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虎將,為何被一句話所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呂布是在酣睡中被兩個部下綁縛之後,開城門送與曹操的,並且在城南門(白門樓)就地論處。

臨刑前曹操問:「如今被我所擒,有何話說?」

呂布的回答是:「若非部下叛變,未必被擒」。

陳宮的回答是:「如果呂布聽我之言,未必被擒」。

雖然同樣的的回答,但其中的意思差別大了:

呂布是在找藉口,陳宮是在表達內心的絕望;呂布在求生,陳宮在求死。

雖然二人均死於曹操的刀下,但實際上二人均非曹操所殺:

陳宮是自己求死,呂布卻是死於劉備一言。

先不說陳宮,今天咱就來看看劉備如何一言殺呂布的。

此事說來有些淵源,還請諸位看官,先聽我囉嗦一下呂、劉之間的這段恩怨吧。

先有兩條線:

一條線是,曹操為報家仇,出兵徐州,劉備出手相救,解徐州之圍。

徐州牧陶謙感劉備之德,又加上曹操對徐州志在必得的壓力,願把徐州讓與劉備。

陶謙三讓,劉備三辭,直到陶謙死後,劉備才「權領」徐州牧(自始至終沒有朝廷批文)。

另一條線是,王允巧施「連環計」,呂布殺董卓之後,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趁機作亂,攻入京城長安,王允被殺,呂布敗逃,先後投奔袁術、袁紹、張揚、張邈,均不能相容。

最後呂布投靠新得徐州的劉備,並將其安置在離徐州不遠的小沛(沛縣)。

從此二人之間的恩怨就開始了。

曹操覬覦徐州已久,於是採納謀士荀彧的「驅虎吞狼」之計:以天子的名義讓劉備進攻袁術。

沒想到劉備出兵袁術之時,呂布在背後趁機占了徐州,劉備討伐袁術失敗,無路可走。

呂布卻「大方」起來,請劉備回徐州,又將劉備安置在小沛(兩家換了一下位置)。

出於無奈,劉備只好答應,暫駐小沛,與徐州呂布相互守望。

不久袁術派大將紀靈率大軍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援,呂布本欲不救,鑒於小沛與徐州的唇齒關係,又不可坐視。

這便有了「轅門射戟」的故事,就是呂布從中調停,避免了紀靈與劉備這一戰,等於說是解救了劉備,名義上劉備就欠呂布一個人情。

為此呂布還對劉備說過:「我今日化解了公之危難,他日公得志,不可相忘啊!」(這是呂布第一次向劉備討人情,而且還是順水人情)。

聞聽此言不知劉備心裡作何感想,但表面上劉備還是表示再三感謝。

劉、呂兩家,雖貌合心離,也相安無事。

轅門射戟

引起兩家矛盾的導火索是劉備的三弟,張飛。

張飛一直是極度藐視呂布的,因為張飛是「忠義」的代表。

呂布兩次認人作父(先是丁原後是董卓),後又殺之,呂布的為人為張飛所不齒,曾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很惡毒的哦)。

張飛對呂布的態度也許就是劉備對呂布的態度,只是張飛表現在外,劉備暗藏於心。

有一次,呂布使人去山東買回一百五十匹好馬,半路被張飛搶了。

呂布本已忍張飛很久了,這回怎能罷休。

不顧劉備的面子和人情,出兵圍攻小沛,聲稱討馬!

劉備突圍投了曹操。

曹操率大軍征討徐州,呂布兵敗,退守下邳(徐州一郡)。

兩個月後,城內生變,被部下生擒送與曹操。

......

囉嗦多了?好的好的!我說重點!

在下邳城南門的城樓(白門樓)上,曹操開始就地處置呂布等人。

呂布雖勇,但是貪生怕死,在生死面前毫無英雄氣概。

眼看著自己的部下被處死,就連一向依賴的謀士陳宮也慷慨赴死,棄自己於不顧。

呂布怕了,又想到了自己看家本領:投降!

當時劉備已投曹操,就站在一旁,呂布看周圍沒有能搭上話的,唯有劉備。

就趁曹操下樓勸陳宮之時,向劉備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相救?」(我就搞不明白:劉備有啥理由救你)。

劉備點頭表示答應。

等曹操上樓回來,呂布連忙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是我呂布,如今呂布願降,公為將軍,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

(恭喜呂布答對了!其實曹操也是這麼想地!)

