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虎將,為何被一句話所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呂布是在酣睡中被兩個部下綁縛之後,開城門送與曹操的,並且在城南門(白門樓)就地論處。
臨刑前曹操問:「如今被我所擒,有何話說?」
呂布的回答是:「若非部下叛變,未必被擒」。
陳宮的回答是:「如果呂布聽我之言,未必被擒」。
雖然同樣的的回答,但其中的意思差別大了:
呂布是在找藉口,陳宮是在表達內心的絕望;呂布在求生,陳宮在求死。
雖然二人均死於曹操的刀下,但實際上二人均非曹操所殺:
陳宮是自己求死,呂布卻是死於劉備一言。
先不說陳宮,今天咱就來看看劉備如何一言殺呂布的。
此事說來有些淵源,還請諸位看官,先聽我囉嗦一下呂、劉之間的這段恩怨吧。
先有兩條線:
一條線是,曹操為報家仇,出兵徐州,劉備出手相救,解徐州之圍。
徐州牧陶謙感劉備之德,又加上曹操對徐州志在必得的壓力,願把徐州讓與劉備。
陶謙三讓,劉備三辭,直到陶謙死後,劉備才「權領」徐州牧(自始至終沒有朝廷批文)。
另一條線是,王允巧施「連環計」,呂布殺董卓之後,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趁機作亂,攻入京城長安,王允被殺,呂布敗逃,先後投奔袁術、袁紹、張揚、張邈,均不能相容。
最後呂布投靠新得徐州的劉備,並將其安置在離徐州不遠的小沛(沛縣)。
從此二人之間的恩怨就開始了。
曹操覬覦徐州已久,於是採納謀士荀彧的「驅虎吞狼」之計:以天子的名義讓劉備進攻袁術。
沒想到劉備出兵袁術之時,呂布在背後趁機占了徐州,劉備討伐袁術失敗,無路可走。
呂布卻「大方」起來,請劉備回徐州,又將劉備安置在小沛(兩家換了一下位置)。
出於無奈,劉備只好答應,暫駐小沛,與徐州呂布相互守望。
不久袁術派大將紀靈率大軍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援,呂布本欲不救,鑒於小沛與徐州的唇齒關係,又不可坐視。
這便有了「轅門射戟」的故事,就是呂布從中調停,避免了紀靈與劉備這一戰,等於說是解救了劉備,名義上劉備就欠呂布一個人情。
為此呂布還對劉備說過:「我今日化解了公之危難,他日公得志,不可相忘啊!」(這是呂布第一次向劉備討人情,而且還是順水人情)。
聞聽此言不知劉備心裡作何感想,但表面上劉備還是表示再三感謝。
劉、呂兩家,雖貌合心離,也相安無事。
引起兩家矛盾的導火索是劉備的三弟,張飛。
張飛一直是極度藐視呂布的,因為張飛是「忠義」的代表。
呂布兩次認人作父(先是丁原後是董卓),後又殺之,呂布的為人為張飛所不齒,曾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很惡毒的哦)。
張飛對呂布的態度也許就是劉備對呂布的態度,只是張飛表現在外,劉備暗藏於心。
有一次,呂布使人去山東買回一百五十匹好馬,半路被張飛搶了。
呂布本已忍張飛很久了,這回怎能罷休。
不顧劉備的面子和人情,出兵圍攻小沛,聲稱討馬!
劉備突圍投了曹操。
曹操率大軍征討徐州,呂布兵敗,退守下邳(徐州一郡)。
兩個月後,城內生變,被部下生擒送與曹操。
......
囉嗦多了?好的好的!我說重點!
在下邳城南門的城樓(白門樓)上,曹操開始就地處置呂布等人。
呂布雖勇,但是貪生怕死,在生死面前毫無英雄氣概。
眼看著自己的部下被處死,就連一向依賴的謀士陳宮也慷慨赴死,棄自己於不顧。
呂布怕了,又想到了自己看家本領:投降!
當時劉備已投曹操,就站在一旁,呂布看周圍沒有能搭上話的,唯有劉備。
就趁曹操下樓勸陳宮之時,向劉備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相救?」(我就搞不明白:劉備有啥理由救你)。
劉備點頭表示答應。
等曹操上樓回來,呂布連忙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是我呂布,如今呂布願降,公為將軍,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
(恭喜呂布答對了!其實曹操也是這麼想地!)
曹操很得意,以為終於得了呂布這員猛將,於是轉頭問劉備:「玄德公以為如何?」(不乏炫耀之意)。
劉備很鎮定說:「公不見丁建陽(丁原)、董卓之事乎?」(你忘了丁原、董卓怎麼死的嗎?)。
這是在揭短啊!呂布聽罷,怒不可遏,大罵劉備背信棄義(孰不知自己最無信)。
又將「轅門射戟」之事搬出來討人情(第二次要人情)。
這也許是他向劉備張口求救的唯一能算理由的理由吧,可惜如今也靠不住了。
在劉備眼中,「轅門射戟」算是人情嗎?就好比,你無端奪人一塊肉,看人家餓了,又分給人家一口湯,回頭還讓人家感你的恩,是不是有點搞笑?
