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兒毀了曾國藩家族的一封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國藩對弟弟的頂嘴一般情況下都能優容忍讓,不急不惱,一次不聽,就好言好語地再說一次。
但是咸豐十年九月,他卻忍不住發了一次飈,狠狠罵了曾國荃一次。
老九究竟做了什麼惹得大哥這麼生氣呢?
▌一封來自咸豐皇帝的寄諭
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五日深夜,正在祁門忙於平定太平軍的曾國藩收到了一封十萬火急的聖旨。
原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法聯軍不斷取勝,此時已逼近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承德,發文命各地迅速興師勤王,其中命曾國藩派鮑超帶三千人火速前往。
接到命令後,素來以「忠義」著稱的曾國藩陷入了煩惱之中。
為什麼呢?
首先曾國藩想到,現在正是圍攻安慶的緊要關頭。
安慶之戰是關係到整個戰局的關鍵,要是調勁兵北上,安慶勢必撤圍,平定太平天國的功業將功虧一簣。
其次,如果有損於大局卻能夠救皇帝於水火,那當然也划算。
但問題是他派鮑超北上其實也幫不了皇帝什麼忙。
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到此時,形勢已非常明朗,英法聯軍攻下北京是早晚的事,未來只有議和一途。
此外,他不願意將湘軍猛將鮑超交到滿族將領勝保手中,因為這支勁旅很可能有去無回,從此列入旗人帳下。
最終,曾國藩採納了李鴻章的建議——拖。
如果拖上十多天再回復皇上,北京城很可能已經被洋人攻占,雙方自然會議和,那時也就不用湘軍北上了。
所以他八月二十五日接到上諭,九月初六日才回復了一道奏摺。
當時奏摺一次往返,需要二三十天,李鴻章預計在二三十天內,肯定會大局已定。
果然,八國聯軍不久攻入北京城,與恭親王奕訢達成和議。
十月初四,曾國藩接到朝廷寄諭,稱不必北上。
這一「拖字訣」用得可謂非常高明。
▌兩手準備齊上陣
不過,雖然用了此計,但是素來慮事周全的曾國藩也做了多手安排。
因為萬一皇帝真的指派他親自帶兵北上,他得考慮一下到底帶哪些將領前去。
九月初七日,拜發了奏摺後,曾國藩又給曾國荃寫了一封信,主要是要求弟弟和自己做好北上的準備。
曾國藩知道,帶兵北上是小機率事件,此舉只是以防萬一而已。
沒想到曾國荃一接到這封信就急了。
此時正是曾國荃圍困安慶的緊要之時,他如同一隻獵狗,全神貫注地咬住獵物,要讓他撒開嘴,怎麼可能?
所以接到這封信後,他生怕大哥真的北上勤王,讓自己的圍城之功毀於一旦,於是心急火燎地寫了一封回信,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絕不能撤安慶之圍;其次,恭親王奕訢的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第三,批評咸豐皇帝不會用人。
▌嚇得曾國藩冷汗直流
我們可以想像曾國藩接到這封信時是什麼樣的反應。
曾國藩是京官出身,對大清王朝的政治紀律非常了解。
所以他讀到曾國荃此信,又怕又氣,冷汗直流。
這個老九,也太不成熟了!如果這封信流傳出去,不但曾國荃這一輩的政治前途完了,他們曾氏一族人的命運都堪憂。
曾國藩馬上把曾國荃的來信放在火上燒掉,然後在當晚,也就是咸豐十年九月初十日趕緊寫了一封家書,對曾國荃嚴加訓斥。
口氣之嚴厲,在曾國藩家書中可謂空前絕後。
曾國藩在信中首先批評了曾國荃這樣露骨地輕論國事、驕妄滿紙、不慎不智是從政的大忌,以後絕不能再這樣做,即使在家書中也不行,搞不好會惹來滿門災禍。
接著提醒曾國荃,他聽到的小道消息並不可靠,咸豐皇帝用人並不如他所說的不明,恭親王和僧格林沁也未必靠得住。
曾國藩在信尾還說,遇事要多聽取意見,有懷疑則加以保留,知道的部分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才能減少自己犯錯誤的機率。
這正說中了曾國荃的缺點。
如果說曾國藩為人的缺點是不夠自信,那麼曾國荃則是過於自信。
因為曾國藩的這封家書內容如此特殊,所以曾氏後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紀澤等人整理的各種曾國藩文集均無收錄,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嶽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才公開此信。
(本文有刪減)
◑ 本文內容來自【拙誠學堂】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歡迎訂閱。
湘軍發動南京大屠殺堪比日本鬼子-曾國藩為什麼被人稱為曾剃頭
以理學治軍"是湘軍區別於同時代其他軍隊的顯著特點。從咸豐三年建軍起,曾國藩一方面任用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劉蓉等一大批儒生擔任湘軍各級將領。然而,正是這樣一支標榜仁義道德的軍隊,一手製造了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