突染重疾,英年早逝。當初趙匡胤作為柴榮的部將被柴榮所賞識對其給予重用,柴榮死後趙匡胤改任...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