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的開國締造者(南北朝——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
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齊太祖蕭道成(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斗將,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
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屬山東省蘭陵縣),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479年—482年在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其父蕭順之為齊高帝的族弟,官至丹陽尹,母為張尚柔。
蕭衍原為南齊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
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
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
掌權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餘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
在位三年,於559年駕崩,葬萬安陵,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
侄子臨川王陳蒨入纂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524年—552年1月21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534年至550年在位。
元寶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時期西魏開國皇帝。
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 ),字子進,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固陽)人,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
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
宇文覺(542年―557年),字陀羅尼,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 ,南北朝時期北周開國皇帝。
隋高祖文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於長安 ,祖籍邢州堯山(邢台隆堯) ,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
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
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
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朱溫(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幼年隨其父朱誠學習五經。
乾符二年(875年)他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義軍。
因他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
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天復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
天祐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
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他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宣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梁開平三年(909年)正月遷都洛陽,因襲隋唐洛陽城,開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
後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是為(後)晉高祖。
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時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後漢高祖劉知遠(895-948年),河東太原人,沙陀族。
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後改名為劉暠。
後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字文仲,別名郭雀兒。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
五代時期後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
曾為後漢的鄴都留守,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去謀殺郭威,從而激起了郭威反叛。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兵南向,攻入開封,推翻後漢。
廣順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國號周,史稱後周。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王建於唐末加入忠武軍,成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
因救護唐僖宗有功,成為神策軍將領。
後被排擠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後不斷發展勢力,逐漸壯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為陳敬瑄所阻,於是開始攻打西川。
歷經三年苦戰,王建奪下西川,被封為西川節度使。
此後,王建接連擊敗黔南節度使王建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武定節度使拓拔思敬,占有兩川、三峽,取得山南西道,被封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
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後梁而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
楊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人,唐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者。
王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
馬殷(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一說上蔡人(《三楚新錄》),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
劉龑(889年―942年),又名劉紵,初名劉岩、劉陟,封州刺史劉謙第三子,清海、靖海節度使、南海王劉隱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建立者。
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劉崇(895年-954年),又名劉旻,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君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
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趙構(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后韋氏。
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億,乳名啜里只,遼朝開國君主,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里人,遼德祖耶律撒剌的長子,生母為宣簡皇后蕭氏。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
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節度使,因受大義寧國主楊干貞迫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聯合奴隸和農奴為主的起義隊伍,舉行起義,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
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拓跋氏,後改稱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項族,西夏開國皇帝。
祖籍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
完顏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漢名旻,女真族,是完顏劾里缽和拿懶氏之子,金朝開國皇帝,對滅亡遼朝具有奠基意義。
天慶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遼朝,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府。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
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
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蒙古尊號「薛禪汗」。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4]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譯黃台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
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
盤點中國曆朝歷代開國君主(四)——隋唐五代
十、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隋朝(581年—619年),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國祚38年。自隋文帝登基以來,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制,興建隋唐大運河使到很多城市從此出生,令很多新舊事物交替廢興...