就算是人情好吧,需要討要嗎?
關於這個問題,曾仕強先生評三國對此做過發表過看法:「人情不討,人情還在,人情一討,全沒了」。
這道理呂布不懂。
再看曹操的反應:
曹操一聽劉備的話,好像恍然大悟,臉上的得意表情頓時消失,立刻下令將呂布,縊死!
下面我們開始分析兩個問題:
一個是劉備為什麼要支持曹操殺呂布?
一個是劉備一句話為什麼能夠致呂布於死地?
這兩個問題還得看劉備與曹操心理暗戰(這才是高手對決)。
先說劉備為什麼要殺呂布?
明面上,人們都認為,劉備支持殺呂布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呂布「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為人,不入劉備法眼;再就是兩家在徐州結下的一系列恩怨。
光是這些嗎?
其實這中間另有深意……
劉備投靠曹操,那只是權宜之計。
因為曹、劉二人都認為對方是英雄(煮酒論英雄是後話),絕非池中之物,終有一天會成為對手。
那問題來了:既然劉備知道呂布是反覆之人,又清楚曹操是日後的對手,那為什麼不勸曹操接受呂布,借呂布之手,待有朝一日,像殺丁原、董卓一樣殺掉曹操呢?反而立刻就借曹操之手殺了呂布呢?
(問得好!)
因為劉備還明白一點:那就是曹操遠非丁原、董卓之輩可比。
曹操如果不殺呂布必重用呂布,重用呂布必防呂布,既能以「利」誘使呂布死心塌地,又能以「術」將其牢牢控制,不能為害。
一旦呂布為曹操所用,必然如虎添翼,成為日後更強勁的對手,所以劉備決不能讓曹操得逞,呂布必須死!
(好陰險!)
那麼為什麼劉備僅憑一句話能夠致呂布於死地呢?
這個問題簡單點兒。
因為劉備這句話是從曹操的角度上來考慮的。
曹操生性多疑,雖然對呂布人品也是不看好的,但劉備又清楚,曹操只看重才能,不管人的品行。
你看,許多的烏合之眾投靠曹操之後都被曹操充分的利用(除了徐庶,因為徐庶不是烏合之眾)。
所以說呂布的那些污點不影響曹操對他的欣賞。
但是劉備的這句話說的突然,讓曹操的心情從「得意」一下降到「恐懼」,振聾發聵,驚出一身冷汗,疑慮頓生,猝不及思考。
就在這一刻,曹操感覺劉備所言乃天下之至理!所以立刻採納,不必關押審理,就地處死呂布!(與後來殺蔡瑁、張允有類似之處)。
劉備對曹操心理的把握真是恰到好處!(高明啊!)
反過來如果說,劉備從自己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會是什麼結果呢?
比如說:「呂布見利忘義,乃反覆小人,不可留!」或者「呂布乘人之危,奪我徐州,非大丈夫所為,該殺!」等等。
這樣曹操會怎麼看?會殺呂布嗎?
我想不會,太沒有說服力!所以說劉備是抓住了曹操的心理,並且巧妙地利用。
總之吧,「白門樓」這一局,其實並非是曹操戰勝了呂布,而是劉備戰勝了曹操!
文/張超傑
參考文獻/毛批本《三國演義》
呂布部將叛亂背後密謀者竟然是陳宮?呂布為何不自己「清君側」?
上一篇文章小弟寫到了張邈和曹操呂布的亂世情緣與張邈被害等大事記。眾所周知,呂布偷襲兗州之後繼續往東逃竄,來到了劉備地盤。此時劉備已經接手了陶謙的所有職能,面對被評為「反覆」之人,劉備會不會接受他...
三國第一高手第二名將非他莫屬?但其名聲不如其他手下敗將!
呂布(?-198),字奉先,漢族,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呂布善弓馬騎射,臂力過人,被喻為堪比西漢名將李廣,同樣有「飛將」的美譽。在民間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呂布因其勇武被并州...
為什麼劉備不給呂布說好話,那不是更方便借呂布刀殺曹操嗎?
白門樓呂布被曹操抓住後,趁曹操送陳宮下樓,向劉備求情說:「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劉備點頭。誰知曹操上樓來,呂布向曹操坦承願意歸降,曹操問劉備怎麼樣,劉備卻說:「公不見丁原...
呂布臨死前,劉備與曹操的幾句對話,隱藏著怎樣的驚天玄機?
從呂布之死看曹操與劉備的智商遊戲《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寫的是呂布之死。原本很簡單的一個段子,但如果細細玩味呂布、劉備、曹操三人之間的幾句對話,從中也能看出隱藏在背後的一些玄機,為讀三國增添些許情趣...
呂布——虎牢關下斗三英!為三國第一猛將,可惜生得偉大,死得窩囊!
呂布(?~198),字奉先,漢族,東漢五原郡九原縣(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曾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術效力,曾被封為徐州牧,後自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