曹操很得意,以為終於得了呂布這員猛將,於是轉頭問劉備:「玄德公以為如何?」(不乏炫耀之意)。

劉備很鎮定說:「公不見丁建陽(丁原)、董卓之事乎?」(你忘了丁原、董卓怎麼死的嗎?)。

這是在揭短啊!呂布聽罷,怒不可遏,大罵劉備背信棄義(孰不知自己最無信)。

又將「轅門射戟」之事搬出來討人情(第二次要人情)。

這也許是他向劉備張口求救的唯一能算理由的理由吧,可惜如今也靠不住了。

在劉備眼中,「轅門射戟」算是人情嗎?就好比,你無端奪人一塊肉,看人家餓了,又分給人家一口湯,回頭還讓人家感你的恩,是不是有點搞笑?

就算是人情好吧,需要討要嗎?

關於這個問題,曾仕強先生評三國對此做過發表過看法:「人情不討,人情還在,人情一討,全沒了」。

這道理呂布不懂。

再看曹操的反應:

曹操一聽劉備的話,好像恍然大悟,臉上的得意表情頓時消失,立刻下令將呂布,縊死!

劉備一言

下面我們開始分析兩個問題:

一個是劉備為什麼要支持曹操殺呂布?

一個是劉備一句話為什麼能夠致呂布於死地?

這兩個問題還得看劉備與曹操心理暗戰(這才是高手對決)。

先說劉備為什麼要殺呂布?

明面上,人們都認為,劉備支持殺呂布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呂布「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為人,不入劉備法眼;再就是兩家在徐州結下的一系列恩怨。

光是這些嗎?

其實這中間另有深意……

劉備投靠曹操,那只是權宜之計。

因為曹、劉二人都認為對方是英雄(煮酒論英雄是後話),絕非池中之物,終有一天會成為對手。

那問題來了:既然劉備知道呂布是反覆之人,又清楚曹操是日後的對手,那為什麼不勸曹操接受呂布,借呂布之手,待有朝一日,像殺丁原、董卓一樣殺掉曹操呢?反而立刻就借曹操之手殺了呂布呢?

(問得好!)

因為劉備還明白一點:那就是曹操遠非丁原、董卓之輩可比。

曹操如果不殺呂布必重用呂布,重用呂布必防呂布,既能以「利」誘使呂布死心塌地,又能以「術」將其牢牢控制,不能為害。

一旦呂布為曹操所用,必然如虎添翼,成為日後更強勁的對手,所以劉備決不能讓曹操得逞,呂布必須死!

(好陰險!)

二位英雄

那麼為什麼劉備僅憑一句話能夠致呂布於死地呢?

這個問題簡單點兒。

因為劉備這句話是從曹操的角度上來考慮的。

曹操生性多疑,雖然對呂布人品也是不看好的,但劉備又清楚,曹操只看重才能,不管人的品行。

你看,許多的烏合之眾投靠曹操之後都被曹操充分的利用(除了徐庶,因為徐庶不是烏合之眾)。

所以說呂布的那些污點不影響曹操對他的欣賞。

但是劉備的這句話說的突然,讓曹操的心情從「得意」一下降到「恐懼」,振聾發聵,驚出一身冷汗,疑慮頓生,猝不及思考。

就在這一刻,曹操感覺劉備所言乃天下之至理!所以立刻採納,不必關押審理,就地處死呂布!(與後來殺蔡瑁、張允有類似之處)。

曹操

劉備對曹操心理的把握真是恰到好處!(高明啊!)

反過來如果說,劉備從自己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會是什麼結果呢?

比如說:「呂布見利忘義,乃反覆小人,不可留!」或者「呂布乘人之危,奪我徐州,非大丈夫所為,該殺!」等等。

這樣曹操會怎麼看?會殺呂布嗎?

我想不會,太沒有說服力!所以說劉備是抓住了曹操的心理,並且巧妙地利用。

總之吧,「白門樓」這一局,其實並非是曹操戰勝了呂布,而是劉備戰勝了曹操!

文/張超傑

參考文獻/毛批本《三國演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