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與罷相始末?又是一位改革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已經談了商鞅變法、張居正變法,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還有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相比與前兩者,他的功績同樣不可磨滅,他的名氣家喻戶曉——宋代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能我們最先認識王安石是源自於老先生的詩詞,而他的改革同樣波瀾壯闊。

在神宗時候,宋代的政治經濟體制中冗官冗兵問題已過於嚴重,從而使得國家財政出現問題。

又因國家的官制和軍制問題都涉及立國之本,誰也沒有信心和膽量對這個曾經能結束唐末五代動盪的祖宗之法下刀,因此,為了充盈國庫,就要通過相應的政策手段,在不動搖國本的同時,取得同樣的成效。

在神宗的支持下,宰相王安石主持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

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

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然而,這項變法收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名流人士的反對,還包括歐陽修、蘇軾等。

司馬光不是經濟學家,在他的思想中,國家的財富是固定的,政府多一分,百姓就少一分。

司馬光作為一名偉大且嚴謹的歷史學家,他的觀點或許缺乏創意,但都是從歷史長河中經歷多次驗證後得到的經驗。

立足於中國農業社會這個現狀,明白今日的所為,不管有多美妙的包裝,終究逃不出當年桑弘羊那樣與民爭利的結局。

雖說,王安石和司馬光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王安石眼界開闊,但卻忽略了現實的客觀狀態;司馬光思想保守,但卻善於總結歷史經驗,而司馬光顯然更代表了農業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特點,所以,當時的名流都站到司馬光一方。

王安石變法之後,國庫迅速豐盈,國家財政的充足一直受益到徽宗時期。

新法之下,國庫里的財帛,儘是民間的血淚。

儘管阻力較大,但是幸得有神宗的擁護與支持,變法還是得以順利推行。

1074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野,流離失所,反對變法的大臣們紛紛上書彈劾新法,上書是免行錢造成的這種局面。

神宗左右為難,信心動搖,欲打算廢除不好的法令。

敵對關係正是緊張時刻,兩位太后也出來干預朝政,認為王安石亂了整個天下,於是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

1075年,王安石再次當上宰相,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依然受到多方阻礙,內部矛盾加外部因素,變法失敗不能在推行。

一年後,王安石就以生病為由,辭去宰相之位。

究其原因,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損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地主階級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變法到後期,其中的漏洞以及不合理的地方被放大,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帝的壓力也很大(皇太后就曾明確反對),產生了動搖。

對王安石的評價長期以來褒貶不一,偏向於貶,近代以來,以褒居多,個人認為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不可磨滅的,王安石的人品也是無可挑剔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