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禍亂東漢王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劉躍斌

宦官是中國封建政權架構中一個獨特群體,因為他們有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其中便出現了一些野心家陰謀家。

東漢末年的十常侍就是宦官群體中的野心家陰謀家集團。

(一)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故事一開頭就講導致「一統天下」的漢朝「分為三國」的「致亂之由」,是因為漢桓帝(公元146—167年在位)「禁錮善類,崇信宦官」,特別是漢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繼位後,宦官「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靈)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

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於是而有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首的黃巾農民起義。

由於張角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向披靡,漢靈帝下詔「令各處備御,討賊有功」,各路地方勢力配合官軍鎮壓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手握重權的十常侍把國家名器化為個人牟利的工具,由此加劇了宮廷內部的鬥爭,最終導致了漢朝的滅亡,開啟了三國時代。

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說的「十常侍」與《三國演義》略有不同,指的是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

在這十二個宦官中,張讓、趙忠是首腦人物,在歷史記載中提到的也主要是這兩個人。

(二)

「常侍」在西漢時是皇帝近臣的一種加官(原有官職外兼領的其他官銜,以示尊崇),僅是虛銜,又稱「常侍郎」,西漢晚期稱「中常侍」。

東漢時中常侍不再是加官,成為有具體執掌的官職,並且主要由宦官擔任,例如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就曾任中常侍。

到漢安帝(公元106—125年在位)時,中常侍全部由宦官擔任,並委以重任,人數也由開始時的四人增加到十人,東漢末增加到十二人。

由此,宦官成為東漢中央政府中一股重要力量,有時竟可權傾人主。

十常侍的崛起源於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之間的鬥爭。

東漢共有13個皇帝,但是只有前三個皇帝即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章帝劉炟登基時是成年人,其他或是十幾歲的少年,或是幾歲的兒童,甚至還有一兩歲的嬰兒,不能實際掌握和行使權力,而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一是母后,一是宦官,於是皇帝的權力就或者落在以母后為核心的外戚手中,或者落在宦官手中。

這兩種勢力都想掌握最高權力,為此互不相讓,往往演變為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

漢靈帝繼位後,十分信任十常侍,予以重用,並封張讓、趙忠為列侯。

靈帝去世前,在兩個兒子劉辯和劉協誰來繼承皇位上猶豫不決,但傾向於劉協,便把他託付給西園軍(漢靈帝為分何進兵權,在洛陽西園設立的一支禁軍)首領宦官蹇碩。

劉辯是何皇后所生,何皇后的哥哥何進是大將軍。

漢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掉何進,再立劉協為皇帝。

但蹇碩手下有個人與何進關係很密切,便示意何進,於是何進搶先立劉辯為皇帝,是為漢少帝,尊何皇后為皇太后,主持朝政,並打算誅殺蹇碩等宦官。

蹇碩寫信給中常侍趙忠、宋典等人,建議及早動手處死何進,但中常侍郭勝與何進兄妹關係親近,他與趙忠等商議,不僅拒絕了蹇碩的建議,還把蹇碩的信送給何進看,於是何進逮捕並處死了蹇碩,控制了禁軍。

這時,袁紹建議何進乘機消滅宦官集團,「為天下除患」,何進也有此意,但是何太后以宦官管理皇宮內部事務是漢朝制度為由不同意,何進的母親和弟弟多次接受宦官們的賄賂,也反對何進誅殺宦官。

何進優柔寡斷,遲遲沒有動手,但其剷除宦官之心卻沒有停止。

他接受袁紹的建議,命令西北軍閥董卓率軍進京。

這樣,何進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矛盾日益加劇,勢同水火。

張讓、段珪等經過密商,假傳何太后旨意召見何進,乘機將其殺死。

何進的部下袁紹等人領兵進攻皇宮,對宦官大開殺戒,趙忠等被殺,張讓、段珪挾持皇帝劉辯和劉協等逃出宮外,跟隨他們出逃的官員義憤填膺,在路上又殺死了幾名宦官,張讓等見大勢已去,投河而死,十常侍至此覆滅。

(三)

十常侍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鞏固自己的權位,不顧民生疾苦,大興土木,修造宮室,即使是在黃巾起義爆發後仍照舊征斂無度,誅求無已。

黃巾起義的第二年,宮殿之一的南宮因災受損。

張讓、趙忠等慫恿皇帝下令在全國徵收田畝稅,同時從太原、河東、狄道等郡徵調木材、文石等建築材料。

對送到京師來的這些建築材料,十常侍卻經常故意刁難,說它們不合格,大大壓低收購價格,藉此機會「多受賕賂」,地方官員只得繼續從民間徵調,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官員升遷、任命,也必須拿出多少不等的「修宮錢」,以致逼得有人自殺。

