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師常用的思維導圖,可以精讀繪本、訓練思維,真心很強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想看,一大段文字信息和一段文字加圖片結合的信息,哪個更能吸引我們,並容易讓人記住呢?

肯定是圖文結合的是吧。

圖片優先效應:如果僅僅閱讀文字,人類只能記住大約10%的信息;而文字和圖片結合所提供的信息,人類可以記住65%。

而美國老師常用的思維導圖,正是應用了這一概念。

思維導圖(Thinking Map)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通過感官把圖像、色彩、關鍵詞和想法聯繫起來思考問題,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常見的思維圖有這八種: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型圖、括號圖、流程圖、複流程圖、橋型圖。


思維導圖能夠讓孩子把厚書讀薄,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而這個理清思路的過程,恰恰是掌握知識的必經階段。

而且長期用思維導圖,還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條理性。

我在跟涵涵一起讀繪本的時候,主要會用到5種思維導圖:

Circle Map(圓圈圖)

Circle Map由兩個圓組成,內部一個小圓定義了我們要描述的核心主題,外面一個大圓羅列了和這個核心主題相關的所有理解和描述。

特別適合頭腦風暴、發散思維。


比如,我在跟涵涵讀了關於蝴蝶的自然科學繪本後,就會跟她一起畫這樣一個圓圈圖,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從而讓要點掌握得更牢固。

Bubble Map(泡泡圖)

泡泡圖用來描述一個事物的屬性,由很多泡泡組成,中間的泡泡填寫要描述的事物主題,外邊的泡泡與中間直線相連接,通過描繪主題的深度與多樣性幫助孩子學習知識。

涵涵他們英語班有一天需要背誦一個故事。

雖然我不主張讓孩子背誦什麼,但是既然老師布置了作業,就盡最大努力去完成。


畫了這一一張思維導圖後,涵涵看著圖,背誦起來就很容易了。

Flow Map(流程圖)

流程圖用來弄清事物的先後順序,首先在空白處寫好主題,然後從第一個小方框開始描繪完成這個事情所需要的每個步驟,再用箭頭將這些步驟串聯起來。

非常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的縝密性。

這個其實咱之前在《千萬別把30元的繪本,只讀出5塊錢的價值!》這篇文章里講到過。


讀完故事後,孩子若是能複述故事的話,那肯定對思維、邏輯、表達力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我跟涵涵讀完《丟飯糰的笑婆子》後,畫了這一一個簡單的故事流程圖,經過這樣一梳理,她複述起故事來,就簡單多了。



同樣,讀完《好餓的毛毛蟲》,我們也可以用這樣一個流程圖,去梳理知識。

Double Bubble Map(雙泡泡圖)

雙重泡泡圖用來做分析比較和對照,是泡泡圖的升級版,比泡泡圖多了一個主題泡泡,可以幫助孩子對兩個事物做比較,共同點、差別性一目了然。


比如,讀完關於蜻蜓和蜜蜂的繪本後,我跟涵涵一起畫了一個這樣的雙泡泡圖用來對比,雜亂的知識不僅得到了歸納、整理,還能夠進一步掌握的更精確。

Tree Map(樹圖)

樹狀圖用來做分類和歸納,由一個個級別組成,像一顆樹的伸展,主題是樹根,樹杈和枝葉代表著主題的具體內容描述。

之前咱在文章《視頻|英語啟蒙,先從兒歌開始!》介紹過《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點開文章標題,看看我下面羅列的知識點,如果用這樣一張思維導圖呈現的話,是不是更加一目了然呢?


因為涵涵都認識這些單詞了,所以我直接寫了單詞,那如果是小寶寶的話,我們可以用圖片來代替單詞,邊整理,邊跟寶寶說單詞。

學習了思維導圖,你真的會發現,這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無論是進行深度閱讀,還是以後孩子上學後,進行知識點的梳理,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難怪比爾.蓋茨會說:「未來世界會由掌握思維導圖和腦力開發的人來引領。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是說咱今天分享了這麼一篇文章,你接下來就立馬要孩子讀繪本後,就畫一張思維導圖。

習慣的養成從來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要強迫孩子對整本書進行歸納總結,儘量聚焦孩子喜歡的某個點進行發散性討論與聯想。

慢慢形成習慣後,若是能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以後上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中,那將會使學習變得更輕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