鉅鹿太守司馬直新被任命,他一直清廉自持,十常侍假惺惺地告訴他可以少繳「修宮錢」,他仍然不願從命,悵然說:「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

」於是以疾病為由辭官,但是未獲批准,於是他「上書極陳當世之失,古今禍敗之戒」,然後吞藥自殺。

據記載,十常侍還為漢靈帝「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仞積其中」;「又還河閒買田宅,起第觀」;「繕修南宮玉堂」;「又鑄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雲台殿前」;「又鑄天祿蝦罶,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

從史書記載中這一個個「又」字,既可知道十常侍千方百計討好靈帝,極盡其能事,也可看出史家對十常侍的貶斥和厭惡。

可惜漢靈帝顢頇昏聵,對十常侍的這些奉承之舉非常滿意,很是受用,以致常常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有了皇帝的讚許和撐腰,十常侍更加有恃無恐,「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把自己的房子也建造得跟皇宮似的。

漢靈帝常登上宮內的永安侯台遠眺,十常侍怕皇帝望見他們的房子而怪罪他們,就讓人對皇帝說:「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

」漢靈帝自此就真的不敢再登高了。

(四)

十常侍不僅參與宮廷內的政爭,圖謀控制皇帝,掌握朝廷大權,而且還利用手中權力,貪污受賄,賣官鬻爵,任用親信,對揭露他們劣跡的官員則無情打擊,瘋狂迫害。

據《後漢書》記載,十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不僅自己位高權重,勢焰熏天,而且父兄子弟遍布地方,為官作宦,作威作福,魚肉鄉里,甚至連他們的家奴也借力沾光。

張讓有個家奴廣泛結交,收受賄賂,「威形煊赫」。

有個叫孟佗的人,「資產饒贍」,是個「土豪」,對這個家奴「傾竭饋問,無所遺愛」。

家奴問孟佗「君何所欲」?稱自己「力能辦也」,孟佗說想拜見張讓。

但當時想拜見張讓的人太多,這些人駕車前往張讓的住處,「車恆數百千兩」,孟佗後到,擠不到前面去,這個家奴乃率人出門迎接,大家以為孟佗與張讓關係肯定密切,於是爭相賄賂孟佗,孟佗拿出收受的一部分賄賂再賄賂張讓,張讓「大喜」,於是任命孟佗為涼州刺史。

對於異己分子,十常侍則是無情打擊和打壓。

護軍司馬傅燮一直看不慣十常侍的作為,也向漢靈帝指出,「閹豎弄權,忠臣不進」是導致黃巾起義的重要原因,事為十常侍所知。

傅燮受命率軍鎮壓黃巾起義,立有大功,按規定應當論功行賞,但趙忠向靈帝進讒言詆毀傅燮,結果傅燮有功不賞,好在靈帝也沒有加罪於他。

左中郎將皇甫嵩為人正直,張讓曾向他索賄,被他拒絕,張讓記恨在心。

皇甫嵩率軍鎮壓黃巾起義,張讓向靈帝報告說皇甫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將其罷職,收回他的將軍印綬,把他貶為都鄉侯,領地也削減了六千戶,只剩二千戶。

為人正直的宦官呂強建議靈帝大赦黨人,威脅到十常侍的利益,趙忠、夏惲等便誣陷呂強兄弟「貪穢」,讓有關官員查問,呂強為免受辱,憤而自殺,趙忠、夏惲等又向靈帝進讒言,說呂強是畏罪自殺,唆使靈帝下令逮捕了呂強的親屬,並沒收了其財產。

對於敢於揭露其罪行的官員,十常侍更是出以重手,置之死地而後快。

黃巾起義爆發後,郎中張鈞上書靈帝,指出張角之所以能興兵作亂,且萬人樂附,「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建議斬十常侍以謝百姓。

漢靈帝很生氣,說十常侍中總有好人吧,沒理會張鈞。

張讓則讓人上書,誣陷張鈞「學黃巾道」,是張角的追隨者,將張鈞逮捕,處死獄中。

諫議大夫劉陶也上書說「天下大亂,皆由宦官」,十常侍則誣陷劉陶「與賊通情」,將其下獄,迫害致死。

十常侍現象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特殊產物。

他們的陰謀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得逞,從客觀上講,是漢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和皇帝的顢頇昏聵給他們提供了條件,他們可藉助皇帝來滿足自己的無盡慾念;從主觀上講,是他們自己野心膨脹,貪慾無度,不知進退,以致身敗名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帝王 漢靈帝劉宏

劉宏:出生於公元157年 卒於公元189年,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漢章帝玄孫,河間孝王劉開曾孫,漢桓帝堂侄。性情下作玩劣,荒淫無恥。在位22年。病死,終年33歲,諡號孝靈皇帝,死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